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实用心理学(Ⅱ)
10909100000039

第39章 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

对孩子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最根本的还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学会教育,春风化雨,让孩子生活在真实的空间里。

(一)帮助孩子了解和接受自我,树立信心

通过合理有效的教育,让孩子对本身有适当的了解,并能悦纳自己,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即使是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坦然接受,不以为羞,不做无谓的怨尤。具体做法:

1.做一个细心的教育者,努力挖掘孩子的潜能,捕捉他的闪光点,(即使是不起眼的小事)并扩大化宣传。让孩子明显感觉到我是有优点的,我能行。

2.做一个有爱心的教育者,孩子表现出的点滴进步,要毫不吝啬地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且乘胜追击,督促他继续努力。

3.做一个有恒心的教育者,孩子表现出来的进步可能是瞬间即逝的,要持之以恒的关心他,爱护他,为打赢这场持续战而时刻准备着。

(二)尝试“惩罚”教育,发展孩子的责任感

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有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回答是。爸爸说,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给我。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就是美国的前总统里根。

这个故事,对改变我们家长以往固有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很有意义。时下,无论学校还是家庭,普遍提倡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于是,父母总乐意给孩子听“好话”,即使孩子已犯了错,家长也不会让孩子主动去承担责任,而大多由自己去向别人赔礼道歉。孰不知,长此以往,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就该给他们一些“惩罚”。当然,决不是体罚、伤害,也不是心理虐待和歧视,而是一种建立在对教育对象尊重的基础上的教育技巧。就拿孩子损坏别人的财物来说,如果家长只是一味的无条件的替孩子提供赔偿,或者是进行简单的责骂,这不仅包庇了孩子的行为,更严重的是孩子的心中没有产生一点责任感和愧疚感,认为这件事与自己没有多大联系。相反一种情形是,尽管由家长代替孩子赔偿,但家长有言在先,或者通过某种合理的方式与孩子订立“君子协定”,孩子必然心存感激,努力通过正当的途径实现自己给父母的承诺。这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生活适应能力

家庭不是孩子成长路途中的终点站,总要不断去面对新的生活环境,这就需要从小培养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凡是他自己能做的事决不包办,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同时注意培养他的交往能力。

2.及时与老师沟通,密切配合,是稳定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关键。入校后,经常与老师交流,主动向老师反映孩子的情况,努力与老师达成默契,使孩子感受到老师和妈妈一样爱自己,让孩子产生在校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四)学习如何“做决定”和“解决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威尔逊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他自己做了准备工作。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而且也没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经常需要带的东西。但妈妈并没有给儿子提示。

过了两天,妈妈问回来的儿子:“怎么样,玩得开心吗?”

威尔逊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问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好狼狈。”

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少带了呢?”

“我以为那儿的天气和这儿一样,没有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下次如果去佛罗里达,也带同样的衣服吗?”

“不会的,因为佛罗里达很热。”

“是的,你应该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做决定,是吗?那手电筒是怎么回事呢?”

“我想到要带手电筒的,可忙来忙去给忘了。我想,下次做事我该先列个单子,这样就不会忘了。”

我们来看看这位妈妈的做法。首先她给了孩子一个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让孩子在尝试中,而且是尝试“错误”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经验。正是由于这样的“错误”经验,威尔逊自己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也为他今后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性。重要的是,孩子这种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建构”。著名的教育家帕克赫斯特说:“经验对儿童的价值,如同对成人的价值一样,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对孩子来说,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经验更是难能可贵。要知道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重要得多,就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体验的机会吧,让他们去尝试成功,甚至是尝试失败和错误,只有这样,才会使他们积累起自己的经验,并能运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