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
10904800000041

第41章 积极抗叛,控诉政府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灾难,反抗统治者的不抵抗政策。他隐居庐山时,由于报国心切,受永王李璘之招进入其幕府,梦想实现“欲清幽燕”的平叛愿望,却不幸卷入一场宫廷权力之争。李白因受永王之累,以“从璘附逆”之罪被囚于狱中,后经郭子仪等人救援,幸免于难,被流放夜郎,途中被赦。赦后李白徘徊江湘,流落吴楚。这时李白仍念念不忘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一心想收复中原,扫平叛乱。他在病中仍然自金陵前去投军,中途因病而还,投靠当涂族叔李阳冰,病逝于当涂。这一时期,李白写下了《永王东行歌》《赠韦秘书子春》等,表明了他在晚年仍不失报国之志。这一时期,李白的诗篇充满了忧国爱民、关心百姓的高尚情感,还有诗歌记叙他与纪叟、漂母等普通百姓的交往,表明李白逐渐走向人民。

天宝十五年(755年)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诡称奉密诏讨伐杨国忠,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叛唐。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拉开了序幕。叛军一路几乎没有受到官军的抵挡,很快就攻下洛阳。安禄山自称雄武皇帝,国号燕,不久即占领长安,同时使其部将史思明占领河北十三郡地。玄宗逃往西蜀。

安史之乱发生后,政府政治腐败,竟然没有几个大臣主张抗敌的。这使叛军更加气焰嚣张,安禄山在范阳起兵,第二年六月就攻入了长安。到了危急的时候,人民要逃难了,杨国忠却还想把桥烧毁,让人民遭受叛军的蹂躏,统治者们自己则逃之夭夭。由于杨国忠一伙至死与人民为敌,因此遭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甚至是军队士兵的切齿痛恨。兵士们集体反抗,发生了马嵬坡兵变,杀了杨国忠,愤怒的士兵们甚至将杨国忠尸体割碎,唐明皇被迫让杨贵妃自杀,三夫人也被士兵杀了。这样,才多少平息了人民的怨愤,唐明皇才得以逃到四川。

不但唐明皇奉行逃跑主义政策,唐明皇手下的一帮统治者,平日在百姓面前胡作非为惯了,但现在胡兵一到,他们就助纣为虐,当了安禄山的伪官,依然骑在百姓们头上。这样的人很多,安禄山叛军所过州县,州官县令们几乎无人抵抗,大都开门迎敌,致使叛军长驱直入。连哥舒翰这样的将领也弃潼关而走,三十万大军转瞬瓦解,长安顿时失去了屏障,这使全国人民更加看清了统治者们的伪善面目。

当时,唐玄宗的留与逃关系到全国民心,关系到全国人民抵抗的决心,去留问题意义重大。李白和全国的老百姓态度一样,热切地盼望着唐玄宗能够留在长安,组织抵抗。五十五岁的李白这时正在金陵作客,虽然这场叛乱早在他预料之中,虽然两年前他已有遁世避乱的打算,但事到临头,李白对国家的担忧之情又占据了上风,这时他心中的爱国之情又空前高涨起来。他积极希望参与朝廷的抗叛斗争。

李白先去黄河北边接妻子宗氏,和宗氏随着逃难的人群向南奔亡。宗氏蓬头垢面,李白衣冠不整。他们一边走,一边回头望,只见北方天空,浓烟弥漫。李白眼前闪过开封的影子:城楼上挂着人头;李白眼前闪过荥阳的影子:城墙下堆满了尸首;李白眼前闪过睢阳的影子:城中是一片火海。大路上一股人马涌来,传说着东京沦陷的消息;李白眼前又闪过洛阳的影子:叛军像潮水般从四面涌进城门,涌上宫殿;李白看见洛阳川里野草上涂满了人血,看见洛阳城里一大群豺狼戴着官帽,他们中很多人都是不抵抗的投降者。他的心飞到秦川上空,看见烈火在焚烧着大唐王朝列祖列宗的陵庙,看见安禄山和他的将士们在金銮殿上狂饮高歌;他的心飞到黄河上空,看见两岸的人民像落叶一样飘落在沟沟洼洼,看见白骨像山丘一样到处堆积;他的心飞遍四海,看见全国人民西望长安,都皱着眉头,流着眼泪,伤心地摇头。

李白挥去脸上的泪水,继续赶路。

一路上看着国家遭受蹂躏的惨痛情景,李白想到这一切都是统治者们的政策所带来的,不由得对统治者们的贪生怕死和不抵抗政策非常地愤怒,他挥泪写下了《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

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

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

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奴犬羊,忠谠醢与菹,

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这首诗对叛军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进行了深刻描绘,对哥舒翰等将领开城纳敌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指出人民的痛苦与灾难都是统治者的不抵抗与逃跑政策所带来的,这是对统治者们不抵抗政策的控诉。

在安史之乱这个民族大劫难到来的时刻,李白坚定地站在人民的一边,坚持抗叛的立场,坚持抵抗,反对逃跑主义,这使他与百姓心连心,血肉相连。李白在这种同仇敌忾的时刻,坚定地站立在抗叛的最前沿,以他的诗歌来激励人民起来抗争,起到了唤醒百姓的作用。所以,就抗战来讲,李白与历史上的爱国诗人岳飞、陆游、辛弃疾等人相似,都有一腔正义与忠诚的爱国热血在心中流淌。

李白在北上接妻子的途中,目睹了大量的关于安禄山屠杀人民或使人民流离呻吟的累累罪行,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北上行》一诗云:

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

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岗。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

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

前行无归日,返顾思旧乡。惨戚冰雪里,悲号绝中肠。

尺布不掩体,皮肤剧枯桑。汲水涧谷阻,采薪垅坂长。

猛虎又掉尾,磨牙皓秋霜。草木不可餐,饥饮零露浆。

叹此北上苦,停骖为之伤。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

这首诗写北上见闻,真实而深刻地描叙了亲眼所见:人民饥寒交迫,叛军追剿围堵,人民命运如同草芥。这是对叛军占领下的太行人民苦难生活深刻而真实的描绘,颇具艺术感染力。

诗人刻画了一幅在冰天雪地中无可归依悲号连天的流民图景,仔细地描写了他们的生活的悲惨处境,深刻而真实地反映出叛军对百姓的蹂躏。这种以亲身所见所闻来揭露叛军罪恶,所具有的批判力量,无疑是比一般性批判更加深刻。艺术的批判力量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惟有真实才能产生强烈的批判效果,惟有真实才能深刻震撼人心。任何虚假的想象,哪怕是写得再催人泪下,但它所具有的批判力量远远比不上亲身所见所闻。所以李白这一次北上太行得到的关于人民苦难生活的亲身见闻,是对叛军罪行最强烈最令人信服的批判。

由于李白这一次的北上太行之行,使他在安史之乱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而回到吴地之后,又听说了关于洛阳等地人民悲惨处境的真实描叙,因此他亲身感受到了安史之乱下人民的痛苦,使自己完全融入到了整个悲剧时代中,所以对安史之乱的严重性的认识更加深刻,所以李白因此对结束战乱的愿望更加强烈,这样就激发了他渴望建立功名,平叛除贼,一扫天下妖氛的欲望,那种“欲济苍生”、扭转时代乾坤命运的巨人精神就再次爆发出来了。李白后来亲自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积极参加平叛斗争,都与对叛军罪行的真实了解有很大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