书城政治寒冰走苏东
10910200000001

第1章 自序

本书所谓的东欧,原本是冷战时期的一个地缘政治概念,指的是实行与苏联一样社会制度的欧洲国家。但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们位于中欧和东南欧。在冷战时期,它们同苏联一起也被合称为苏联东欧地区或苏东地区。冷战结束后,地缘意义的上东欧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地理位置上的中欧和东南欧,而东欧则专指俄罗斯的欧洲部分、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和摩尔多瓦。本书虽然仍以东欧称之,但地理范围所及却是东欧、中欧和东南欧。

20年前,苏东地区经历了一场急剧的社会变革,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都解了体,取而代之是十几个新生国家。经过这场剧变,曾在这个地区有着几十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复存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逐渐地转向了西方。如今,20年过去了,原苏东地区社会发展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了呢?怀着这样的疑问,我在香港博诚基金和北京大学“惠卿东欧教学与研究基金”的资助下,利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术休假和学术访问的机会先后于2009年2~3月、8~11月、2010年2~6月、2011年5~6月、8~9月间到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波罗地海三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和黑山等20个国家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城市进行实地学术考察。其中,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去了三次,阿尔巴尼亚去了两次。在这过程中,我访问了二十多所大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参加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作为国际观察员全程观摩了匈牙利2010年议会大选,专访了罗马尼亚前总统扬。伊利埃斯库、原驻华大使罗明和阿尔巴尼亚前总统迈达尼和莫伊休等人,较为广泛地接触了各阶层的普通民众,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另外,为了对这些国家发展情况有所比较,我还访问了德国(主要是东部)、奥地利、意大利和瑞士四国的十几个城市。

中国有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天资愚顿,青少年又生活大文化荒漠的时代,所以,阅读不多,看过的书离万卷之数相距甚远。但是,为了深化自己从事了二十多年的东欧教学与研究,我放弃了去西欧、北美和日本的机会,只身一人背着简易行囊游走在中东欧各国的大地上,路途之遥肯定超过了十万里。在苏东地区的古城小镇中,山川平原上和江河湖海中,我阅读和感受了东欧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厚重的历史,也饱览了那里的美丽风光,体味了东欧人热情、纯朴和曾有过的哀伤。所有这些都在我在书斋中无法获得的,对我来说都是无比珍贵的财富。当然,一人不停奔走所造成的生理上的疲惫和心理上的孤独也曾让我萌生放弃的念头,但是,我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虽然也遇到的一些令人不快或危险的事情,比如,在俄罗斯的喀山被警察无端地关了半个小时,在白俄罗斯的布列斯特被警察无理地罚了二百欧元,在捷克的比尔森险些被假警察抢走护照,在波黑等地开车去的小地方也遇到过交通险情,在罗马尼亚被夺走几十欧元,但总的说来,我还是幸运的,东欧之行也是顺利的。不过,说实在的,我已是年过半百的人,像这样的学术游走是不能再重复一次的,哪怕每天倒给我钱。

如果问,是什么支撑着我游走于东欧、中欧和东南欧的大地上并且还多次前往这个地区?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案道:是它的魅力。我有时甚至极端地认为:与这个地区起来,西欧美国真地显得很没有“文化”或者说很没有“内涵”。

东欧是多种文明的集散地,天主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分别从西、东、南三个方向在这一地区汇聚。东欧的民族和国家要么属于某一种文明的边缘,要么处在两种或三种文明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和冲突,都在这一地区民族与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都留下了深浅程度不同的痕迹。当然,影响东欧发展不只是不同的文明,还有这些文明的主要承载者,也就是东西方的那些大国。由于在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上都具有特殊意义,东欧地区从古到今一直都是东西方大国角逐的主要场所。所以,在这个世界大舞台上,唱主角始终是这些大国,它们只是要么依附要么被宰割的配角。可是,大国争斗所产生的恶果却要由东欧这些配角国家来承担,它们成了大国之间的割来让去的对象或讨价还价的“零钱”。比如,俄土战争、奥土战争中,无论谁输,割让的似乎永远是东欧国家的领土。再比如,德国与苏联在二战爆发之前对东欧的瓜分,英国、美国与苏联在二战结束后对东欧的划分。又比如,东欧近代民族国家什么时候诞生,疆域几何,诞生后怎样成长,几乎都是由大国决定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也正因这样,东欧国家才一会儿东一会儿西,集体“漂移”在东西方大国之间,它们的社会发展也都呈现出“万花筒”般的多样性。

上面讲的这些丰富内涵在欧洲甚至世界其他地区常见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这里的高山,大河,城市,乡村,雕塑,老庙(天主教堂、东正教堂、清真寺),墓地,都有着许多久远的或不太久远的故事,讲述着那些一言难尽的苦辣酸甜。本书汇集的这些随笔,是我在行走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留有我的足迹。它们表面是杂乱无序的,可如实反映的却是一个真实的东欧。换句话,东欧就是这样子的!透过一个一个具体故事,我要告诉读者的是东欧文明的多样性、大国影响的复杂性和自身发展的曲折性这样的主题。当然,我的观察也只是一个人的观察,受各种因素制约和影响,难免有片面、浅薄甚至失真。我只是希望读者可以通过此书能够分享我行走的快乐,感受东欧的魅力。

孔寒冰

2011年岁末于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