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中阳不足之痰饮。主要表现为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症。
由于水饮停留于中焦,必定影响气机运行,加上水饮又为有形实邪,所以胸胁及胃脘部位撑胀满闷,其中也包括了肺气肿引起桶状胸的情况在内,水饮阻滞于中焦,导致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也可能引起头晕目眩。水饮中阻而导致胃气不能下行而上逆,呕吐清水痰涎,或者可见胃脘之气上逆于胸。水饮直接犯心,扰乱心神则心悸,上犯于肺,影响肺宣降的功能则导致气喘。同时水饮停于体内,影响阳气敷布,可导致后背有畏寒感。舌苔白滑,脉象弦滑或者沉紧也都是水饮内伏的表现。
本症所见的眩晕与一般的头昏和头重有所不同,多表现为视物旋转,严重则不能睁眼,多伴有明显的恶心或者呕吐,以高血压病、内耳水肿、脑震荡后遗症等所引起的头晕比较多见。本症的咳喘气短多数情况下伴有咳吐多量白色泡沫状的粘痰,常见于慢性气管炎。有些患者会有胃内有液体晃动的自觉症状,有些甚至可以听到水液晃动的声音。
由于胃脘胸胁部位撑胀、眩晕、呕吐、咳喘等症状的病因多种多样,所以要确诊本症需要排除其他原因,诊断时一方面需要注意舌苔的状况,一方面也要随时检查中阳不足、脾失健运的症状以及水饮内停的特征。
【用方】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方剂说明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可使用于耳源性眩晕症,高血压病导致的眩晕,脑震荡后遗症的眩晕,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心功能衰竭或者肾炎所导致的水肿、心包积液等,可酌情加减使用。本方对于阳气虚衰而感受风湿导致的关节炎、阳虚低热出汗、尿崩症、神经性口渴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组成
茯苓12g,桂枝9g,白术9g,甘草6g。
歌曰: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配伍说明
本方所治痰饮是中阳素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因脾主中州,主管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故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桂枝为臣,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白术为佐,功能健脾燥湿,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术同用,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炙甘草用于本方,其用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襄助温补中阳之力;二可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调和诸药,功兼佐使之用。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助化饮,淡渗利湿以平冲逆,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兼顾,配伍严谨,为治疗痰饮病之和剂。
此方服后,当小便增多,是饮从小便而去之征,故原方用法之后有“小便当利”之说。此亦即《金匮要略》“夫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之意。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苓桂术甘汤的成分具有健胃、利尿、镇静、镇痛、强心等多方面的作用。方中的主要药物茯苓的突出作用是利水,不但对炎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对肝脏和胃肠道的损伤也有治疗作用。桂枝能扩张血管,改善脏器血液循环。
方剂制备
方中4味,取水约1200毫升,煮至600毫升,去渣滓后。1日3次温服。
使用注意
1.本方所针对的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故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的代表方。
2.本方性质偏温,对夹杂有热邪或者本身偏阴虚者不宜投用。
3.本方虽然有健脾之功效,但是毕竟为驱除水饮而设,对于肝肾不足,气血双亏而引起的眩晕、水肿以及风寒痰热、肺虚等引起的相关咳喘诸证均起不到相应的作用。
临症加减
1.呕吐痰涎较多者,加法半夏、陈皮;
2.眩晕比较严重者,加入明天麻、法半夏、陈皮、白果等;
3.脾虚严重的患者,加党参;
4.兼有肌肤水肿表现者,加入乌蛇、威灵仙、羌活等。
实例练习
袁某,男,34岁。素有咳嗽,屡治屡发,难获远效。近因伤风,旧病复发,咳唾清痰,头晕目眩,胸胁胀满,口淡食少,心下如有物跳动,背部如掌大之处怕冷特甚,脉沉细而弦,舌嫩苔白滑,呼吸短浅难续,尿清量少,大便自调。诊断此症属饮停中焦,治宜温阳化饮,用本方原方煎汤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