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湿热食积。主要表现为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本方为治疗湿热食积,内阻胃肠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大便失常,苔黄腻,脉沉有力为辨证要点。
本症是由于食积和湿热互结、气机阻滞而导致的,所以食积、湿热、气滞三者并存,脘腹胀痛是其表现。食积如阻塞肠道,则会导致大便不通,如湿热下迫,则可出现腹泻,但由于食积于肠道,气机闭阻,必然导致肠道传导不畅,所以排便不爽,便后有里急后重感。又因食积与湿热互相影响,大便色如黄酱,有恶臭气味,与一般的腹泻有着显著的区别。同时湿热蕴于肠胃,可以出现发热症状,以腹部尤为严重。这些症状在外感热病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其他如小便短赤等,属于里热之象,舌苔垢腻黄浊,脉象沉滑有力,都是湿热瘀积食互阻的表现。
【用方】
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方剂说明
消食导滞,清热祛湿。
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痢疾等属湿热积滞者。
组成
大黄9g,枳实、神曲各9g,茯苓、黄芩、黄连、白术各3g,泽泻6g。
歌曰:枳实导滞首大黄,芩连曲术茯苓襄。泽泻蒸饼糊丸服,湿热积滞力能攘。
配伍说明
本方证因湿热食滞,内阻胃肠所致。湿热饮食积滞内停,气机壅塞,故见脘腹胀满疼痛;食积不消,湿热不化,则大便泄泻或下痢;若热壅气阻,又可见大便秘结。治宜消积导滞,清热利湿。方中以苦寒之大黄为君,攻积泻热,使积热从大便而下。以苦辛微寒之枳实为臣,行气消积,除脘腹之胀满。佐以苦寒之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又可厚肠止痢;茯苓、泽泻甘淡,渗利水湿而止泻;白术甘苦性温,健脾燥湿,使攻积而不伤正;神曲甘辛性温,消食化滞,使食消则脾胃和。诸药相伍,积去食消,湿去热清,诸症自解。此方用于湿热食滞之泄泻、下痢,亦属“通因通用”之法。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枳实导滞丸中的主要成分大黄可以泻下通便,并能抗菌、健胃,对于胃肠道的各种炎症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枳实则有增强胃肠蠕动的作用,神曲是帮助消化的良药。全方对于胃肠道感染症所伴随的消化不良有着确切的疗效。
方剂制备
方中各药研为细末,和热汤蒸饼后制成丸,每粒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50~70粒,空腹用温开水送下。可根据病情轻重适当调整用量。也可作为煎剂,水煎服时大黄后下。
使用注意
1.泄泻无积滞及孕妇均不宜使用。
2.本方针对的腹痛腹泻必须是有湿热和积食郁结于内的,不适用于寒证和虚症的腹痛腹泻。
3.临床应用时不可贪图速效重剂猛投,应轻法频下,以免湿热之邪未去而损伤正气。
临症加减
1.腹胀满较甚,里急后重者,可加木香、槟榔等以助理气导滞之功。
2.湿热之邪蕴蒸于里,使肠胃功能衰退,湿热与肠道中的糟粕相结合,形成食滞的,可去茯苓、黄芩、白术、泽泻,加山楂、槟榔、厚朴、连翘、紫草、川木通、甘草导滞通下,清化湿热。
典型案例
王某,男,42岁。间断性腹泻月余,近两周病情加重。1月前聚餐后觉胃脘部胀满不舒,第二天开始腹泻,日大便3~4次,呈稀水样,经用小檗碱(黄连素)等药物治疗后,腹泻好转,大便基本成形,但仍腹部胀满,纳食不香。于半月前,因饮食不慎,腹泻复作,并每至黎明之际腹痛下坠,急欲如厕,便后腹安,泻下清稀,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肛门有灼热感。查形体一般,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滑。辨证:胃有宿积,脾胃受损。治以消积导滞,健脾和胃为主。处方:枳壳10g,黄连6g,木香6g,大黄3g,焦三仙各12g,苍术10g,茯苓10g,车前子20g,厚朴6g,甘草6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