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在炼金术之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
10892000000070

第70章 1970年度 路易斯·F·莱洛伊尔

因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而荣获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

莱洛伊尔(阿根廷,1906~1987年),1906年9月6日生于法国巴黎,家境优越。1908年随父母移居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中学毕业后,进入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攻读医学,1928年获医学学士学位后留校继续深造,193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留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生理学研究所。随B。A。豪赛教授(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从事肾上腺糖代谢研究。此后,他的兴趣逐渐转向生物化学。1936年,莱洛伊尔赴剑桥大学生化实验室任职,在霍普金斯(192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指导下,他与M·狄克逊、M·L·艾德森等合作研究脱氢酶和生酮。一年后,莱洛伊尔重返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开始探究肾脏在调节血压过程中的作用。他与豪赛共同发现了肾血管紧张素(一种参与血压控制的激素)。

1943年,莱洛伊尔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妻子阿梅莉亚·祖赫布勒,这位贤内助成了莱洛伊尔常常在同事面前炫耀的本钱。但是,胡安·佩龙在阿根廷上台执政,豪赛不满其政治措施而被免除布宜诺斯艾利斯医学、生理学研究所所长职务,包括莱洛伊尔在内的豪赛的研究小组也被解散。莱洛伊尔只好再次赴美。他先后到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工作,从事糖代谢研究。1945年,莱洛伊尔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在豪赛和纺织工业主康普玛的资助下建立生物化学研究所,并自任所长。1958年后,莱洛伊尔任阿根廷科学促进会主席,还兼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阿根廷医学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哲学会会员等职。1987年12月2日,莱洛伊尔病逝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享年81岁。

莱洛伊尔主要致力于生物化学的研究。他于1947年创建布宜诺斯艾利斯生物化学研究所后开始研究乳糖,发现了糖核苷。他合成糖原并证实某些肝酶缺乏时糖原不能在体内合成。1948年,莱洛伊尔分离出葡萄糖二磷酸酯,1949年他首次分离出一种糖核苷酸,即二磷酸尿核苷葡萄糖,1953年他又分离出尿核苷二磷酸酯乙酰葡萄胺并提出糖原生成机理,1960年提出淀粉生物合成机理,1964年从谷物中分离出腺嘌呤核苷酸。

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已经发现了一种新的糖基活化的方式,为糖基和一种脂质载体连接的脂质中间物。这种脂质载体是接有焦磷酸的多萜醇类。莱洛伊尔从肝脏中分离出另一种不同于细菌中的脂质载体,这种动物体内的脂质载体可作为糖基的接受体,可形成糖链脂质的中间体,带有3个葡萄糖基、9个甘露糖基和2个N-乙酰氨基葡萄糖基,中间体上的糖链可以转移到蛋白质上。这一发现使糖蛋白中N-糖苷键连接糖链的生物合成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成为生物化学中一个新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