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一生病,马上就想到找医生,服药物,并且劝他人不要讳疾忌医,良药苦口利于病等,都说明求医服药的重要性。但这只是一方面,但如何养病在某种意义上更具其独特的重要性,所以“三分治病七分养”这一名言能从古流传至今是有其科学性和实践性的。
治病在医生,养病在自己;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急病在于治,慢病在于养;三分治病七分养。所以,得病不要急,只要细心养。养病包括饮食方面以及精神上的调养。
饮食调养
在疾病恢复期的休养过程中,当首先推粥食类食物,它具有易于消化,富于营养的特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粥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可见粥食对人体的休养康复之作用非同一般的效果。
饮食调养贵在坚持。“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其意是只要常吃一种很平常的补养食物,日久就能起到增补正气的明显作用。
总之,饮食调养在“七分调养”的过程中,将对各种急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切莫忽视。
精神调养
第一,应“笑口常开”。
这是因为对健康长寿者来讲,笑是最优美、最自然、最良好的自我保健运动。古往今来的老寿星,无不是笑口常开的乐观者。据现代医学分析,笑是一种有益于人体的活动,笑一笑可以使人体内的膈、胸、腹、心、肺甚至肝脏得到短暂的体育锻炼,而且笑能使人全身肌肉放松,有利于肺部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消除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的疲劳。
笑是一种原地踏步的运动,能使人延年益寿。
当今世界,对笑也是刮目相看,各种研究笑的机构应运而生。如“笑的天地”、“笑的联盟”、“笑城”、“笑的广场”等等。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建议在医院设“相声科”,用相声这门笑的艺术,对一些疾病进行“笑疗”,让病人愉快地笑,在笑声中忘却疾病。
第二,避免孤独,注意交往。
在生活中,应该多与人交往,因为孤独和孤僻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空虚的痛苦,必然会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神经—体液的调节失去平衡,免疫系统的防御机能下降,病邪的入侵也就有了可乘之机。
如果长时间沉湎于此而不能自拔,不仅苦恼难耐,也容易导致对世态嫉愤、对生活冷漠、对他人不满等消极的心理感受,往往带来举动上的自我摧残,或借酒消愁,或以烟解闷等。可想而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是滋生疾病的根源之一。
为此我们必须注意正常的人际交往,使人增添积极乐观的情绪,产生幸福感与满足感。
第三,要学会幽默。
幽默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预防形式,善用幽默的人最健康,因为幽默能使人心情舒畅,能够调节人们神经中枢,有利于排泄积郁,解除疲劳和烦恼。所以,经常生活在幽默风趣的气氛中,脸上经常会显现出健康的微笑。
人能够做好预防,不生疾病,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事。但人吃五谷杂粮,时时生活在风、寒、暑、湿、燥、热六淫侵袭之中,有时肌体抵抗不住外邪侵犯,难免生病。如果生了病,不必心焦,更不要悲观失望,既来之,则安之,要积极乐观地和疾病做斗争。在总体上轻视它,在具体上重视它。
人体本具有特殊的功能,它有自然生长的能力,有自然排除疾病的能力,有改造习惯性的能力,有保持生命长寿的能力。如果懂得自养,即使生病也可以速愈,病后必可康复。有一位老领导一生多病,工作繁重,却活到高龄,他常用破杯子和好杯子作比喻,启示人们如何对待疾病。他说破杯子虽然破了,只要爱护,可以做到经久耐用,而好杯子如果不爱护,一下就可以打碎。比喻浅显易懂,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愿所有的病患者能从这句话中获得抗病的力量。
治病与养生的关系,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建筑的一半材料是用于地基。养生就是保护自己;如果不保护自己,那么如何盖得起高楼大厦?因此基础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一旦发生疾病能早期诊断并及时正确的治疗是达到健康长寿目的根本保证。
然而目前许多临床治疗的失败,恰恰是忽略了养生。当然,在治疗急性病和慢性病的时候,三分治和七分养有不同的配合使用方法。在治疗急性病的过程中,三分治和七分养要同时配合进行。而治疗慢性病首先需要七分养,然后再配合三分治;并且七分养要贯彻在以后的治疗过程之中。纵观临床治疗历史,一些疾病的难于治愈,正是因为医患双方忽视了养生问题;因此制造了大量的临床治疗失败,也因此制造了所谓不治之症的神话。如果我们现在依然忽视养生问题,那么大量的临床治疗失败还要继续到永远。当然养生除了根据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指导病人采取与之相应的调养措施外,只要不是绝对有碍患者的康复,还应该鼓励患者随自身的感觉去调养自己,顺其自然地安排饮食、休息及活动,这也是正确调养的重要方面。因此建议你自己动手七分养;自己开处方去买开胃汤;自己去买食疗用品,自己去纠正错误的生活方式。首先把自己的性命保住,然后再去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