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主要表现为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或停经不至而见入暮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亦治妇人久不受孕。本方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临床应用以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暗红,脉细涩为辨证要点。
本症有寒邪客于小腹,寒邪性凝滞,能阻碍气机和血液的运行,所以小腹觉寒冷而疼痛,或伴有拘急胀满。寒邪与气血凝滞于胞宫,必然引起月经不调或闭经。月经来潮时经血呈紫黑色且有血块,正是寒邪与瘀血相结合的反映。胞宫中寒邪与瘀血互阻,则导致不能受孕。由于瘀阻久留,影响阴血化生,日久则阴血亏损,而出现手足心烦热,或傍晚发热等阴虚生热症状。虚热症状并不是本证的必见症状,如出现发热,则多数并非单纯的寒凝血瘀证,而是夹杂寒热瘀虚等情况的复杂症型。
【用方】
温经汤——《金匮要略》
方剂说明
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适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者。
组成
吴茱萸9g,当归6g,芍药6g,川芎6g,人参6g,桂枝6g,阿胶6g,牡丹皮6g,生姜6g,甘草6g,半夏6g,麦冬9g。
歌曰: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配伍说明
本方证因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皆起于胞宫,循行于少腹,与经、产关系密切。冲任虚寒,血凝气滞,故少腹里急、腹满、月经不调、甚或久不受孕;若瘀血阻滞,血不循经,加之冲任不固,则月经先期、或一月再行,甚或崩中漏下;若寒凝血瘀,经脉不畅,则致痛经;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不能濡润,故唇口干燥;至于傍晚发热、手心烦热为阴血耗损,虚热内生之象。本方证虽属瘀、寒、虚、热错杂,然以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为主,治当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兼清虚热之法。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其中吴茱萸功擅散寒止痛,桂枝长于温通血脉,共为君药。当归、川芎活血祛瘀,养血调经;丹皮既助诸药活血散瘀,又能清血分虚热,共为臣药。阿胶甘平,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麦冬甘苦微寒,养阴清热。三药合用,养血调肝,滋阴润燥,且清虚热,并制吴茱萸、桂枝之温燥。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阳生阴长,气旺血充;半夏、生姜辛开散结,通降胃气,以助祛瘀调经;其中生姜又温胃气以助生化,且助吴茱萸、桂枝以温经散寒,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一是方中温清补消并用,但以温经补养为主;二是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配伍,能使全方温而不燥、刚柔相济,以成温养化瘀之剂。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温经汤的主要成分吴茱萸不仅有健胃、止痛、止吐、治酸、抑菌等作用,还可以促进子宫收缩。当归、川芎、芍药等均有较好的解痉镇痛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当归、人参、阿胶等则可以增加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和质量。本方是一个科学严谨而有效的调经验方。
方剂制备
上十二味药以水约2000毫升煎至约剩余600毫升左右,滤去药渣,分3次温服。
使用注意
月经不调属实热或无瘀血内阻者特别是出现烦热症状的,属于气郁化火、湿热内蕴、火热内生者皆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之品。
临症加减
1.终日觉冷,下肢尤甚,面色萎黄,倦怠无力者,去丹皮、麦冬,加艾叶、制香附、炮姜、小茴香等暖宫。
2.瘀血内阻严重者,表现为月经内多有紫黑血块,小腹拘急坚实,舌色暗红或有瘀点,方中可适当加入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丹参等。
3.兼夹痰湿内阻,胸脘痞闷不舒,舌苔腻垢者,可加入苍术、陈皮、川朴等。
典型案例
周某,女,51岁。7年前曾小产一次,已停经3年,于半年前偶见漏下,未予治疗。1个月后,病情加重,经水淋漓不断,经色浅,时见少腹疼痛。曾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经注射止血针,服用止血药,虽止血数日,但少腹胀满时痛,且停药后复漏下不止。又服中药数十剂,也没有效果。身体日渐消瘦。面色白,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口干咽燥,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诊断证属冲任虚损,瘀血内停。治以温补冲任,养血祛瘀。处方:吴茱萸9g,当归9g,川芎6g,白芍12g,党参9g,桂枝6g,阿胶9g(烊化),丹皮6g,半夏6g,生姜6g,炙甘草6g,麦冬9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