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组方一学就会
10898700000026

第26章 急慢性胃炎、妊娠恶阻中医病名痰热内扰证

症状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主要表现为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癫痫等证。

本症痰热所在部位以胆为主,痰热在胆则容易犯胃,导致胃失和降而引发呕吐、嗝逆。胆之痰热又可能上扰心神,轻者导致失眠、心悸、心烦不安、惊恐,严重者可引起神志失常。其中在内伤杂病里有表现为抑郁、淡漠者为癫,有表现为兴奋、狂乱者是为狂,外感热性病中,有表现为神志不清或者昏迷不醒者,也有表现为说胡话者,称为谵语。痰热内盛则口苦、舌苔黄腻,脉象见弦滑,痰热阻碍气机运行也会出现胸闷的症状。

【用方】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方剂说明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症的常用方。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组成

半夏、竹茹、枳实各6g,橘皮9g,炙甘草3g,白茯苓4.5g。

歌曰: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心中悸,胆热痰扰证可消。

配伍说明

本方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治宜理气化痰,和胃利胆。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综合全方,半夏、陈皮、生姜偏温,竹茹、枳实偏凉,温凉兼进,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如是则复其宁谧,诸症自愈。

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卷十七引《集验方》,方中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全方药性以温为主。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所载3首同名温胆汤中有两方组成完全相同,均在《集验方》原方基础上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个,生姜减为五片,全方药性即由偏温而归于平和,其主治在“虚烦证治”仍沿袭《外台秘要》之治,在“惊悸证治”项下则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涎”变生的诸证,但仍沿袭温胆汤。后世医家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化裁,如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卷上);去姜、枣,易枳实、茯苓为枳壳、赤茯苓,更加青蒿、青子芩、碧玉散,方名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功用方向亦随之转为以清胆和胃为主。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本方除了半夏具有止咳镇吐的作用外,陈皮可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肠内多余积气,并且能利胆、抗炎、扩张支气管、祛痰。而茯苓除可以利尿之外,还可以保肝,震静。甘草能抑制平滑肌的病理性痉挛,抗炎、抗过敏。与陈皮、茯苓配合使用除了有可以保护胃肠等消化道粘膜,防止溃疡的发生等功能之外,更侧重于镇静、调整中枢系统功能,是治疗神经精神性疾病的常用方剂。

方剂制备

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使用注意

1.本方用于痰热内扰证,因为病邪本身带有热的性质,所以配方清热之力并不很强,所以对于热甚或者痰火之证并不能取得理想疗效,需要酌情加入清热泻火之品。

2.如患者大便秘结而痰火内盛,需适当配合攻下之法,一般多用大黄。

3.本方性质上属于温燥之剂,凡素体阴血不足者不宜食用,而火热煎熬日久损伤阴液者,可酌情加生地、沙参、石斛等。

临症加减

1.眩晕严重者,可加明天麻、菊花、刺蒺藜等。

2.呕吐严重的,可加苏叶、黄连、代赭石等。

3.邪热炽盛者,可加黄连、黄芩、栀子等。

4.痰热夹杂者,可加全瓜蒌、玄明粉、莱菔子、竹沥等。

5.痰热上扰心神,出现失眠、心悸等神志症状者,可加远志、生牡蛎、酸枣仁等。

6.癫痫发作者,可加郁金、白矾、胆南星、石菖蒲等。

7.邪热盛而气血不足者,加黄连、熟地、人参、酸枣仁、远志等,成十味温胆汤。

典型案例

肖某,男性,35岁。夜难眠已久,乱梦纷纭,睡后易惊,每晚非服安眠药物不能入睡。精神不振,易于烦躁,纳食乏味,食后则脘腹胀满不适,口干不欲饮水,舌苔黄厚,左关脉滑,余部脉象虚小。睡后易惊,为肝胆郁热挟痰,扰及心神,致使夜寐不宁。拟以清胆豁痰安神之温胆汤加味为治。处方:广陈皮4.5g,清半夏9g,云茯苓9g,炙甘草6g,枳实3g,竹茹9g,石菖蒲6g,萸炒连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