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庄子叫我们想开点
10898800000071

第71章 天地之正,以游无穷

“原文”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大意”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

庄子曾经是一名漆园小吏,由于他对当时的战乱感到不满,对人民长年生活在痛苦之中表示愤慨,但他又无法去反抗和改变这种状态。面对物欲横流而丧失本心的世人,以及争夺权柄的诸侯,庄子只好选择远离人群,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并终老山林,与鸟兽同群而独善其身。在自己所建构的价值世界中,没有受到任何的牵累,悠然自处,怡然自适。

晋朝时,曾写出传诵至今的名篇——《桃花源记》的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他的思想也是和庄子一脉相承的。

陶渊明(公元365年—公元427年),东晋浔阳柴桑人,字符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诗文充满田园气息,而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的热爱,更是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因此,他的名字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其诗今存125首,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曾做过晋朝的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和父亲也都做过太守。但到陶渊明的少年时代,家族的显赫已经成为历史,家庭衰微,生活也开始陷入困境。陶渊明八岁时便已丧父,十二岁时母亲又病逝,后与外祖父孟嘉在一起生活。由于孟嘉是当代的名士,家里藏有很多书,这样就给陶渊明提供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当时,很多学者以《老子》和《庄子》为宗,而罢黜《六经》,而陶渊明则既学《老子》和《庄子》,又学儒家的《六经》和其他一些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陶渊明接受道家和儒家两种不同的思想,既培养“性本爱丘山”的志趣,又有“猛志逸四海”的壮志。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然而,由于当时门阀制度森严,而陶渊明却出身庶族,因此经常受到排挤,只好辞官回家。后来,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又谢绝了。

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陶渊明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这时,桓玄正占据着长江中上游,并打算起兵篡夺东晋政权。陶渊明当然不愿意与桓玄同流,更不愿意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于是发出长长地叹息,又一次辞官回家。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正月,桓玄举兵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并于次年称帝。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起兵征讨桓玄。于是,陶渊明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为平桓玄之乱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当陶渊明后来看到刘裕为剪除异己,杀害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本应该杀掉的桓玄的心腹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时,使陶渊明又感到深深的失望。于是他于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下。但刘敬宣离职后,陶渊明也跟着辞官了。同年秋,陶渊明又出任彭泽县令,但当他刚上任第八十一天时,正好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对陶渊明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罢,便挂印去职,从此与统治阶级彻底决裂。

陶渊明辞官后,便和夫人翟氏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过着虽然贫困却自由的田园生活。而当陶渊明真正抛弃那些所谓的“功名利禄”之后,一个无限舒展的世界才真正向他敞开,使他的精神境界迈向另一个更高的层次,并为后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九月中旬,深感自己已经不久于人世的陶渊明给自己写下三首《挽歌诗》,其中第三首的最后两句是这样写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由此可以,他将死亡看得是那样的平淡自然。

陶渊明十三年的宦海生涯,最后以彭泽县令告终。在这十三年中,他为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不断地尝试着,但在不断地失望,甚至绝望之后,他只能回归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的田园生活中。而他的诗文,也与日月同辉,一直照耀着中国文学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