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组方一学就会
10898700000067

第67章 面神经麻痹中医病名面瘫证

症状

面瘫。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或面肌抽动,舌淡红,苔白。本证主要的症状是面部嘴角向一侧歪斜,口唇不利,不能紧闭,进食汤水从嘴角漏出,一侧眼睑不能闭合等。其他兼见症状包括微恶风寒,肌肉抽动或掣痛,也可能有两耳后下部疼痛。

口眼歪斜是本症的主要症状,这是由于病邪侵犯的是颜面部神经脉络的一侧,导致患侧局部功能障碍,肌肉神经失养造成的。其具体表现为面部一侧肌肉因为瘫痪无力而表现为迟缓松弛无法用力,另一侧由于功能正常肌肉具有一定张力相对紧张,牵扯患侧使口眼歪斜,患者可能出现面部表情消失,无法皱眉,眼脸不能闭合导致时时流泪,鼻唇沟即人中变浅甚至消失,嘴角向健侧歪斜,流涎。同时因本证源于外来风邪侵犯人体,营卫之气起而抗争,故有些病例可见病人有自觉发热恶寒症状,即正邪抗争的表现。至于出现局部疼痛现象,则源于经脉气血不行,不通则痛。

口眼歪斜并不是只有面神经麻痹会出现的症状,也可以见于其他疾病,比如腮腺炎、中耳炎、乳突炎、梅毒、鼻咽癌、听神经纤维瘤等疾病,虽然极为少见,并非不会出现。此外,中风后半身不遂的患者也会出现口眼歪斜的症状,但与面瘫证的区别在于中风者除颜面部症状及一侧手足瘫痪外,面部特点是上额纹并不消失,两眼也可闭合如常,只有口角下垂、饮水外漏、鼻唇沟平坦等表现。

【用方】

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方剂说明

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牵正散原本是治疗口眼歪斜的专方,但是近代通过临床实践发展出更为广泛的应用经验。经常用来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的疾病。比如面肌痉挛、中风偏瘫、三叉神经痛、偏头痛、末梢神经炎等,也都有不错的临床效果。

组成

白附子、僵蚕、全蝎、去毒,并生用,各等分3g。

歌曰:牵正散治口眼斜,白附僵蚕加全蝎。混合研细调酒服,风中脉络功效显。

配伍说明

本方所治之症,为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足阳明之脉夹口环唇,布于头面;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邪引动内蓄之痰浊,风痰阻于头面经络,经隧不利,筋肉失养,则弛缓不用;无邪之处,气血运行通畅,筋肉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牵引,故口眼喁斜。治宜祛风,化痰,通络。方中白附子辛温燥烈,入阳明经而走头面,以祛风化痰,尤其善散头面之风为君。全蝎、僵蚕均能祛风止痉,其中全蝎长于通络,僵蚕且能化痰,合用既助君药祛风化痰之力,又能通络止痉,共为臣药。用热酒调服,以助宣通血脉,并能引药入络,直达病所,以为佐使。药虽三味,合而用之,力专而效著。风邪得散,痰浊得化,经络通畅,则喁斜之口眼得以复正,是名“牵正”。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牵正散的组成中,白附子还有镇静神经系统和阵痛的成分,全蝎和僵蚕有抗惊厥、镇静的作用。所以本方不仅能够针对单纯性面瘫,对一些神经系统病变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方剂制备

共为细末,每次服3g,日服2~3次,温酒送服;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使用注意

1.牵正散性质偏温燥,对于偏寒性质的风阻面络比较适合,如患者耳后红肿、口苦而渴等热性症状出现,则不适宜单用本方。

2.本方性质温燥,久服伤及人体阴液,尤其平素体质阴虚或有内热的患者,应适时配合清热以及滋养阴津的药物,以免伤身。

临症加减

1.风阻面络的同时兼见热象,可加生地、黄芩、石膏以清热。

2.风挟寒邪,恶寒而无汗,面部抽掣疼痛的,可加防风、羌活、秦艽以祛风寒。

3.外风夹寒湿邪,面部歪斜拘紧,同时伴随肢体沉重、冷痛麻木者,可加麻黄、附子、桂枝等温通散寒逐湿。

4.病变日久,难以好转,并有痰瘀阻滞于内者,可加川芎、当归、芍药以和血通络。

5.如外风大作,痉挛疼痛者,可酌情加蜈蚣、天麻、地龙等祛风止痉。

典型案例

罗某,男,60岁。习惯晨练,某冬日晨起出门,突觉面部拘紧不舒,当时并未在意,返家后家人发现其嘴角向右歪斜,自己取镜检查后才发现,鼻唇沟与嘴角均向右侧歪斜,左眼已不能闭合。今日为发病第三天患者自觉左侧耳后疼痛,怕风寒,进餐时不能约束汤水,从嘴角漏出,左眼流泪,口角流涎。查体舌苔薄腻,脉诊细弦。诊断为面瘫证,处方:白附子6g,僵蚕6g,全蝎6g,去毒,混合研成细粉,一次取3g,温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