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实用保健方法手册
10890500000111

第111章 心理健康的八大标准

对于身体,有身体健康的标准,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其实,我们的心理也有评定健康与否的标准。人的心理状况是千差万别的。那么,什么样的心理状况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呢?这就涉及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对于自我心理状况的评估,以及心理养生的努力方向,都很有意义。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体现出关于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可以归纳为如下八点内容:能够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境;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求;心神宁静,不妄想妄为;意志坚强,理智行事;身心有劳有逸,生活有规律;人际关系良好;根据生活环境的变化而自我调整,适应能力强;善于涵养性格,陶冶气质,不断完善自身。

1.能够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境

《黄帝内经》分析说,人应该享有恬静、愉悦的心态;心神安宁的人就不会有恐惧。这就是提倡人们要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境。

经常保持乐观心态的人,对自己有信心,对生活有信心,内心有执著的信念,对生活持积极进取的态度。经常保持对于生活的乐观的态度,无疑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因而成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诚然,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和磨难是在所难免的。人遇到挫折和磨难而产生愤怒、忧虑、悲痛等情绪,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但是,人们应该尽快地从负面的情绪中走出来,让过激的情绪得以平复,恢复七情的平衡。七情平衡的心态,就是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经常保持乐观心态,要求人们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能乐观处之。在逆境中保持乐观,需要人们有一定的品格修养和意志。

2.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求

《黄帝内经》倡导“志闲而少欲”,这就是要人们节制自己的欲求,保持较为超脱的心态。人的欲求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任凭自己的欲求无限制地膨胀,就可能对身心带来危害。汉代养生学家枚乘在《七发》中说:“纵耳目之欲,恣支(肢)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指出了纵欲的危害。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因放纵欲望、荒淫无度而短命的例子,有很多很多。一位商人,带着金币去购买土地。卖地的人说,你留下1000个金币,然后从这里出发,在一天的时间之内能够走到的地方,都属于你。商人留下金币,出发了。他看到脚下广袤而肥沃的土地,心中涌起无限的欲望。他拼命奔跑,占有了很多土地,但最终也把自己累死了。这个故事,警示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求。老子倡导:“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要人们眼观素洁的颜色,胸怀朴实的意念,就是要人们淡泊欲望。节制欲求是我国古代养生家们很注重的问题。现代人生活的世界,远比古人的生活更为五彩斑斓、舒适优越。能够满足人们耳目、口腹、声色、虚荣等方面欲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数不胜数的。有鉴于此,为了身心健康,现代人更应该注重节制自己的欲求。

3.心神宁静,不妄想妄为

《黄帝内经》倡导人们要“恬淡虚无”、“居处安静”,意思是要尽量保持一种自然适意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可以“静则神藏”,达到心神的宁静,使心身得以平衡。《黄帝内经》还要人们“不妄思”、“淫邪不能惑其心”,即不妄想妄为。老子也提倡“至虚极,守静笃”。虚和静是老子崇尚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历代众多人们的认同。“至虚极,守静笃”已经被后世作为心理养生的至理名言。浮躁的心态,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因而,提倡心神宁静、不妄想妄为的健康心理标准,是很有现实意义的。《黄帝内经》提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意思是说,宁静的心态可以使精神内守,而躁动的心态则会导致人体精气的耗散,以至心身的毁损。《黄帝内经》确立的心神宁静的养生思想,为历代医学家所遵循。例如,南北朝医家陶弘景说过:“静者寿,躁者夭。”针对现代人过于浮躁的心态,很有必要提倡古人关于心神宁静的理念。

4.意志坚强,理智行事

《黄帝内经》很重视意志的作用,指出:“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中医著作所说的“志意”,大致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中的意志。《黄帝内经》认为意志可以驾驭人的精神、调和喜怒等情绪,还可以使人们能够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黄帝内经》还倡导人们要理智行事,在《灵枢·本神》中对“智者养生”提出了精辟的论述。杨上善在对《黄帝内经》的注释中说“智者观道,神清性明”;又说“顺理而动,其神必安”;这都是倡导在心理活动中注重理性。按照《黄帝内经》的上述思想,人们如果能够调动意志的力量,就可以强化对于精神、情绪的统摄作用,并可调节情绪;如果懂得理智行事、顺应客观规律,则可使人们达观地看待人生世事,使情感免受伤害,使心绪趋于平和。这些,对身心健康都颇为有益。意志坚强是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标志。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时会遇到重大的挫折和打击。譬如下岗、失业,又譬如失恋。在重大的挫折和打击面前,需要调动意志的力量和理智的力量,度过现实的和心理的难关。中医关于心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有助于人们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意志力,懂得理智行事。需要指出的是,大起大落的生活只是一部分人的人生际遇,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平静、平淡是生活的基调。生活的平淡乏味也会滋生心理问题,譬如寂寞、消沉、厌倦。当然,人们可以设法调剂生活,让生活丰富多彩一些。但是,毋庸讳言,由重复单调的工作和家务所构成的平淡无华的生活,仍然会是普通人生活的常态。对于这样的生活中的精神状态,同样需要足够的意志力来驾驭,也同样需要理智地面对。许多普通人都懂得“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那正是平凡的人们对于生活的富于理性的感悟。

5.身心有劳有逸,生活有规律

《黄帝内经》提倡“御神有时”、“勿伤于神”、“劳而不倦”、“起居有常”,这就是倡导人们要身心有劳有逸,过有规律的生活。身心有劳有逸,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劳逸结合。现代人在繁忙的工作中,往往忽视了休闲与放松。而在工作之余进行的休闲娱乐,又未必能真正有益于心神的颐养。譬如,长时间地看电视、上网,对身心健康并没有什么好处。“起居有常”,过有规律的生活,对于许多习惯于过夜生活或者熬夜上网的现代人来说,也已是一个被淡忘的观念。所以,提倡“御神有时”、“勿伤于神”、“起居有常”,是很有现实章义的。

6.人际关系良好

《黄帝内经》倡导人们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倡人们要“善附人”、“好利人”、“尊则谦谦”。其中,“善附人”是指善于团结人;“好利人”是指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尊则谦谦”则是指地位尊贵但为人谦逊。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际关系对于心理的影响。现代心理研究也很重视人际关系对于心理的影响。现代心理学提倡建立“支持系统”。“支持系统”就是能够向遭遇负面生活事件的人提供经济、物质援助和精神慰藉的人群,包括亲人、朋友、同学、同事、老乡,等。这些人群都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人际关系良好的人,可以从人际交往中获得心理的支撑和愉悦,因而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心态。

7.根据生活环境的变化而自我调整,适应能力强

《黄帝内经》倡导人们要善于根据生活环境的变化作出自我调整,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褒扬“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的品格气质,要求人们委婉地顺应客观规律,不与人进行无谓的争斗,懂得适应时代的变化,懂得与时俱进。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更要求人们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而许多心理问题的萌生,也是源于对社会变化不能适应。因而,这一条心理健康标准对于现代人颇为重要。

8.善于涵养性格,陶冶气质,不断完善自身

《黄帝内经》还倡导人们要善于涵养性格,陶冶气质,克服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身,即“节阴阳”、“调刚柔”。人的先天禀赋不同,成长的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的气质和性格。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特点,调节性格、陶冶气质,则有利于心理健康。

《黄帝内经》中所体现的上述这些心理健康标准,被后世医家所遵循,并应用到养生实践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