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维的革命:走进创新思维的自由王国
10900700000088

第88章 平衡思维与非衡思维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表现为平衡与不平衡两种基本状态,而且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因此,与此相对应的平衡思维与非衡思维即不平衡思维,也是认识和研究事物的基本性逻辑思维方式。

平衡思维,是指对事物发展的运动过程中所表现的相对平衡状态的思维方式。所谓均衡状态和协调状态,也就是相对平衡状态。相对平衡状态虽然难以实现,甚至在事实上可能等于零,但它是事物发展的理想目标。

不平衡思维,是对事物发展和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平衡状态的思维方式。所谓失衡、不均衡、失调或倾斜状态,也就是不平衡或非平衡状态。不平衡是绝对的,而且只有经过不平衡发展,才可能实现新的平衡。

实证例说:为何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在中国历史上,历来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理念。也就是说,要穷大家一块穷,穷得去要饭,结成乞丐帮,大家也会乐乐和和,相安无事。但是,如果有一个人富了,就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和肉中刺,欲予拔掉而快之。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我们把按劳分配的平等权利误解为平均分配的权利,所以,建国以来,长期吃的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甚至不劳也能平均得。由此,也就严重损伤和压抑了劳动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结果大家都是一贫如洗。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的近30年,全国人民每年都是平均发放1丈6尺半布票,大家几乎都是穿一样的衣服。1978年全国城乡人民储蓄共200亿元,平均每人的积蓄只有20元钱,不够现在一盒烟钱。难道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平均权利和优越性?难道这就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平衡和均衡?!

是邓小平经过对此问题的科学思维,运用了不平衡思维方式,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都富起来的致富理论。实践证明,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科学理论。一部分人或一部分地区,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和辛勤创业先富起来,不仅给别人树立了致富的榜样和旗帜,而且也为别人提供了就业致富的机会,从而又在新的不平衡中找到了新的平衡点的追求。现在,全国城乡人民储蓄人均每年余额高达8000多元,是1978年的400多倍,正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