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经商三绝
10897200000007

第7章 抓住机会迅速行动

当一只鹰面对地面上一个梦寐以求的猎物时,它会怎么办?它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上去……给予致命的一击……一秒钟的迟疑可能导致机会的丧失,随之而来的也许就是一整天的饥肠辘辘。实际上许多人经商失败或总无大成的一个原因就是并非看不到机会,也不是不想抓住机会,而是总缓于决策,疏于行动,缺乏一点志在必得的“鹰性”。

1.迅速行动,不给要溜走的机会以任何借口

机会就像人的影子,轻轻一晃就不见了踪迹,如果你的行动稍一迟缓,它就更有溜走的充足借口了。

上海集装箱公司老板提着800余万元现款来找郑总的汽车销售公司,欲购20辆红岩·斯泰尔载重汽车。这对郑总的公司无疑是一大笔业务。只要他用这笔现款到厂家提出车来,一辆可赚一万元差价。但他并没有马上去拿这20万可以轻易到手的利润,他感觉到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他要利用这个机会赚更多的钱。于是,他迅速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获知一条有关的信息。

那条信息是:上海宝钢有600万元废渣款几年收不回,其中本金400万,利息就占200万,可见这是一笔多年的烂账。经了解,欠债方是武汉大冶钢厂。

郑总带着秘书小刘立即飞往武汉,他此行目的是弄清大冶厂生产什么产品,哪些产品销不出去。介绍过程中,发现“大治”积压的产品目录中,有一种用于生产汽车齿轮的专用钢材——20铬锰钛。这种钢材恰恰是四川綦江齿轮厂生产齿轮求之不得的原材料。但綦江齿轮厂由于流动资金困难,无缘购进,以致生产处于半瘫痪状态。

于是,一个由四方构成的多角连环生意便在郑总脑子里清晰起来。他立刻邀请“大冶”、“綦齿”、“斯泰尔”汽车公司、上海“宝钢”的老总们赶到上海来商恰合作事宜。

郑总说服“宝钢”,他以斯泰尔汽车向“宝钢”担保,欲购买“宝钢”那笔600万的债权,将“大冶”欠“宝钢”的600万债务转到他公司的账上。换句话说,他替“宝钢”向“大冶”索债,原来“大冶”欠你“宝钢”的600万,现在让“大冶”欠我,而我在四个月内为你“宝钢”收回这笔债。但郑总的条件:只还“宝钢”400万元本金“宝钢”一想,能收回400万总比一分钱收不回好,虽然不赚,但也没有亏,便签约。

一纸合同,郑总赚了“宝钢”200万债权。

那么“大冶”现在欠郑总的600万以什么方式偿还呢?“大冶”没有钱还不要紧,郑总说……拿你们厂的铬锰钛钢材抵债便是。“大冶”一听,欣然应允。因为郑总这一招既为“大冶”抵销了债务,同时还为“大冶”销了货,“大冶”何乐而不为?

正在皆大欢喜之际,郑总让“大冶”再次兴奋:他打算用600万债权换1400吨钢材之外……注入现款500万再购买1200吨钢材。“大冶”把郑总捧为“上帝”,自然也就满足了郑总“在价格上整体下浮15%的小小要求。这等于说,郑总用600万债权和500万现款,从“大冶”一共拿到了相当于原价计1265万元的铬锰钛钢材。

现在轮到郑总与綦江齿轮厂商谈了。

“綦齿”无钱,却想要这批铬锰钛。郑总原本就并不打算让“綦齿”付现金,而是想换他们的齿轮产品。鉴于这笔交易将为“綦齿”解决生产上的燃眉之急,且以货抵货,故“綦齿”同意郑总在原价基础上上浮10%的要求。双方成交后,郑总所拥有的债权已经变成了价值1391.5万元的汽车配件——齿轮。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

他把齿轮供给红岩·斯泰尔汽车公司,换回价值890万元的20辆汽车,同时收500万元现金(这500万元现金用于购买“大冶”铬锰钛钢材时周转)。20辆汽车到手后,郑总便通知上海集装箱公司前来付款提货。从所收到的890万现款中扣除400万还清“宝钢”之后。郑总的公司净赚490万元。

到此为止,郑总共花了一个星期,成功地完成了一次精彩漂亮的商业投资。不仅迅速地为四家国有企业的三角债解了套,而且自己还抓住了发财的机会。

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机会,经过几个回合眼花缭乱而又迅速无比的利益整合,变成一桩大生意……快速,让机会增值;快速,给了机会变成资本的1000个理由。

说起快速与机会、与商业的联系,我们不能不提到IT产业和互联网。比尔·盖茨10年间创造的财富让那些老牌大企业的百年辉煌自惭形秽。而后起的互联网精英们,更是真正做到了一夜之间从财富的海平面蹿升到珠穆朗玛峰顶。不仅仅是财富扩张速度惊人,与IT……互联网行业相关的任何方面都打上了快速的标签。换句话说,只有快速才能在这个行业立足。

1997年5月,靠写软件赚的50万元,丁磊和他的朋友一起创办了网易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两个人都写程序。丁磊说他的本意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喜欢玩网的人,希望把很多的想法结合自己的技术变成现实。当然这一两年中间有很多困难,但丁磊一直非常乐观,到今天,他已经实现了自己的很多想法。

丁磊的合作伙伴是在网上认识的,当时还是学生,网上的一些美国工程师论坛经常有讨论,在对一篇技术论文发表观点时,他们彼此很赞同对方的观点,后来竟发现,俩人的住址之间只隔两幢楼,天意既如此巧合,两个人自然惺惺相惜,走到了一起。公司的软件编写主要以他们俩为主,丁磊负责系统的结构设计和规划,他的伙伴负责程序的编写。事实上,网易公司每个人都是从网上招聘来的,都很出色,网易公司与网络有太多的缘分,甚至网易公司中有四五个人的配偶都是通过互联网认识的,最后成为朋友和结为夫妻。

当时网易做的第一件事是中文搜索引擎,丁磊以为它应该是中国未来互联网上的一棵常青树,但是,后来发现,当时可以分类编辑的中文网站实在太少了。于是在1997年6月丁磊看好了Hotmail,仿照Hotmail,他和伙伴们开发了免费的大容量电子邮件系统,当初开发在技术上是肯定没有问题的,他们还想到必须要有一个好记的域名,因为,人们经常承受域名难记之苦,有朋友告诉电子邮件地址时,经常“b”、“d”分不清楚,“m”、“n”分不清,写错一个字,又收不到这样想了好几天,忽然一天凌晨两点钟,丁磊想到注册数字域名,于是立刻起床打开电脑,发现这些数字域名没有被注册,就赶紧注册了十几个这样的域名,包括163.net、263.net、188.net。事实上,这些数字域名后来确实给用户带来很大的方便。

由于公司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了开发软件的工作中,公司没有进项,几乎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软件开发整整用了7个月,产品已经做完了,但做免费电子邮件只有软件不行……硬件投资就要上百万,公司不可能自己做,却找不到人愿意买这套免费电子邮件系统,因为人们根本看不到赢利的点在什么地方,永久的用户是不是企业真正的财富,没有人敢肯定。

终于,广州电信局很有远见,但他们要求全部买下,整个谈判过程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从1997年12月一直到1998年3月,最后整个邮件系统卖了不到20万元人民币,域名是送的,丁磊说当时最后一个目的是把163.net在中国打响。

几个月下来,163.net流量剧增,后来首都在线也来找网易,这次网易卖了10万美元一套。首都在线没想到的是,评选1998十大中文网站时,首都在线(263.net)取代了瀛海威,并且排名在前五名之中。

1997年网易公司提供了中国免费个人主页,丁磊当时的想法是中国没有一个免费的个人主页存放空间,公司有那么大硬盘,有网络资源,为什么不能让每一个会做主页的人在网络上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能向其他的朋友展示自己的爱好和人生精华呢,这样可能会使网站变得很精彩。

其实在1997年8月之前,网易公司的站点就是一个纯粹的公司站点,有公司的一些介绍……产品和服务的介绍。没想到今天中国最好的个人主页有80%都是在网易的网站上。2万个个人主页其实是2万个会做个人主页的人,他们是网络上最活跃的人,虽然当时丁磊并没有想得更远,但今天分析了一下,这恰恰是网易成功的原因之一。

网易公司在操作的过程中,技术成分占了更多的优势。他们要开发软件、维护网站,还要做很多其他的工作。发展过程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丁磊本人和其他的工程师都对互联网非常热衷,每天上网看东西,然后不断地总结,详细地分析国外成功的经验和成功的结构,然后用自己的技术把这些经验真正变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服务。网易推出个人主页……邮件服务、搜索引擎、虚拟社区、贺卡站等都受到了用户的欢迎,这些都与丁磊的想法分不开。

1998年一年丁磊和他的伙伴们都在开发另外一套虚拟社区服务系统,以期把用户粘在上头,它提供很多功能,聊天、游戏、福利社、六合彩、放自己的照片、相互留言……相当于网上虚拟的社会。网易甚至还相应地出台了一套虚拟社区基本法。

众所周之,网易早已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丁磊也因此成为了年轻的亿万富翁,并自2000年以后年年入选福布斯杂志评选的中国大陆50名富豪之列。

这就是速度创造的奇迹。

2.快,有时候比完备的准备更重要

机会走了便不再来,而准备不充分可以边行动边调整、边准备。

当一个大订单掉在你面前,而你又没有消化它的能力时该怎么办?接下来,将会面临很多困难,承担不能按时交货的风险。但是,稍一犹豫,订单可能会变成一张废纸,一个机会将变成一个遗憾。经商的鹰道告诉我们:先扑上去,咬住它再说。

上个世纪90年代,繁华的深圳。有一个叫王永安的人走过100多里山路到了县城,又赶车1000多里颠簸到深圳,身上背着3双母亲和妻子赶制的布鞋,在街头观赏着繁华的现代都市,并寻找着自己的理想。

高中文凭,加上写得一手漂亮文章,在当时的深圳,王永安就比其他打工仔多一些优势。非常顺利地,他到了一个广告公司搞文案。王永安在工作中拼命地学习,接受着改革开放吹入国门的各种新观念、新思想。

一次偶然的谈话变了王永安的人生轨迹。他听到一个做外贸的朋友说,现在出口一台冰箱还不如出口几双布鞋挣钱,国外对中国传统布鞋的需求量很大,每年有1000多万双中国传统布鞋销往世界各地。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永安想到了自己包里的那两双一直都舍不得穿的布鞋。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可不可以把家乡的布鞋也拿到国外去卖呢?他的家乡,一个闭塞得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穷地方,妇女们只按自己的方式来制作她们心目中认为最美丽最适用的鞋样,没有机械,全凭手工,够传统的了。

两年时间的市场考察,王永安证实了朋友并没有骗他,而且令他欣喜的是所有出口布鞋要么是粘合底,要么是注塑底,没有一双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全手工布鞋。这让他把家乡布鞋推广出去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可是他只知道布鞋在国外市场空间大、生意好,但朋友并没有教他怎么做产品才能打入国外市场。因为毕竟这不是去岳西县城卖鸡蛋。不但要让老外知道你在卖中国最传统的布鞋,还要熟悉出口产品的一系列繁杂手续。

网络技术在中国如火如荼的发展让他了解并亲身体验到了这种方式的便捷。他所在的公司了解客户,一般都是看客户公司的网页介绍,信件的往来也通过E-Mail。

这不就是最好的方式吗?把自己的布鞋产品信息发布到互联网上,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有个布鞋之乡。

如果没有互联网,很难想像王永安能抓住布鞋走俏国外的机遇进行创业。因为他没有通畅的销售渠道,仅这一点,就可以让他与机遇擦肩而过。

1997年,王永安回到家乡。他的设想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但是,王永安认定了,他要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第二天,王永安背了几个干馍,揣着打工的积蓄,到县城里去了,走出了他办厂的第一步。同时,为了打通山里与外界的隔阂,他买电脑,办上网手续,买电脑方面的书,自学电脑相关知识和与客户直接交流的简单英语……

王永安买了电脑和王永安要办一个布鞋厂,对山里的人来说,都具有相当于中国加入WTO签订了双边协议同样的轰动效应。因为这带来的不仅是现代观念的冲击,更有乡亲们为提升当地经济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的渴盼。

按照自己已有的设想,王永安招收了500名当地妇女,扯起了养生鞋厂的大旗。这500名“工人”利用一年中农闲的8个月,在自己家里进行布鞋加工制作。再设几名专职的管理人员,负责产品质量的控制和物料的管理,自己则负责总体管理和对外营销。

王永安最多时可以发动1万多名乡亲来进行布鞋加工。整个生产进行流水作业,500名工人各司其职,一天正常可生产100双布鞋。

安排好生产,王永安便专心致力于销售通路的建设。他的目标是网络。

一个美国资深电子商务专家为不适合在网上销售的商品排了一个名次,鞋子在其中排第4名。但是王永安却以自己的方式,让他“全国独一家”的网上鞋店红红火火地经营起来。

最先,王永安只能依靠电子公告板,到许多国内有影响的不同站点上去发布自己产品的信息。不过几天时间,他居然卖掉了两双布鞋,而且是凭借网上零售方式售出的。这给了王永安莫大的信心。

1998年7月,通过上网了解和查询,王永安又将已有一点名气的养生鞋厂挂接到郑州一个叫“购物天堂”的网站上,网页的制作与维护都由郑州方面负责,1年的服务费用为600元,王永安只负责提供资料。客户在网上看样、下订单、签合同,最后按客户的要求通过深圳外贸进出口公司,发往指定港口、码头交货,整个网上销售系统显得十分的顺畅。20多家国内代理商通过网络认识了这个小县城里的鞋厂,并开始与其磋商做养生鞋厂的代理事宜。其中从国外发来电子邮件的有好几家。令王永安永生难忘的是第一笔同外商交易成功的业务,那是在深圳进出口公司的帮助下,700多双布鞋销到了美国洛杉矶。这些在常人看来难登大雅之堂的布鞋,这些出自于中国农民粗糙之手的布鞋,终于走出了国门。在接下来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王永安通过他的网上鞋店共销售了约1万双左右的布鞋,让贫困的山里人真正看到了知识的力量和致富的希望。网上销售的成功让王永安激动不已,更让家里人改变了对他创业初期的看法。

随着销售量的提高,王永安进一步扩大了布鞋品种,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1999年2月,王永安申请了自己独立的国际域名,用英文、中文简体和繁体三种语言形式在网上发布养生鞋厂的信息,并与国内许多与鞋产品有关的几十个网站进行了链接。其效果十分明显:在鞋类上,养生厂可以生产老、中、青、少、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布鞋100多种。

养生鞋厂的业务量有了成倍的增长,布鞋产品全部出口国外,包括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10多个国家。布鞋供不应求,生产与销售已基本走上正轨。依靠昔日难登大雅之堂的平凡的布鞋,王永安让全村人均收入达到每年2000元,昔日山区贫困的面貌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而他的3万元投资,两年时间增值到了50余万元。

如果王永安面对互联网这个新鲜事物感觉更多的是怀疑,那他注定要选择退缩。他从这个陌生的领域感受到了机遇的召唤,他采取的措施很简单,先迈进互联网这个门槛再说。

3.一念致胜的学问:抢占先机才能赢

1秒先机胜过10年奋斗,一念之间是地狱与天堂的差别。做生意就像打仗,胜负就在那一念之间。

哈默有爱吃牛排的习惯——正是这一习惯,把他引入了另一个领域,即养牛业,并大获成功。

哈默闯入养牛业颇为偶然。有一次他埋怨市场上买不到优质牛排,他的一名雇工就建议去买头牛杀了吃。牛买回来了,却是一头怀上小牛的母牛。哈默认为自己还不至于馋到杀怀孕母牛的地步,于是就交待人把牛放养在庄园里。正巧哈默的邻居是一位养牛专家,专门培育安格斯良种牛,他不仅替哈默买回的那头母牛顺利接产,而且时隔不久,又让这头母牛与他的公牛交配,生下了具有安格斯种牛优良品质的小牛。

有了这一事件的启发,哈默头脑中闪现出新的商业脑电波:以酿酒的副产品饲养种牛,岂不是化残渣为黄金之举么?

哈默迅速筹建了一家繁殖种牛的大牧场,并花了10万美元买下了20世纪最好的一头公牛——“埃里克王子”。在随后的三年里,仅靠埃里克王子就繁殖了上千头牛犊,其中包括6头世界冠军,为他赚了200万美元。哈默也从此由养牛的门外汉变为种牛业公认的领袖人物。

1956年,哈默58岁。他在商战中积累的财富,多得连他自己也数不清。他确实打算从商界隐退,安享晚年。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充满诱惑力的石油业又把他吸引了,他又一跃成为扬名世界的石油巨子。

当时,在加利福尼亚州有一家濒临破产的西方石油公司,其实际资产只有3.4万美元,还有3个雇员和几口快要报废的油井,公司的股票每股只卖18美分。有人向哈默建议,投资这家石油公司。因为根据美国政府对石油业的倾斜政策,用于尚未出油的油井的资金无须报税。对于想退休的哈默来说,他无意收购这家公司,还借给了西方石油公司5万美元,让他们再打两口井。如能出油,利润由双方对半分成;如果不出油,哈默投入的这笔资金可作为亏损从应缴税款中扣除。意想不到的是,两口井都出油了。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涨到每股1美元,哈默也尝到了甜头,开始涉足石油业。不久,哈默成了这家公司的最大股东,1957年7月当选为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

哈默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冒着巨大的风险,开始建立起一个石油王国。他招兵买马,聘请到最优秀的钻井工程师和最出色的地质学家,1961年终于在加利福尼亚钻探到两个巨大的天然气油田。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路上涨到每股15美元,公司的实力也足以与那些世界上较大的石油公司抗衡了。1974年,他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为60亿美元。到1982年,西方石油公司已成为全美第12大工业企业。

以哈默经商之能,一念之间竟差一点错过了进入石油行业的良机。而贾尼尼在关键时刻以果断决策,为自己的事业开创了另一幅洞天,夺得占领商业竞争先机的头筹。

1906年4月18日上午,旧金山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大地震。

州政府发布了银行封锁令,地下金库的建筑受到损伤,处于动弹不得的状态。而损失惨重的商人们更是心急如焚,他们强烈呼吁银行赶快开门营业。因为重建家园需要贷款,但是,没有一家银行敢这么做。

在这关键时刻,阿马迪·贾尼尼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银行露天开业,地点就在他弟弟亚特里奥行医的诊所门口。在下属佩德里尼和两个出纳的协助下,他搬来两个酒桶,上面横放着一块门板,他们就在路边开始营业了。

这时,阿马迪·贾尼尼手头仅有8万美元现金,闻讯前来贷款的人却络绎不绝,阿马迪虽不能满足他们的全部需要,却多少能帮助他们解决点燃眉之急,可谓雪中送炭。那些存折在火灾中被烧掉的人,可以从他这里取得信用贷款;持有其他银行存折的,也同样可以到这里来贷款;即使是什么凭证都没有的,只要有正当职业,能拿出信用证明,阿马迪·贾尼尼也一视同仁地贷款给他。

意大利银行露天开业的消息很快在当地传开,大出贾尼尼意外的是,来存款的人竟比贷款的人还多。鉴于地震的教训,人们发现,钱放在床底下或箱子里不如存到阿马迪·贾尼尼的银行里可靠。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是,从此以后,意大利银行顾客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许多非意大利籍的移民也把钱存到他这里来——意大利银行的信誉和影响由此如日中天,财运亨通的阿马迪·贾尼尼因祸得福!

到这一年年底,他的银行存款总额已超过130万美元,而贷款总额则达到140万美元。股东们分到5%的红利后,更是对阿马迪·贾尼尼感激不已。此后,阿马迪·贾尼尼又实行扩大银行资产的措施,使资产总额增至200万美元。

旧金山大地震对意大利银行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从此它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商业银行。

1908年,阿马迪·贾尼尼开始了一次惊人的行动:逐步收购、兼并一些经营不善的地方银行。因为他发现,只有建立自己的银行网,才能在市场危机的冲击下立于不败之地。第一个被兼并的是阿马迪·贾尼尼的故乡圣诺耶的一家高利贷银行。

两年之后,阿马迪·贾尼尼又收购了旧金山机械银行和旧金山银行,将它们合并为意大利银行市场街分行。随后,又成功地收购了圣玛提欧银行。这样,阿马迪·贾尼尼已初步建立了他的分行体系。但是,这还远远没有达到他的目的,阿马迪·贾尼尼的梦想是在全美国以至全世界设立分行。在到欧洲旅行归来的途中,他向妻子透露了这个想法:“我要先在加州扩大意大利银行的分行网。要像蜘蛛网一样。然后,再伸展到纽约、美国、全世界。”

1913年,阿马迪·贾尼尼买下了即将破产的派克银行,改名为意大利银行洛杉矶第一分行。正当他计划要买下另一家即将破产的联合银行时,却遭到当地一些银行的反对,当地报纸打出了“打击意大利的侵略”这样的标题。

阿马迪立即采取了反击行动,他在第二天的报纸上打出了醒目的广告:“贫穷的意大利借钱给贫穷的小市民和劳工,意大利是贫穷人之友。”

紧接着,阿马迪·贾尼尼又接连打出好几个激动人心的广告:“买自己的房子吧,租房子等于把钱丢进水沟里。请到五号街希尔道的派克银行来,6%的低息,谁都能贷到买房子的钱。”

阿马迪·贾尼尼的广告向洛杉矶金融界发起了正面挑战,令对手惶恐不安。

广告刊出后,市民反应非常强烈。派克银行门口前来贷款的人排起了长队,其中有穿着脏牛仔服的白人,有墨西哥劳工、亚洲移民,还有中小企业家、小商店老板等。

阿马迪·贾尼尼再一次获得了胜利!

4.心动、行为一样快

有人说商机在于心动——念头转得快;有人说心动不如行动。鹰道的经商绝学告诉我们:心动快、行动快一个也不能少。

有一天,服装设计师马莉女士到街上去溜达,有几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正在叽叽喳喳地议论着一款新设计出来的裙子,“这款裙子长了,连老太婆穿也合适,这正好掩盖她们失去弹性的双腿。”

“太对了,我们修长的腿在这款裙子里面,谁也看不见。”

“现在的时装设计师太没有创意,也太没有想像力了,怎么没有一个能够替我们这些年轻人着想一下的大师呢?”

“年轻人原来喜欢把自己最亮丽的一面展示在世人面前。”马莉再也没有心思去溜街了。“做超短裙,让年轻姑娘大胆地向世人展示修美的大腿!”一个大胆的设计方案在马莉脑海中“蹦”了出来。

发现了大的商机。马莉不敢有半点的怠慢。她连夜开工,把能找到的布料都拿出来,边设计边加工,一下推出数十种不同面料的样裙。第二天一大早,她又亲自把样裙拿到店里,摆放在橱窗的最显眼处。“马莉服装店的短裙太迷人了,穿在身上,全是青春爽朗的气息。”人们奔走相传同一信息,姑娘们蜂拥而至寻找“马莉超短裙”;工人们加班加点生产也满足不了巨大的需求。

马莉的成功在于她在灵光一闪时便构思成的新商品。“行动像食物和水一样,能滋润我,使我成功。”马莉如是说。确实,好的创意是心动,当然要快。有了好的创意,一定要马上付诸行动;时过境迁之后,它就犹如昨日黄花再也不值钱了。

靠心动加行动的同时迅速而创造的商业奇迹并不鲜见。

王文是香港电子生产商,他的企业主要是生产半导体收音机和电子手表,商海中浮浮沉沉好多年,虽能维持下去,却无什么大的起色。

他乘飞机到美国进行商务考察,也顺便在美国旅游散散心。他到芝加哥市的一家餐馆里用餐,同桌有两个美国佬在叽叽咕咕地谈论着。在学校所学的英语帮了他的大忙,他听出同桌两个美国人在谈论着最新的消息:美国政府决定取消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电话机专有的出租权,并允许私人购买电话机。“Hollo!你们所说的是真的吗?”王文主动上前搭话。“Oh,这消息没错。众、参两院都通过了,只等总统签署后就成法律了;这主张正是总统亲自推动的。”

王文回到旅馆,叫服务生找来所有报纸,终于找到相关的消息。“美国人天性好新奇,美国有数千万电话用户,其中有不少是喜欢款式新颖、使用方便的电话机,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市场。我为什么不马上停掉那获利微薄的收音机、电子表生产线而转产电话机!”

“我必须马上采取行动。”王文再无心情留在美国了,第二天便乘飞机飞回了香港。他找来电话制造工程师改造生产线,很快就将一批批设计新颖的香港造电话机推向美国市场,大受美国佬的喜欢。一年功夫不到,王文就顺顺当当赚了5000万港元。

“心动不如行动,”王文告诉他的朋友,“拖延会使人裹足不前,它来自恐惧。现在我从所有勇敢的心灵深处,体会到这一秘密。”

与前二者相比,吴一坚在海南靠600元打天下生产电视机的经历更是充满了心动与行动完美统一的传奇色彩。

初到海南,吴一坚在一家外贸电子公司跑业务。经过一段时间后,他结识了一批商界的朋友,也熟悉了商场上的规律,自己因此也变得成熟老练了许多。没过多久,他就因具备卓越的经营能力脱颖而出,成为一名善于创造奇迹的企业家。

在海南,他瞄上了电视机市场。他常说:“一个人要善于了解周围的一切,这样才能利用周围的一切有利因素。”他了解到中国内陆市场上电视机非常走俏,而海南的电视机市场才刚刚起步,有着可观的前景。如果在这个时候进入电视机市场,必然可以掘到金子。

经过一番调查分析后,他决定筹建海南第一座年产20万台电视机、10万台电冰箱、10万台录像机的大型电子工厂。他说,当时绝大部分人觉得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为国家骨干企业年产也不过20万台。

可是,他看准了市场中的机会,坚定不移地走了下去。那时候,他几乎一无所有。怎么办呢?他决定想方设法调动周围一切可调动的因素。他以“经营25年之后,厂房设备拱手让出”的方式圈地,又以“预交3%质量保证金”的方式将厂房建设工程承包出去,以“生产以后80%的电子元件由香港一家公司供给。”

的许诺,令其先投资。最后,亲自出马联系经销商,竟然奇迹般地将10个月以后的产品都预订了出去。

第一批电视机就这样生产出来了,所用的时间满打满算只有10个月。公司资产由他怀揣的600元变成了3亿元,他在中国电子工业发展史和海南发展史上写下了闪光的一笔,被经济学家称为“海南现象”。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能听到这样的抱怨:这个主意我几年前就想到了,只是我一直没有做,钱让别人赚走了,真是遗憾;或者说,咦,这个主意只要想到就能赚大钱,我当初怎么竟会无动于衷呢?前者是心已动而行未动,后者属眼已见而心未动;前者需要大胆的决策,后者需要有必要的灵感。所以我们说,成功的经商者是将军与艺术家气质的完美结合。一个成功的商业行为最后能大获其利,说到底离不开心动行动的联合攻势。

5.找到一切可以快速致胜的办法

对于商机,一念已定,剩下的就是找办法。在有些人面前,赚到钱完成一桩大生意的动力让他们无所不能。

“我不把今天的事情留给明天,因为我知道明天是永远不会来临的。现在就去行动吧!即使我的行动不会带来快乐与成功,但是动而失败总比坐以待毙好。行动也许不会结出快乐的果实,但是没有行动,所有的果实都无法收获。”

20世纪80年代初,可怕的“艾滋病”悄然在美国出现,只要在性接触中稍有不慎就会惹上它,而且一旦感染便无药可救,只能在痛苦中无助地死去!

小小的避孕套却可以帮助那些既想性开放又不想那么快去见上帝的人。“美国避孕套需求量大增,本土没多少存货,造成市场脱销”。这个消息被两个原来就生产避孕套的东洋人知道了。他们马上大量招工,开足机器,三班运转,最大限度地生产那小东西以满足美国人的需要。

当产品生产出来、一箱箱包装好之后就放在仓库里,成了他们心中的石头。怎样运到美国去?成本当然是海运最便宜,但时间太长;空运成本大,差不多是海运的几十倍。商海是瞬息万变的,谁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呢?权衡再三,他们决定采用紧急空运,以免夜长梦多。当避孕套空运到美国后,很快就成了抢手货,各代销店门庭若市,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从日本来的两亿只避孕套很快就销售一空。两个东洋人可以在太平洋的彼岸,舒舒服服地坐在写字楼里,满怀高兴地慢慢数钱了。美国也有工厂想做这生意,当他们看到日本人那么快就占领了市场,日本的牌子打响了,渠道也让他们先占了,这些美国人也只好取消了那个念头。

1933年,几个朋友和利尔共同出资在纽约成立了一家公司,从事飞机用无线电的研究和生产。然而,开业不久就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利尔在纽约举目无亲,他知道银行绝不会贷款给他,怎么办呢?这时候,他想出一种可以用简便的方法生产多波段无线电的办法,并将这个构想顺利地以25万美元的价格卖给RCA公司,从而渡过了难关。

1949年,利尔为美国空军喷射机设计并制造了F-5自动驾驶装置。利尔的自动驾驶装置比一个面包大不了多少,它不但能使飞机飞回目的地,而且还能在地面能见度为零时,让飞机安全地降落在跑道上。

由于这一了不起的发明,利尔获得了1950年美国政府颁发的“柯叶儿”奖杯——这种奖杯是颁发给为航空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的。利尔因此得到政府的一份合同,请他专门生产这种装置。

到20世纪50年代将结束时,利尔的公司已成为美国生产航空电子仪器的主要厂家之一。这时候,尽管他已经相当富有,但他并不在乎金钱,设计才是他的最大乐趣,他要另找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1960年初,利尔到欧洲去推销产品,获悉一种瑞士设计的代号为P-16的小型喷射式飞机,因两次试飞失败,研制计划被放弃了。雄心勃勃的利尔决定接过手来继续干。

于是,负责这种飞机设计工作的工程师们都被利尔聘请过来,他和他们一起探讨修改方案。利尔想办一家飞机制造公司的计划遭到董事们的一致反对,他们都认为这种做法风险太大。

利尔决定单独干,他转让了自己在公司里的全部股份,将私人财产全都投入到喷射机的事业中去。但是,钱还是不够。因为他从未制造过飞机,银行也不敢贷款给他。他只好以家族的名义向私人借贷,甚至典卖了自己的飞机,总算凑足了所需的钱。

一般情况下,飞机制造厂在制造第一架原型飞机时,都是手工制造。在完成试飞证明设计没有什么不妥之后,才可能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准备。信心十足的利尔却一反常规,在威奇塔建立飞机制造厂时,就把所有的生产机器和工具已经准备好了,并在没有得到联邦民航局批准生产的执照之前,就投入了生产!

1963年10月,第一架喷射机制造出来了。但是,在试飞时,因民航局的检查官员操作失误,飞机不幸坠毁了。

民航局判定是飞机性能有问题,利尔却坚持认为是操作失误,双方相持不下——如果没有第二架飞机及时地生产出来,这件事就很难说清楚。幸而,利尔早就做好了准备,第二次试飞成功了!联邦民航局这才批准他投入生产。

可以说,这是利尔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冒险。他之所以敢下这样大的赌注,一来是因为自信,另一个原因是要争取时间,他的钱大部分都是借来的,时间拖得越长,对他越是不利。如果失败,后果不堪设想。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样的做法,你不是对极了,就是错极了。而我是对极了。”

他取得了成功。比起正规的生产程序,他提前了好几年售出了他的飞机。

对于利尔来说,他的风格就是雷厉风行。没有人会比他更明白,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尽管他的许多想法在大多数人看来简直是发疯,但事实证明,他总是正确的。当初他认定瑞士的那种喷射机只要稍作修改,就一定能行。而别的很多人都认为,即使设计成功,也未必能投入批量生产,因为这种小飞机只有8个座位,是供私人使用的,而买得起飞机的那些大老板们大都比较奢侈,他们要的是豪华。

这两个例子当中,时间都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对此,我们的主人公采取的是打破常规的做法,为了赶时间,他们都使用了近乎疯狂的办法——有的时候,疯狂是找到办法快速致胜的惟一途径。

6.为抢先一步创造一切必要条件

为了行动迅速可以疯狂,但疯狂也是讲条件的,因为商业活动更多的时候不是一个人玩的游戏。

对一些必要条件的视而不见会给抢先一步的行动人为地设置障碍,尤其当你的事业不再是一个人的简单的买入卖出行为,而已是在一个企业的经营模式下运行时,管理效率可能会代替个人的经营风格决定着商业行为的效率。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的是将帅在外必须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所以,授予具体办事人员必要的权力,放手让他们处理商务,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商海竞争中赢取时间和成功。

20世纪80年代初,李总与朋友聚会时听到这样的传闻:在智利的某大型铜矿公司资金周转不灵,濒临破产。为了尽快回笼资金,打算把已经付款订购的包括1500辆大型矿用汽车和矿山机械出售,价钱开得很便宜。

李总是我国在香港开设的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他想:国内许多大型矿山和基建项目都需要工程机械和运输机械,如果买卖成功,那就为国家节约了一大笔外汇。回到公司后,他就马上打越洋电话到美国的分理处,要他们尽快查清这个消息的可靠性。过了两天,分理处就回复说消息是可靠的,不过已有四家公司在洽谈;铜矿公司要价也不高,约为设备新购时的四五成;这家铜矿公司希望是一揽子买卖,因资金筹措等问题,尚未签约!

“有些人虽然看到了机会,但却犹豫不决、裹足不前。好机会往往如过眼烟云,瞻前顾后、慢慢腾腾只能贻误战机。”李总思考了一会儿,再次拿起电话打到美国分理处,“尹经理,我们希望做成这笔生意,委任您为全权代表处理这宗买卖,不需要事事请示。”尹经理接受任务之后,立刻飞到南美洲去与铜矿公司谈判,并很快达成协议,签订了买卖合同。

过了两天,原来一直在接洽的另一家公司,拿着支票也准备做成这笔买卖。“噢,对不起。前天尹经理已经和我们签了约,您可是第一家来洽谈的公司呀。”这家公司的代表真是有口难言,这样一宗涉款较大的生意,他没有任何决定权,在请示汇报中,眼睁睁地把这块肥肉给放跑了。

中国富豪张果喜把一个小小的木器厂发展成为称雄亚洲的木雕企业,其经商秘诀总结起来无外乎两条:一是抢先一步占先机,二是为迅速的行动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

张果喜所在的厂因为经营管理不善,效益每况愈下,到1972年,已濒临倒闭的边缘。结果,无法自负盈亏的木工车间被从厂里NFD66离出来,单独成为木器厂。年轻的张果喜被任命为厂长。

张果喜名义上是厂长,可实际上,他从农具社得到的,除了三平板车木头和几间破工棚,就只有21名职工和他们的家庭近百口人的吃饭难题,以及“分”到他们头上的2.4万元的沉重债务。

到了第一次发工资的日子,张果喜这个厂长手上却连一分钱也没有,血气方刚的他找到父亲,要把家里的房子卖了——那房子还是土地改革时分给他们家的,已经住过张家祖孙三代人。人家当了厂长,忙着给自家盖房子,张果喜这个厂长却急着卖自家的房子。尽管如此,通情达理的父亲理解儿子的难处,还是同意了。房子卖了1400元,张果喜全部拿到了厂里,这成了他们最初的本钱。

单靠这点钱,又能发得上几回工资呢?木器厂必须得找到能挣钱的活干。张果喜想,一定得另找出路。

情急之下,他想到了上海。

张果喜和他的伙伴,四个人带了200元钱,闯进了大上海。因为怕被扒手扒去这笔“巨款”,他们躲进厕所里,每人分50元藏在贴身口袋里。晚上舍不得住旅馆,就蜷缩在第一百货公司的屋檐下打地铺。他们从上海人口中得知,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大厦坐落在九江路——九江可是江西的地名呀,他们感到了几分亲切,也更增加了几分希望。

在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陈列样品的大厅里,张果喜被一种樟木雕花套箱吸引了目光。套箱是由两个或三个大小不一的箱子组合而成的,每个箱子都是单独的工艺品,套在一起又天衣无缝;箱子的四沿堆花叠翠,外壁层层相映着龙凤梅竹,显得精美非凡。当他听说每件套箱的收购价是300元时,觉得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300元啊,他们四个人千里迢迢来闯上海,全部盘缠也才不过200元呀!他决定接下这批活儿。

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答应了张果喜提出的承做50套出口樟木雕花套箱的请求,并当场签订了合同。

张果喜的名字,第一次与1.5万元巨款连在了一起。

张果喜没有马上回去,他对伙伴们的木工技艺心中有数,知道要做这样精细的活计还有难度,所以,他们先在上海艺术雕刻厂学了一个星期的木雕技术,把看到的一切都牢牢地记住。临走时,他从上海艺术雕刻厂的废纸堆里拣回了几张雕花图样,又顺手牵羊地带走了一只报废的“老虎脚”。

回到余江的当天夜里,他顾不上休息,连夜召开全厂职工大会,要求大伙一定要把这第一批活干好。

但是,怎样才能干好呢?

张果喜把全厂的碎木料一一清理出来,分成三十几堆,全厂职工每人一堆,让大家照着样品上的花鸟去练习雕刻。接着,他把工人带到有“木雕之乡”美称的浙江省东阳县,向东阳县的老师傅学习;又把东阳的老师傅请到余江来教……就这样,张果喜和他的伙伴们如期交出了高质量的樟木雕花套箱。

在1974年的广交会上,他们独具一格的“云龙套箱”,造成了极大的轰动。

张果喜决心要将工艺雕刻这碗饭吃到底了!他给每一位雕刻工发了画笔、画板,要求每人每天一张素描,由他过目、评分。他挤出经费,让雕刻工外出“游山玩水”,接受美的熏陶。于是,各种题材、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雕刻艺术,都汇聚到他的办公室,争奇斗妍。

1979年秋天,张果喜再次闯进大上海。同样在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样品陈列厅里,他看中了比雕花套箱值钱得多的佛龛。

这是专门出口日本的高档工艺品。日本国民家家必不可少的“三大件”,就是别墅、轿车和佛龛。佛龛用来供奉各种佛象,虽然大小只有几尺见方,结构却像一座袖珍宫殿样复杂。成百上千造型各异的部件,只要有一块不合规格或稍有变形,到最后就组装不起来,成为废品。因为工艺要求太高,许多厂家都不敢问津,但是,张果喜却看中了它用料不多而价格昂贵,差不多是木头变黄金的生意。

张果喜签了合同,带着样品返回家乡,一连20天泡在车间里,和工人们一起揣摩、仿制,终于取得了成功。张果喜庆幸自己抱住了一棵“摇钱树”——

1980年,他的企业创外汇100万日元,其中60万日元是佛龛收入;1981年,他们创外汇156万日元,佛龛收入超过100万日元。

7.时间差让快变巧

快有雷霆之快,有轻灵之快,有奇巧之快。巧打时间差可以让你的商业行动在不经意间快人一步。

在排球比赛时,利用时间差可使比赛变得更精彩、更有悬念;

在商业活动中,抓住时间差,也能让人一朝成富翁。

欧洲的一个数学老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形象化,就做了一个奇异的正方体。它由27个更小的正方体组成,六个面的颜色都不同。妙就妙在它的每个小方块的三维能够随意转动。因为六个面都有不同的颜色搭配,如果搞乱了,要重新转回大方块各面都是同一颜色,那就要大费脑筋。就是这个小小的正方体,一经推出后,就像沾有魔法一般,整个欧洲的青年们都被其迷住了,有空就拿出来玩一玩,看谁能够在弄乱了之后,能更快地恢复原样。商家看到了它的商业价值,也就推波助澜,又是开讲座,又是搞比赛,把这个小正方体烘得热热的。小青年们也想在众人面前露一手,证明自己比人强,也真的肯花心思去钻研它。好在它并不贵,玩起来确实也能锻炼思维,也就得到了家长的默许。这个小正方体在欧洲像一阵风似的刮起,人们把这个小正方体叫做“魔方”。

欧洲流行的东西总是很快就能在世界上流行。香港商人为此蠢蠢欲动,希望“魔方”能够在香港掀起一股热潮。民生化学公司老板敏锐地感到生产“魔方”必须抢先上阵,占领先机。于是马上电话通知正在欧洲公干的哥哥尽快把“魔方”的技术资料搞到手并电传到香港。在获得全套技术资料之后,他立刻在电台和报纸上同时刊登广告:“你想生产‘魔方’吗?请到民生来;民生将为你提供全套的技术资料,助你踏上成功路。”100多个厂家、商家闻讯后纷至沓来;公司门口原门可罗雀,一夜间变得车马盈门。民生公司因此赚得盘满钵满。

香港商人陈玉书也有一次通过险打时间差成功的经历。

1979年,大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有眼光的港台商人纷纷进入大陆市场发展业务。陈玉书也来到北京,经过一番考察,他决定经销具有民族特色的景泰蓝产品。他第一批购进了价值5万港元的货,运回香港后,很快便销售一空。1980年。他又订购了30万港元货,同样很快就卖光。以后,他又多次订货,每次都是数十万元。这样,他就成为香港较大的景泰蓝经销商了。

可是,到80年代初,因为全球性经济衰退,香港市场对景泰蓝的需求量减少。陈玉书订的货比较多,一时难以售出,形成积压,他又一次陷入困境之中。他苦苦思索如何摆脱这个困境。就在其他商人纷纷收缩业务、抛售存货的时候,他却来个反其道而行之,一连开了好几家新店,在电视、报纸上大肆宣传。对他来说,这简直是一场赌博,他把大部分销售收入都押上去了。

陈玉书也认识到,由于传统的景泰蓝产品花色品种不多,功能只限于观赏,已满足不了顾客的需要,进行产品改革是当务之急。为此,他频繁地往来于北京与香港之间,把世界最新的流行趋向通报给生产厂家,并指导工人制作。

他的努力获得了回报,在景泰蓝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他的“繁荣”公司销售量不但没有下降,相反还逐年增加。

1982年,陈玉书又做出一个惊人之举:由于世界经济持续衰退,北京工艺品公司积压了价值1000多万元人民币的景泰蓝厂品,急于清仓处理。但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港商谁也不敢图这个便宜。陈玉书却独具慧眼,看好这个机会,他认为,景泰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世界经济不景气也不会长期继续下去。一旦经济回升,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就会增加,景泰蓝还会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他想,若买下这批货,就等于拥有世界上最大、花色品种最多的景泰蓝库存。权衡利弊后,他决定,订下这批货!

按照他当时的财力,根本就拿不出这笔钱,惟一的办法只有向银行借贷。而银行家们都不傻,他们知道景泰蓝行业不景气,担心贷款放出去收不回来。陈玉书跑了许多家银行。只有少数几家同意贷款,但提出的条件极为苛刻。他咬了咬牙,接受了对方的条件……将全部的家产抵押出去,这才凑足了所需货款。如果这笔买卖失败,陈玉书又将身无分文货运到香港,他理所当然地打出“景泰蓝大王”的金字招牌,号称“品种齐全,数量最多”。但同行都在暗中窃笑:看他怎么抛掉这个大包袱!陈玉书的心其实也悬着,他外表装得坦然,心里却七上八下——现在他是负债经营,每拖一天,贷款的利息就增加一分。

这时,幸运降临了:新加坡准备举办中国景泰蓝展览。得到这个消息后,陈玉书心花怒放,他立即带着所有的样品赶赴新加坡参加展览会。展览会一开幕,参观订货的人就络绎不绝。这次机会,扫清了陈玉书登上“景泰蓝大王”宝座的一切障碍,他的公司营业额顿时扩大了10倍,在香港同行中,已经没有人能与之匹敌了。他的公司营业额占了香港景泰蓝市场的50%以上。

陈玉书从实际经营中认识到,景泰蓝产品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朝“实用化、日用化”方向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持其在市场上长盛不衰。他组织北京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成功地研制了脱胎景泰蓝。它制作简便,成本低,可以制作壁挂、台灯等日用装饰品。他还亲自设计了景泰蓝手表、景泰蓝钢笔、景泰蓝打火机等各种日用品。这些新产品刚一问世,大批订货单雪片般地飞来。他销售的景泰蓝产品不仅畅销东南亚,还打入了欧美市场,随着市场的不断开辟,陈玉书“景泰蓝大王”的地位也越来越稳固。

8.让快速成为一种经商风格

其实,快,有时候不是可以刻意追求的东西,而是基于对事情现状和发展走向的认识而作出的本能反应,因此,更多时候,它是经商者的一种个人风格。

韩国大宇公司的创始人金宇中小时候因家境贫寒曾当过报童。

当时卖报的报童很多,但金宇中却与别的报童不同。他卖报不仅腿勤口勤,而且善于动脑。报童们喜欢到离报社近的西门市场卖报,那里来往人虽多,可大多数是本地人。金宇中偏偏与众不同,他发现较远的防川市场更有利可图,因为,那里左右居住的多是躲避战火的北方难民,他们要比当地人更爱看报,希望从中得到故乡的消息。

另外,报童们总是一边卖报一边收钱,金宇中却别出心裁,他除了预先准备零钱外,还采取了先看报后收钱的办法。每天一大早取到报纸后,他就急忙跑到防川市场,从市场入口开始,他便把报纸迅速发给面熟的老顾客,直到市场未尾把100份报纸分发完,然后再回过头来一一收钱。到了下午4点,已卖完报纸的金宇中,又从别的报童手上低价买进报纸,拿到市内热闹街去卖。晚上9点,他又蹲在风山洞邮局门口把剩余的报纸卖给下晚班的工人。如此一来,金宇中一天就能卖上150份报纸,最多时高达200份,收入基本能维持一家4口人的生活了。

就这样,金宇中成了大邱出了名的报童,并且成为10名报童领班人之一。

他每天取报分发给报童,收领班费,此外他还亲自外出卖报,实际上就拥有了双份收入。

金宇中在大邱卖报期间仍坚持读书。家境稍有好转,他又返回汉城读完中学。

1956年,他考入延世大学商经学院经济系。

由于家庭贫困,金宇中在大学读书期间的费用,绝大部分由汉城实业株式会社社长金容顺提供。1960年,年满24岁的金宇中以优异成绩结束了大学生活,加盟汉城实业株式会社。

汉城实业株式会社在韩国化纤制品进出口业占据突出地位。

金宇中主要负责纤维制品进出口业务。他大胆地从日本大量进口尼龙纤维制品,使汉城实业的进口额激增。但是,朴正熙上台后,股票市场的混乱和实施货币改革,使汉城实业株式会社陷入了困境,金容顺社长对此毫无办法,只能坐以待毙。由于金容顺早先曾许诺让金宇中赴英国留学,所以在会社倒闭之前,他把赴英护照交给金宇中,两人心事重重,久久无言以对。

但在金宇中的出国途中,事情却出现了转机。

金宇中决定借出国之机,了解一下各国市场行情。首站是香港,紧接着是马尼拉、西贡、新加坡,每到一地,他就坐上出租车,逛市场,跑商店,参观企业。经过周密计划,权衡得失,他确信向新加坡出口纺织品是桩大有前景的买卖——他运用娴熟的推销技巧,很快就与新加坡商人签订了总额为34万美元的出口合同;然后断然放弃了留学机会,怀揣这份巨额合同书兴冲冲地赶回汉城。

经过努力,金宇中圆满地完成了这批纺织品的出口任务,使汉城实业株式会社起死回生,并进入全盛时期。

金宇中乘胜前进,不断扩大出口市场,使1964年的出口额达70万美元以上。他在对外贸易中恪守信誉,保证质量,交货准时,从而在东南亚一带声名鹊起,被誉为“纺织出口大王”。

在1965年实现出口100万美元的基础上,金宇中满怀信心地迎来了1966年,他计划扩建和新建纺织厂,并确定出口目标为200万美元。但是,金宇中这一雄心勃勃的方案却未能得到大病初愈的金容顺的采纳。

金宇中无法理解金容顺的悲观态度,也不愿失去干事业的机会,就在1966年2月正式向金容顺社长提交了辞职申请。1967年3月22日,金宇中与大都纤维株式会社社长都再焕,及好友赵东济、李雨馥、金尚重一共五人,联合创办了大宇实业株式会社——“大宇”的商号取自大都纤维会社的“大”和金宇中的“宇”,金宇中自任贸易部长。

金宇中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这一年,他31岁。

我们看到,金宇中从小时候开始就学会了如何让自己更有效率、让自己的快决不盲目。成年后,他的做事风格中也处处闪着快速高效的影子。这一性格特质帮助他的事业不断攀高。

香港商人曾宪梓更是把快纳入到自己的经营理念之中,并时刻贯彻在企业的经营行为里。

曾宪梓是“领带大王”,“三多”和“四快”是他的成功之道。所谓“三多”就是多看、多想、多做。意思也就是遇事要注意多调查研究;多思考利弊得失,计划尽量周全;多实践,不要怕失败,尽可能取得经验和锻炼队伍。“四快”就是快设计、快制作、快投产、快上市。当今世界流行快节奏,观念更新快,款式变化快;今日流行、火暴的样式说不定就是明日黄花,一文不值。而“四快”之中是以“设计快”最重要,产品必须与世界同步,否则就会落伍,就会失败。所以,他每年都会派出不少设计人员到欧美,特别是领导世界衣着潮流的法国和意大利去观摩、取经,让他们领悟时装界变化的脉搏,挑选出合适的款式,保证设计出来的款式是符合未来潮流的。有时见到别具一格的设计,他就会毫不犹豫地重金买下版权,拿回香港来琢磨一番,加上公司设计人员的创意,迅速地组织批量生产,投到市场中去。这样就保证了整个生产和销售链条的快速运作,货如轮转,产品少有积压。据说,金利来公司每年投放到市场的品种多达2万个,多数都是采用这方法炮制出来的。

时代流行的是快节奏,产品必须赶在潮流刚兴起时就投放市场,否则很容易就会成为滞销品,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就会“雨打风吹去”。

§§第三篇 谋绝:放眼长远的经商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