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自组织机制与条件研究
10895700000032

第32章 4 诱发性条件案例分析

涨落导致有序,涨落对于系统新结构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触发作用,是集群自组织的诱发条件。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在演化过程中存在许多方面的涨落现象,例如,硅谷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和资金规模的涨落。从1998~2000年,在硅谷的风险投资增长了566%,从30亿美元到210亿美元,但随着2000 年开始,受到信息高科技产业经济泡沫破灭和“9 ·11”事件的负面影响,直接打击了国际投资者的信心,海外直接投资额锐减,从 2000 年的 3 077 亿美元,大幅下降至 2001 年的1 308亿美元。风险投资额也从1 062亿美元骤减至408亿美元。大量的硅谷企业随即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硅谷地区经济状况出现令人担忧的迹象,其中最明显的是通货膨胀,对硅谷的风险投资又回复到1998 年的水平。硅谷地区的规模以上企业(指年增长率至少达 20%,初始销售收入至少达到100万美元的企业)由2000年的 30家减为 2001年17家,2002年更进一步减至9家,降至 1992年后的最低水平。这9家公司分别为 Affymetrix、eBay、Greater Bay Bancorp、Inhal e Therapeutic Sys-tems、Liberate、Net IQ、Sangstat Medic al、Verisign、Virage Logic。而硅谷衰退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则可由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减退体现出来。2001年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由2000年的2 001亿美元减至1 789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硅谷的风险投资波动情况见下图:

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有的由系统内部引起,称之为内涨落;有的由环境的随机变化引起,称之为外涨落。正是众多的微涨落通过放大形成巨涨落,从而促使企业集群的演化。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引起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系统涨落的五种涨落因素,使用双箭头表示涨落的随机性。

8.4.1 内涨落因素

(1)创新精神。硅谷的增长是由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驱动的。这种精神使得微小的涨落、细微的技术和市场机遇更能够被把握住,进而累积和放大成为整个集群成功的事实。通过创新集群自身不断创造新的知识,例如新产品开发,经营管理和市场开发经验积累。另外,通过知识的转移和传播。一方面由于知识的非排他性而使集群的知识在扩散和传播中为更多的人所共享,提高了知识的价值和效用水平;另一方面,人员与知识流动以及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换会导致集群内部知识的时空分布状态发生改变和重组,系统不同层次之间的知识内容和总量不断产生对稳定态的偏离。同时,集群也从外部引入新的知识和信息。硅谷企业利于创新的组织结构与文化氛围在惠普公司里得以集中体现。惠普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十分注重与员工沟通,经常在午餐时或公司的每个角落与员工交谈。为了创造有利于沟通的环境,公司每天免费供应两次咖啡和油炸圈饼,下午还有不定期的啤酒狂欢。公司里洋溢着一种友善、信任的气氛。惠普公司有所谓“开放实验室备品库”的政策,政策规定:工程师们不但可以在工作中随意取用实验室备品库中的材料和零部件,也可以将材料和零部件拿回家使用。这也作为公司对工程师们创新的一种赞助。因为归根到底,这样的政策有利于惠普的创新和惠普的利益。而在组织结构方面,公司建立分散化、分权化的企业组织形式,给予员工高度的自主性。另外,惠普公司也是最早实施“弹性工作时间”(Flexible working hours)的公司之一,使灵活的组织形式更有利于员工们的创新。总而言之,硅谷人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引起硅谷的知识、技术总量水平的涨落。而涨落具有随机性,正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教授钱颖一所指出的:“硅谷也不是永远增长,整个创新过程是一个新陈代谢、时起时伏的过程(钱颖一,2000)。”

最初128公路的企业家们不愿意放弃原有的产品结构(小型计算机的生产),没有认识到微处理器的前途,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计算机框架结构和操作系统,而市场需求变得越来越偏离他们的愿望。当像DEA公司和数字通用等公司终于醒悟过来开始进入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市场的时候,由于他们自给自足的企业结构要求他们自己开发生产所有的系统部件,进入市场太迟,失去了市场机会。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128公路企业纷纷倒闭,整个园区发展势力呈衰退趋势。

筑波长期以来躺在政府的怀里,根本没有风险意识,没有激励机制。他们投资靠国家,吃饭靠政府,自我感觉良好、稳妥,所以冒风险就成为多余的了。

(2)创业动力。硅谷自然形成的创业环境是一种一应俱全的商业性模型:附近顶尖大学跟企业紧密联结、交流,创业投资的资金管道充足,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卓越科学家、工程师如潮水般涌入,以及大大小小的各种高技术周边产业。成立新公司过程中所需整合的各方资源,从资本家、企业家、金融家到专业设计人员、营销人员等等环节,在硅谷都可轻而易举地得到。在如此优越的创业环境的协同作用下,加上丰厚的利润与一夜致富的成就感,使无数企业家不畏失败加入到艰苦创业的行列中。华人是其中的佼佼者。由美国圣荷西水星报评选的 2002 年“硅谷150大企业”排行榜中,由华裔创办的公司占了 21 家,包括:陈文雄1978年买下重办的旭电、黄仁勋的 NVIDIA、杨致远的雅虎、庄思浩的 BEA Systems、陈澧的 Foundry Networks、陈都的格迈、叶炳辉的超微电子、邓峰与柯严的 Net sc reen Tec hnologies、朱敏的 Web Ex等,其中朱敏创办的 Web Ex(股票代号 WEBX)以及邓峰与柯严共同创办的 Net sc reen Technologies更是打入了成长最快速的公司前10名。Web Ex排名第8,成长率达72.3%。Net sc reen Tec hnologies第 9,成长率达64.9%。企业的创办与消亡引起硅谷企业数量涨落,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使整个硅谷企业集群充满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不断向更高级的有序结构发展。

(3)人才流动。高技术产业具有智力密集型的特点,人才资源是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核心要素。关于集群人才的涨落,从表现形成看主要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动态变化。人才数量的变化主要通过集群内外人才流动的途径实现,而人才质量变化主要通过学习、交流和实践方式促成。人员的高流动性引起硅谷人才状况的涨落。硅谷以宽容的氛围鼓励人员流动,硅谷企业以其人员的超乎寻常的快速跳槽而著称。持续不断的组织转换加强了个人关系和网络的价值,很少有人会认为事业成功所需的长期关系能在特定的企业中找到,而大多数企业也将这种高流动性视为该地区的经营成本。20世纪70年代,硅谷的电子公司平均每年的雇员变动为35%,而在小公司,则高达 59%,很少有技术人员会一直在一家公司工作。“人才流”的后面,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技术流”、“信息流”、“经验流”、“知识流”和“资金流”,进一步促进了系统中生产各要素的自由流动,使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产生新的组合。

8.4.2 外涨落因素

(1)市场需求。硅谷是自由市场的产物。应该说,美国联邦政府和加利福尼亚州政府从一开始并没有打算要建立一个世界级的科学园区和成为高技术领域的主导力量,也没有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制定专门的政策。硅谷完全是由市场这个“无形之手”孕育的产物。结合市场需求发展高技术产业是硅谷企业成功的重要动力。硅谷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与当时的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并互为因果。

与硅谷相比,128公路地区的发展则更依赖政府。硅谷地区和 128公路地区,都是利用战后军事开支起步的。但波士顿地区与旧金山湾地区在参与战争努力的程度、从中受益的大小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军事工业、军事订货和军品市场对波士顿地区高技术工业的重要性以及该地区对其依赖程度,都远远高于旧金山湾地区。20世纪50年代,马萨诸塞州企业获得了60多亿美元的国防部主要合同,而在60年代,每年超过10亿美元。1962年,联邦政府的采购足足占了该地区企业销售总额的一半。同时,麻省理工学院的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和政府机构建立联系。相反,斯坦福大学的领导者由于缺乏与政府的联系,或者说不容易接近华盛顿方面,便积极地推动新科技企业的形成,积极地与地方工业讨论合作。这一对比——麻省理工学院以政府和大型成熟公司为导向,斯坦福大学在小公司中推动合作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两个地区所形成的产业体系。另外,波士顿128公路地区的形成和发展自始至终主要依靠联邦政府的基金和国防市场。而恰恰相反,硅谷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靠风险资本的支持,从未过分地依赖于国防市场。从60年代到70年代,硅谷成功地实现了向商业产品的平稳过渡。

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为硅谷的半导体、计算机乃至如今的网络产品企业集群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本地经济发展的快慢,经济繁荣或萧条,结构性调整等状况必然引起集群内部各种涨落的响应,促使集群的结构性调整。

(2)技术发展。研究开发全球化态势使得新知识、新技术更频繁地从集群所在地之外的地方涌现。像硅谷高科技企业集群这样的开放性产业,其集群发展必然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技术环境之下。世界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力的一次次飞跃,也为硅谷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硅谷是微型芯片的故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斯坦福研究园崛起成为世界著名的高技术研发和制造中心,并且慢慢向南延伸,逐步形成了美国乃至世界最成功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硅谷,很多在世界上具有领先水平的高技术产品来自这里。值得称道的是,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 70年代的半导体(Intel)、80 年代的 PC(Apple)、90 年 代的 Internet(3COM、Netscape)都发生在硅谷。英特尔公司所生产的集成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以每 18 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完美地证明了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摩尔所提出的摩尔定律。最近,英特尔新建成一条使用65纳米生产工艺的全功能 SRAM内存芯片生产线。这个成就使英特尔65纳米技术进入快速发展的道路,将英特尔已经有15 年记录的每两年升级到下一代新工艺的历史继续延续下去。这些技术进步,导致了企业集群内相关参量的涨落,例如知识与技术水平、生产成本、分工水平等因素。

涨落对于系统新结构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触发作用,本节对影响硅谷主要的集群涨落内容和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与其他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做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