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
10904800000053

第53章 宇宙意识,天人合一

古往今来的伟大诗人,几乎都具有宏大的宇宙意识。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等诗歌或散文,都具有宏大的宇宙意识。这显示了他们胸怀博大,囊括宇宙。

李白诗歌中的宇宙意识,表现为一种宏大的境界,即人与宇宙合一,欲求时间与空间之无限延伸。这一境界的形成,与其诗中常常运用自然意象,特别是宏伟的自然意象有着密切关系的。

在他一生中,首先,李白的心灵都是与宇宙合一的。从李白在二十岁时做的《大鹏赋》,到临终前写了《临路歌》,可以看出他始终以有巨大翅膀的大鹏自比,以寄托他那“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以迅征”之志!他是以道家的天地人合一为目标和准则的,正因为如此,他能展开“无往不到的想象之翼”。正是出于这种心态,支撑着他的宇宙意识和宇宙境界。

李白宏大的宇宙意识,也是浪漫主义作家所共同具有的。庄周梦见蝴蝶,他分不清到底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表明诗人生活在一个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世界里。屈原在《天问》中,一连串向天发问,共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其中有很多关于天体、关于人生宇宙的大问题,表明了屈原的宇宙意识。李白终身以大鹏自比,是他能够像大鹏一样在天空自由自在飞翔,还是大鹏能够像李白一样有放荡不羁的思想?李白也有时分不清。这样强大的宇宙意识,来自于他对生命、对宇宙的神秘契合的强烈的爱。

在李白一生所写的许多诗歌中,很多都表明了他的这种强大的宇宙意识。如著名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种浪漫夸张,堪称千古绝唱,古今无双,而“银河落九天”的比喻,好像诗人真正感受到了一个广阔而神奇的宇宙世界,并与这个宇宙世界融而为一。

如《将进酒》中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所看到的是黄河之水好像从天而降,奔腾而下。在这种感知中自然含有一种夸张的成分,而不是真实,这是一种博大的宇宙意识!这就是说,诗人在观黄河之时,似乎已经完全忘却了自己的存在,进入了一种想象中的宇宙世界,与黄河这种宏大的气象融合一体,自然所感受到的与常人所看到的就有所不同了。

在《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是把酒问月,但所问已经远远超越了酒、月亮等问题,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具有了一种深广的宇宙意识。如同屈原的《天问》一样,李白的这首把酒问月诗,也包含了复杂的天文、哲学等内涵。

又如《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在这首诗歌里,李白感觉到自己好像要飞腾起来,好像要去揽住天空里高挂的月亮。这表明此刻的诗人,已经不是自己,而是变成了无所不能的神仙,与明月等天体融为了一体,表明了诗人博大的宇宙意识。

在艺术上,李白继承了庄周、屈原以来的优秀浪漫主义传统,以囊括宇宙、席卷八荒的气概,以“惊风雨、泣鬼神”的笔姿,表现出其博大的宇宙意识。所谓“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在李白的宇宙意识里,李白已经不是自己,而是化为了一只大鹏展翅飞翔于天空,放眼天下,李白的宇宙意识正是大鹏飞翔时的意识。

在唐代,刘希夷与张若虚的诗歌,已将这种宇宙感与人生的虚无感发挥到了极限。刘希夷的《代白头翁》中有“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风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多么优美、轻快、流畅的旋律,闻一多说:“更绝的是诗中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辽阔、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李白的宇宙意识与刘希夷、张若虚比较起来,其壮美丝毫不亚于他们,如《把酒问月》一诗。但李白的宇宙意识显得深沉而壮美,将人生命运的沉浮囊括其中。如果说张若虚、刘希夷是就环境的壮美而生的宇宙感,则李白是因为个人命运坎坷与国家命运的沉浮不定而生发的宇宙感。这种宇宙感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因此,这种宇宙意识里也蕴涵了李白忧国忧民忧己的伟大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