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1.脾胃气虚证。主要表现为食少便溏,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白,脉大而虚软。
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
3.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由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升举无力,所以胃脘或腹部觉下坠,胀满不舒,并有肛门或其他脏器下垂或者外脱的症状,因全身精气衰退,机能不能正常运行,表现为气短乏力,少气懒言。又因人体精阳之气无力上升,所以也可见头晕目眩,但一般以头昏沉重为主,与肝肾阴虚所导致的头晕而觉旋转不停者有区别。
【用方】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方剂说明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适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组成
黄芪18g,炙甘草9g,人参6g,当归3g,橘皮6g,升麻6g,柴胡6g,白术9g。
歌曰: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配伍说明
本方治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火,故其热不甚,病程较长。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之热甚不休、手背热甚于手心者不同。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全方配伍大意有二:一是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一是升阳举陷,以求清升浊降,于是脾胃和调,水谷精微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即可自愈。
关于用本方治疗气虚发热的理论依据,李东垣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又说:“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可见这种发热在李东垣看来,就是“阴火”。其实质主要是脾胃元气虚馁,升降失常,清阳下陷,脾湿下流,下焦阳气郁而生热上冲,加之化源不足,“中焦取汁”不足以化赤生血,则心血不足以养心而致心火独亢而出现的热象。治疗这种发热,“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综上李氏创立“温能除大热”的理论,对区别外感与内伤发热的辨证、病机、治则、治法以及使用的宜忌等均有阐发,对深入理解本方意义和指导临床运用均有裨益。
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补中益气汤对子宫等内脏有兴奋作用,升麻、柴胡在方中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全方可以改善全身状态,还可以减轻放射线或其他化学、物理药物对人身体的损害,增强免疫功能。实验又表明,本方对肠道有双向调节作用,当肠道蠕动过于亢进时,可以缓解平滑肌的兴奋,当肠道蠕动不足时,又可以刺激平滑肌提升张力。方中黄芪有类似性激素及刺激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人参相配合,有较显著强壮和调整人体脏器功能的作用。当归能改善人体内的血液循环环境,有助于脏器功能的保护和恢复。
方剂制备
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15g,1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使用注意
由于本方性质温而上升,所以属虚火上炎而导致的面赤、口苦、眩晕、口咽干燥及气机上逆所致的恶心呕吐、胃脘胀满等症,均不宜使用本方。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临症加减
1.升陷汤:生黄芪18g,知母9g,柴胡4.5g,桔梗4.5g,升麻3g,功用:益气升陷。主治:大气下陷证。
2.升阳益胃汤:黄芪30g,半夏、人参、炙甘草各15g,独活、防风、白芍、羌活各9g,橘皮6g,茯苓、柴胡、泽泻、白术各5g,黄连1.5g,生姜五片,大枣二枚,功用: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主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
3.中气虚清阳不升导致头痛者,可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子等。
4.如气虚下陷基础上发生形寒肢冷等阳虚症状,可酌情加肉桂、附子、干姜等。
5.如腹泻不止或汗出不止,可酌情加乌梅、五倍子、苛子等。
6.胃下垂,可加郁金、茯苓、枳壳、山楂、鸡内金、山药、大枣等健脾益气、帮助运化。
7.产后小便不通者,可加茯苓、冬葵子等。
8.小儿秋季腹泻,兼夹食积者,可加神曲、山楂。
9.泻下不畅,大便粘液者,可加木香、川连。
10.热而伤阴者,可加胡黄连、白芍。
11.肛门直肠脱垂者,可加御米壳、苛子、儿茶等。
典型案例
陈某,男,32岁。患头痛数月,苦不可忍,曾经使用散风清火之剂,仍未治愈。脉浮虚不鼓,语言懒怯,肢体恶寒。诊断劳倦伤中,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之气下降,故用药汗之反虚其表,清之益伤其中,恶寒是气虚、不能上容而外固的表现,处方:黄芪18g,炙甘草9g,人参6g,当归3g,橘皮6g,升麻6g,柴胡6g,白术9g,蔓荆子9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