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为心窍”之说,首见于《黄帝内经》“心主舌……在窍为舌。五脏主五官,是指五脏的功能活动与人体的五官的功能有关。人体面部五官七窍,其中目、鼻、耳、口皆为孔窍,为人体的感觉器官,与人体视觉、嗅觉、听觉、味觉有关,分别为肝、肺、肾、脾所主。舌为口腔中的主要器官,是有许多横纹肌组成的一个肌性器官,舌虽非孔窍而中医学则称之为心之窍,其理由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灵枢·经脉》说:“手少阴之别……,循经入心中,系舌本”。第二,心主血脉,而舌体血管丰富,外无表皮覆盖,所以舌色较面部更能灵敏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第三,舌粘膜上分布有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在乳头之间有许多“味蕾”,因而舌具有主司味觉功能。心主血脉,心之气血通过经脉上荣于舌,使之发挥鉴别五味作用。其四,舌与言语、声音有关,如《灵枢·忧恚无言》说:“舌者,音声之机也。”舌体运动及语言表达功能依赖心神以统领,而语言功能则能反映心主神志功能正常与否。综上所述,舌不仅在经脉上与心相连,而且在功能上依于心,心的主血、藏神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运动灵活,语言流利,味觉正常。正如《灵枢·脉度》所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能知五味矣。”《千金要方》亦云:“舌者心之官,故心气通于舌。”因此,舌虽非孔窍,因其与人体的感觉有关,而其生理病理与心关系密切,故与其他四窍归四脏一样,将舌归为心之官窍。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心主脉……,在窍为舌。”
同样,中医将舌按部位分属五脏:一般以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从舌相应的部位可以看出五脏的病变,而且根据舌质的颜色、润燥晦暗,以及舌的形态、大小也可以判断脏腑的病变程度,再参照舌苔就会更为全面。望舌就是看舌头,是中医诊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看中医时,除了切脉之外,还要望舌,然后才处方开药。望舌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诊断方法,易学、易懂、易行。每天早晨对着镜子,在日光灯下或自然光线下,伸出舌,仔细地观察舌象,根据舌象就可以大体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果舌相正常,说明你的健康状况良好,如果舌象出现异常,就说明你的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作为身体的保健,只要了解一些简单地看舌质、舌苔的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寒、什么是热、什么是虚,就能调理自己的身体健康。
1.看舌质
正常的舌质湿润,色泽为淡红色。舌质偏淡的多数血少、血稀;舌质发紫、发暗的代表体内有寒并有经络淤堵的现象;舌质红的内热大;舌体颜色正常,而舌尖发红的心火旺;舌边发红的肝火旺;舌边有牙齿印的,说明身体虚,脾胃消化功能弱。
2.看舌苔
舌头上都应有一层淡淡的舌苔,是舌体上面所散布的一层苔垢,正常情况下应是淡淡的薄白,是湿润的,不滑不燥。
(1)舌苔发白
是体内有寒,无论是吃了寒冷的食物还是受了寒,舌苔都会发白。现在的人多数都是白苔,就是因为吃寒冷的食物过多或贪吃冰镇食物造成的。
(2)舌苔发黑
说明寒重,已严重影响了脾胃功能,消化能力极差。
(3)舌苔发黄
如果舌苔黄而舌质是红的,说明体内有热,这时用消炎药是很管用的。可现在毕竟用消炎药管用的疾病已越来越少,单纯是体内热的并不多,多数都是寒中带热、虚中带热。所以现在所见的黄苔或黄腻苔的舌质多数不发红,是正常的舌质或偏白,或只是舌边发红的虚热,这个时候的内热可以用推拿、按摩等疏通经络的方法散热、消热。
(4)舌苔厚腻并没有明显上火
多数是脾胃虚弱引起的食物不能正常消化、积滞所致。在运用食疗补血、补肾的同时、再适当的配合经络的按摩,帮助脾胃运化、帮助食物的消化吸收。
(5)没有舌苔
多见于久病虚弱之人。还有的人感冒、发热的时候是白苔,可用了消炎药后不但白苔没了,连舌苔都没了,就认为消炎药还真管用。其实这可不是好事,只能说明你的消化、吸收功能更虚弱了,体质下降了。
我们在观察自己的舌苔时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饮食对舌苔的影响。例如刚吃过或喝过东西去看舌苔肯定不准。如刚喝过热水,或刚吃过辛辣等刺激性的东西,舌质会变红;刚喝过牛奶,舌苔是白色;吃了橘子,舌苔颜色变黄;吃了巧克力,喝了咖啡以及有颜色的食物,舌苔都会变。所以一定要在进食至少半个小时以后再看,而且一天内最好多看几次,才能判断准确,不致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