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气场大全集
10894000000030

第30章 EQ高低与气场大小成正比(3)

时隔数年,余斌先生在《西南联大在蒙自》中对李长之事件的看法是:“李长之尽管恃才傲物,话说得偏激一些,虽有以偏概全之嫌,倒也非凭空捏造,昆明人那时不知为什么竟有点儿反应过度。”曾在李长之事件期间担任云南大学校长的楚光南先生后来也针对“李长之事件”在《云南文化的新阶段与对人的尊重和学术的宽容》中写道:“来到云南的学者名流,对于云南的评论,总是冠冕堂皇的一套恭维,如云南天时气候如何,人民性质如何,社会秩序如何之类,照他们说来,云南真好得像天堂一样了。但情况并非完全如此。云南固有得天独厚之处,也有许多不足。真有自尊与自信者,就不应讳疾忌医,害怕批评,哪怕批评很严厉,有些过火。”针对当时云南人喜欢恭维和赞美,不喜欢批评的现状,楚光南先生还在其论著中写道:“那只是反映了云南社会落后、幼稚、无知,才有着这种需要,需要表面的恭维,无论真情也好假意也好,至少反映了云南还不能容纳真实的批评,至诚的谏诤。也就是云南还没有对人尊重和对学术宽容的雅量。”著有《西南联大·昆明记忆》的余斌先生,对当时云南人爱听恭维,也很有感触地说:“你爱夸耀云南是什么什么王国,人家就送你一顶又一顶‘王国’的金冠,你说云南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人家就说确实丰富多彩。但你能听懂人家的话背后的意思吗?这王国那王国,不就是些资源吗?所谓丰富多彩,不就是色彩斑斓下面的落后吗?”余斌先生虽然已经透过恭维这一表面现象看到了恭维后面所暗藏的是侮辱和欺骗,但令人遗憾的是,李长之已“被云南人驱逐出境”了。

其实,批评和表扬一样,是使人健康成长、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表扬能给人以鼓舞,也能使人飘飘然;批评使人一时受挫,但更能使人体会到跌跤的滋味,在清醒和自省中成熟。陈毅同志说:“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可以这么说,批评本身就是一种爱,而且是一种高层次的爱,“小批评小进步,大批评大进步,不批评就退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能得到他人的批评不是一件坏事。说明他人对你寄予厚望,他人的“逆耳忠言”,无非是希望你尽快成熟起来。从批评者的角度讲,真正要做到“拉下脸”去批评一个人、批评一件事,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甚至要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深思熟虑,同时也说明他是一个心怀坦荡的人,是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人,是你人生中的良师和益友。因此,我们必须真诚欢迎,不能虚以应付。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只有什么事也不干的人,才不至于犯错误。”因此,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怎样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问题。批评就好比医生给病人治病,是针对人们思、言、行上存在的“病灶”进行的,目的是要把病治好。有缺点毛病的人受到批评后,就会在思想上引起震动,促其认识错误、吸取教训、改掉毛病,进而变成一个健康的、有益于社会的人。

所以,我们如果有了过错,受到批评甚至处分后,不要一蹶不振,要用自己的善意对待别人的批评,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并从错误中接受教训,重新振作精神,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生活、工作中。

适度发泄自己的愤怒

人们总是被告知要避免愤怒,因为,据说发怒是非常有害的。事实上,愤怒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可避免的情绪。关键是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

愤怒是人在受到侵犯、威胁或者受到攻击时,为了保护自己而做出的自然反应。它其实是在向你警告:“小心,有危险!”这个时候,你的肾上腺激素射了出来,身体里有一股热流涌动,你甚至感到你的脖子后面的肌肉都紧绷了,整个身体随时准备采取行动。愤怒经常是身体在发出信号,告诉我们需要划定某个界限,照顾好自己。愤怒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攻击或是责备别人,而是意味着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从而能够采取恰当的行动。

正确表达你的愤怒有两个充足的理由。第一,可以发泄不愉快的情绪,这种沮丧感如果蓄而不发,可能会导致不公正的报复行为;第二,这是敦促对方改正行为的方法。

美国学者卡罗尔·塔佛瑞斯指出,说出愤怒对双方来说都可以是一种修正性体验,但要选择成熟的表达方式——愤怒的表达不是为了让某一方狼狈不堪。愤怒可以转变为口头表达烦恼、不快或委屈。谈论某次错误行为,其首要目的是消除任何受伤情绪,并确保下不为例。如果未能谈论自己的愤怒,就不会修正过错方的行为,那么我们讨厌的行为或言语还会重演。

总之,健康的发怒是一种机制,但一定要保证不让自己受到伤害,也不要伤害别人。其实发怒和攻击行为并不能相提并论,发怒是心理正常的反应,而攻击行为却是一种过度的反应,往往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加州心理学家和婚姻咨询师乔治·巴哈博士曾接待过几对以消极方式表达愤怒的夫妇,他们采用非身体性攻击手段发泄愤怒。巴哈博士得出结论,不会正确表达愤怒并因此不公正地进行还击的夫妇,通常关系很坏。乔治·巴哈及其他专家认为,愤怒一类的消极情绪可以通过正确渠道排泄出去。他们呼吁人们学习“创造性争吵”,表达愤怒但不贬损对方或伤害对方的自尊。这个方法要求双方在不损害双方关系的基础上,坦诚表达各自的情绪。当然,如果“创造性争吵”不合你的口味,你可以采用其他方法。

你还可以这样表达愤怒或者其他感情:一定不要说“你让我感到很愤怒”等笼统的话。事实上,我们之所以愤怒是因为对方说了什么或者是做了什么。因此,将你产生愤怒的原因说得具体一些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你可以说:“上个星期二你没有给我打电话,我很生气。”“你和小英有了那种关系,我对此感到很愤怒。”“对我们的关系,你在财力方面没有作出任何的贡献,我对此感到很愤怒。”

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是一个需要时间、需要判断、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在你开始认识自己的愤怒并学着将它表达出来的时候,你可能觉得有些笨拙,特别没有技巧,或者没有任何动力,最后的结果是小声地嘟囔出来或者是低声抱怨。其实,跟其他任何事物一样,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愤怒需要反复的实践和锻炼,才能够慢慢地使用自如。

当然,一定要将愤怒与狂怒区别开来:狂怒一般都是由于羞耻心所引发的。羞耻心是深深埋藏在心底的一种时刻围绕在自己周围的自卑感。如果我们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羞耻心,它就会经常地转化为狂怒的情绪。整个过程是这样的:有某个东西触动了一根情感的神经,于是我们感到自己被暴露了出来,并认为自己很坏、很蠢或者是认为自己错了。我们不断地告诉自己有这样的感觉是不行的,这就导致我们感到羞耻。为了逃避这种可怕的感觉,我们就借助于狂怒来发泄。或是对别人大声地狂喊、尖叫,或是羞辱别人、责备别人,甚至对别人进行身体上的攻击。

狂怒是十分不适当的情感表达方式。因为它会让别人难过、伤心,会伤害别人。狂怒是对另外一个人精神领域充满毒害性的侵略,而且它并不能够真正实际地解决问题。如果有人不幸被狂怒的情绪所袭击,最好的方式就是立刻远离这片怒火。一定不要试图与这样的人讲道理,因为此时他们心情的起伏波动与一个两岁的小孩子毫无二致,或者说他们现在就像是一只受伤的动物在寻求保护一样。

无论是愤怒还是狂怒,都是消极的情绪。为了减少它们的发生,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可亲的人做朋友,学习如何与人亲密相处的技巧,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拥有激情。那样,你就会发现能够引发愤怒的时机已经越来越少了。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会时时怒火袭来,而是说我们将能够在怒火升起的时候站稳脚跟,正视它,而不是让怒气把自己打倒,导致自己做出许多冲动性的行为,伤害别人或者自己。的确,我们仍然会感到愤怒,但是这种愤怒永远不会让我们失去理性,失去谨慎考虑的能力。

我们需要建立这样一种自我形象:既强硬又有礼貌;既能够在适当时候表达不满,又不失温柔;既和蔼又有尊严。

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有一个女孩,从小没了父亲,和母亲住在一个小镇相依为命。她们的生活过得很贫困,小女孩从来就没有穿过漂亮的新衣服,她的衣服都是邻居送来的旧衣服。她的母亲甚至没有给她好好扎过一次头发,更别提给她买发夹和其他首饰了。

小女孩很自卑,老是觉得自己长得难看、寒酸,走路时总是低着头,害怕别人的眼光。她喜欢画画,一直希望镇上最有声望的画家能教自己画画。看着画家带着那些衣着光鲜、神清气爽的孩子外出写生,小女孩提不起勇气和画家打招呼。

在女孩12岁生日那天,妈妈破天荒给了她20块钱,允许她去买点她喜欢的东西。小女孩很兴奋,一时不知道该买什么好。最后,她紧紧握着钱,来到一家饰品小店,看上了一只标价16元的漂亮发夹。店主帮她带在头上,对她说:“瞧啊,你戴上这发夹多漂亮。”店主说完拿着镜子让女孩自己看,女孩从镜子里看到自己后,竟然惊呆了,她从来没有发现自己是如此的美丽,她觉得这个带花的发夹让她变得像天使一样美丽。

女孩不再迟疑,掏出钱买下了发夹。她内心无比激动与沉醉,接过售货员给她的4元零钱后转身就往外跑,结果由于激动撞在一个胖胖的中年人的肚子上,但她没有停留的意思,继续往外跑。她的后面似乎传来中年人喊她的声音,但女孩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一路上,她有点飘飘然的感觉,而且她没有顺着来的墙角走,而是堂堂正正地走了大路。她感到街上所有人都在看她,好像都在议论:“瞧,那个女孩真是太美了,怎么从来不知道镇上有个这么美丽的女孩。”

迎面走过来她一直渴望结识的画家,奇迹发生了,那个画家竟然亲切地和她打招呼,并问了她叫什么名字。女孩高兴极了,她想索性把剩下的4块钱再给自己买点东西吧,于是她又返回原来的小店。店门口,被她撞到的先生拦住了她,说道:“小朋友,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瞧,你刚刚撞掉了头上的发夹,我一直等着你来取。”

自信是个古老的话题。千百年来,人们出于创造美好生活的目的,都对信心抱有崇高的期望。19世纪的思想家爱默生说:“相信自己‘能’,便攻无不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