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就是心情清静安闲;“虚无”就是善于排除杂念。我们如果能做到“恬淡虚无”,那么就可以心神不躁,情绪安定,真气顺畅,可以起防病保健的作用。中医心理学关于清静养神的养生方法是心理上保持平衡、情绪保持稳定的一种心理养生方法。由于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心理,使清静养神的心理养生方法颇具现实意义。
《黄帝内经》提出的“清静”并不是绝对的静止不动,而是静中有动。在自然界中,动与静是一对矛盾,在相互依存中达到平衡。《黄帝内经》倡导人们要顺应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来调整心态,在心理上形成一种理想的“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清静养神的心理养生方法并不是要求人们什么都不去思考,也绝不是刻意的追求安静。“心之官则思”,人活着,就要有思想、思虑,就要有七情六欲。但是,在人的心理活动中,“静和动”是要保持某种平衡的。清静养神,是指避免过度思虑、力求恬淡心态、保持精神内守,这都是中医心理养生的基本原则,其真正的含义是告诫我们,要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情志活动。
在现代社会,焦虑是人们经常会感受到的一种心态。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焦虑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常态。比如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不顺利会产生焦虑,白领阶层经常性地加班加点会引发焦虑,下岗失业的人们对于生活前景的担忧会产生焦虑,等等,这种种的焦虑感汇集在一起,已形成了一种社会性的焦虑心态。
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如何在目前社会性焦虑心态的氛围中,将焦虑、浮躁等这些心理上的负面情绪排解掉呢?中医心理学关于清静养神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清静养神对于排解焦虑、浮躁的情绪,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我们不可能像古人那样做“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隐者。在现代生活中运用清静养神的心理养生方法,不是让人们千方百计地处于“静”的状态,那样是行不通的,而是更应该强调心理上静与动的平衡。譬如,不在意身边的琐事,保持宽广的心胸,从容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生活。《黄帝内经》所说的“清静”,也并非是绝对的静止不动,而是静中有动,是动与静的平衡。清静养神,还可以达到积极进取的心态。通过清静养神,汇聚身心的能量,发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俗话说“养精蓄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我们在进行清静养神应该注意什么呢?
1.要胸怀坦荡,内心安宁
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对于名利、物欲、得失、升迁等,不要看得过重。胸怀开阔一些,眼光放远一些,就可以少一些烦恼,就可以在纷繁的社会环境中尽可能为自己的内心保留一个相对宁静的空间。
2.积极主动
现代人没有那么多时间来“静以养神”,但是,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抽出少量的时间,进行“静以养神”,应该还是做得到的。如果养成习惯,在闲暇时让自己的内心享受到哪怕是片刻的宁静,在短暂的时光中,让身心放松一下,对于心理健康也是有好处的。在这片刻的宁静中,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清澄的泉水边,也可以想象一种轻风拂面的舒适快意的感觉。
3.形神兼养
清静养神要注意形神兼养,要“心静体动”,配合身体的锻炼。
4.长期坚持
清静养神只有长期坚持,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5.顺时调神
古人倡导“御神有时”,这意味着要“顺时调神”,就是按照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的规律来进行心理养生。
清静养神有如下具体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酌情选用。
1.改变环境法
环境对于心神的影响是很直接的,如果利用年假或者休息日到青山绿水之间休闲度假,可起到宁静心神、调节心境的作用。
2.静坐法
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静坐法是宁静心神的有效方法。静坐法的要点,可归纳如下:
(1)姿势
端坐,头部要直对前方,眼、唇微闭,牙关不要咬紧,双手放膝上,两腿放松。
(2)呼吸
缓慢而深,以自然为宜。
(3)意念
让自己无念无想,或者想一件美好的事或美好的景物,以一念代万念。
(4)时间
宜在饭后1~2小时进行,静坐5分钟即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延长时间。
静坐结束时,可以搓热双手按摩面部。
3.散步法
散步是让身心都放松的养生方法,可以达到体动而心静的效果。长期坚持散步,对于宁静心神很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