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在炼金术之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
10892000000071

第71章 1971年度 吉尔哈德·赫兹伯格

因研究分子光谱学,特别是对自由电子结构和几何形状做出的贡献而荣获1971年诺贝尔化学奖

吉尔哈德·赫兹伯格(德裔加拿大籍,1904~1999年),1904年12月25日生于德国汉堡,1928年获达姆施塔特工学院工程学博士学位。1929年至1948年,赫兹伯格先后任职于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达姆施塔特工学院、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州威廉斯贝耶克斯天文台。1948年到1967年先后在加拿大渥太华国家研究会、加拿大理论物理研究部、加拿大物理学家协会、国际理论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加拿大皇家学会任职。此外,赫兹伯格还先后获得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多伦多大学、印度达尔豪西大学、挪威阿尔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名誉博士学位。

1915年,11岁的赫兹伯格失去了父亲。本来在家里操持家务的母亲只能独自抚养两个儿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对德国实施了海上交通封锁。德国国内物资匮乏,母亲只好把两个孩子托付给朋友,只身前往美国做工。

兄弟俩出生于同一年,吉尔哈德比哥哥仅小11个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志趣差异越来越大。受母亲的影响,哥哥迷恋占星术,而吉尔哈德则喜欢天文学和物理,他阅读了大量天文学、物理学方面的科普读物,科学知识给了他莫大的乐趣,而其中的许多奥秘又使他产生了许多无尽的遐想。

战败后的德国百废待兴,但教育却没有荒废。正是重视教育的良好传统,为德国战后复兴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赫兹伯格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但当时德国没有奖学金制度,家境贫寒的赫兹伯格非常窘迫。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得到一家石油航运公司的资助,赫兹伯格如愿以偿地进入大学学习。很不幸,两年后石油航运公司破产倒闭,他的学费又失去了来源。汉斯·劳教授非常器重赫兹伯格,不想看到他因经济问题而失去求学的机会,他向科研基金会推荐赫兹伯格,他再次获得资助。在汉斯·劳教授的指导下,赫兹伯格完成了学业,并于1928年获得博士学位。但这并不能说明是赫兹伯格的幸运,与其说是依靠别人的帮助,倒不如说是他坚定的科学志向和自身的非凡才能使他赢得了赏识。命运女神从来不会垂青那些胸无大志的人。

此后,赫兹伯格到格廷根大学从事科研。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纳粹统治时期为止,格廷根是欧洲大陆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中心,特别是物理学,堪称世界顶尖水平。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米、玻恩、弗兰克、泡利、海森堡等人都曾经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前辈的影响力对赫兹伯格的成长十分有益。

1933年,希特勒上台,纳粹政权开始疯狂迫害犹太人。爱因斯坦、弗兰克和格廷根大学物理学“掌门人”玻恩等犹太裔著名科学家先后被迫移居海外,就连娶犹太人为妻的赫兹伯格也未能幸免,他被剥夺了科研和讲学的权利,不得不移民加拿大。1935年,他受聘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二战爆发后,他被视为敌对国侨民,教学、研究、学术交流及至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受到严格限制,他再次陷入艰难而孤寂的处境。

战后,赫兹伯格重新回到教学岗位,他积蓄已久的能量迸发了出来,在多个领域他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成果是运用光谱学法在分子的电子结构及其运动,特别是在自由基的研究中取得的开拓贡献。

赫兹伯格一生主要从事原子与分子光谱学和分子结构的研究。其研究重点是双原子分子,尤其是最常见的氢、氧、氮和一氧化碳。他确定了大量双原子分子与多原子分子以及自由基结构,成功地把光谱研究用于鉴别行星大气层、彗星与星际空间分子,并且于1945年首次鉴别出星际气体中的基团光谱。他的光谱学研究不仅对物理学和量子力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验结果,而且复兴了气体化学反应的研究。赫兹伯格因测定分子,特别是含奇数电子的(自由基)原子团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形状而获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被誉为“原子分子光谱学之父”。著有《原子光谱和原子结构》《双原子分子光谱》《多原子分子的红外与拉曼光谱》《多原子电子光谱与电子结构》等多部科技著作。

兴趣是成功的钥匙,这是众多成功者的深刻体会。赫兹伯格就是其中一位。他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他的老师——希拉兹。希拉兹认为教师最大的责任不是拘泥于课本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他经常给学生讲述伦琴、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物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学生。这对考试、升学并没有直接的用处,但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与此对照的是另一位“照本宣科”的西班牙语教师,赫兹伯格后来把自己没能学好西班牙语归咎于这位教学枯燥的教师。这样看来,中国对教师的传统称谓“教书先生”并不是一种赞誉,因为只知道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仅从这个称谓上,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的陈腐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