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组方一学就会
10898700000055

第55章 急性肾炎中医病名少阳水饮证

症状

少阳水饮证。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脘满闷如有物支撑,小便不利。心烦口渴,不呕,全身仅头部有汗。舌苔薄白,脉沉弦。

本症其实属于小柴胡汤证的一种变证,因而同样具有邪在少阳的主要症状,比如寒热往来,胸胁满闷不舒,心烦不安等。但同时也有水饮内停,阻滞于少阳经络,水饮为有形之邪,郁阻不通所造成的影响比单纯的气机郁滞更为严重。故胸胁胀满的症状比小柴胡汤证重,甚至自觉如有物支撑。水饮内停后,津液运行失去常态,所以出现小便不利的症状。邪热停于少阳,与水饮相结,郁于胸中,上蒸头面,则见头部出汗而周身无汗。本症中出现的口渴症状,一方面是热邪耗伤身体阴液所致,一方面是由于内停的水饮阻碍了人体正常水液的输布上升。舌苔薄白和弦脉都是少阳有邪的证明,而脉沉而不现则是水饮内停的体现。

【用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

方剂说明

和解少阳,温水化饮。

适用于治疗疟疾、急性肾盂肾炎、肺结核、冠心病、胸膜炎、肝炎、胆囊炎、癫痫、神经衰弱症、冠心病、乳房小叶增生等多种疾病出现少阳水饮证表现者。

组成

柴胡15g,桂枝9g,干姜6g,瓜蒌根(天花粉)12g,黄芩9g,牡蛎6g,炙甘草6g。

歌曰:柴胡桂枝干姜汤,瓜蒌芩蛎草同方。

配伍说明

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是一个由小柴胡汤发展变化出来的成方。方中以柴胡与黄芩配伍用以和解少阳之邪。为温化水饮而使用了桂枝、干姜、甘草几味温热通阳之品。瓜蒌根和牡蛎则可以散结逐瘀,这里用来祛除内停水饮。而瓜蒌根的清热之性与黄芩合用,可以利气生津,清除郁结的里热。本症没有呕吐症状,故原小柴胡汤方中的半夏弃之不用,而人参、大枣等过于壅补之品,不利于清除水饮,也去掉。调整之后的本方对于和解清热生津而化水饮功效卓著,能使少阳之邪从汗而解,水饮由内而化。

据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本方中的干姜、桂枝等能使血管兴奋,并作用于交感神经,对改善血液循环有较好效果。同时桂枝还能清热利尿,也符合本方清热利水的主旨。其他药材与小柴胡汤配伍的原理大同小异。

方剂制备

全方药材用水约2400毫升,煮至约剩一半量时,撇去药渣,继续煮至剩余最初水量1/4左右即可。平均分为3份,每次取1份,一日服用3次。最初服用后有心下微烦症状则代表药效已见,继续服用可汗出而愈。

使用注意

1.本方临床应用范围与小柴胡汤类似,但更适合于有少阳郁热的同时水饮内停的症状。有水饮内停表现的患者,排除其他病理病变之外一般皆可应用本方治疗。临床上在肾炎、肝炎、胆囊炎、肺结核、肾盂肾炎、冠心病等各疾病出现少阳水饮证的皆广泛使用。

2.如无水饮郁热,则方中不可用桂枝、干姜。

3.本方使用后因药力帮助正气驱逐外邪,如表里阳气通畅,则可汗出而愈,所以服药后见汗出而愈者,并非与解表剂发汗相同机理。

临症加减

1.患者津液不足,口渴干咳者,加天冬、玉竹。

2.虚热盗汗,素体虚弱者,加黄芪、鳖甲、碧桃干等。

3.眩晕且水饮症状严重者,加泽泻、茯苓、白术。

4.心悸不安,失眠易惊,加酸枣仁、远志、夜交藤等。

典型案例

黄某,男,43岁。自觉右侧胁肋部疼痛5天,吸气时疼痛加剧。畏寒潮热,体虚盗汗,头晕头痛,食欲降低。偶尔咳嗽,小便短赤。诊脉沉弦,舌苔白腻。X线检查胸膜腔有炎症表现。诊断为少阳水饮证,处方:柴胡15g,桂枝9g,干姜6g,瓜蒌根(天花粉)12g,黄芩9g,牡蛎6g,炙甘草6g,黄芪9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