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实用保健方法手册
10890500000110

第110章 养生之道:未病先治

中医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这是中医心理养生的基本出发点。“治未病”就是要注重疾病的预防。特别是对于亚健康状态,要及时地进行调节。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了,再治疗可能就会困难了。更何况,现代医学对于某些疾病,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传统中医学非常重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把罹患了疾病再进行治疗比喻为渴而穿井,斗而铸锥,那显然就不如提早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了。所以《黄帝内经》中才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说法。

朱丹溪用水与火作为比喻曾经阐述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道理。他说,人们用泥土修补河堤来治理水患,应该在水流还是涓涓细流的时候就治理,若等到洪水滔天,就难以遏止了;人们用水来防范火灾,也应该在火还是荧荧之光的时候就扑灭它,若形成了燎原之焰,就很难应对了。由水与火推论到治病,朱丹溪说:“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古代医家所说的摄生,就是今人所说的养生。

“治未病”的思想是中医养生的出发点,也是心理养生的出发点。在心理健康的领域,“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尤为重要。在当代,由于竞争的激烈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于人的心理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使许多人处于心理的亚健康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及时进行心理养护和调节。与身体疾病相比,心理疾病更需要“不治已病冶未病”,其原因在于:

1.心理疾病的出现往往是很隐蔽的,不像一些身体疾病那样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心理疾病的形成和发展,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身体病变,若等到“病入膏肓”的程度,再治疗就很困难也很痛苦了。对于如此不易察觉的心理疾病,最好的应对办法无疑是防患于未然,注重心理保健、养生。

2.身体疾病通常有一个较长的、可以监测的发展变化过程。而心理问题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时只是一念之差,或一时的冲动,就可能会在须臾间铸成不可挽回的大错。因而,“不治已病治未病”对于心理保健是极为重要的。

3.心理养生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心理因素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注重心理养生,在心理和身体的保健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

4.身体疾病的预防目的在于防病。心理养生诚然是预防身心疾病的有效途径,但其目的又并不仅仅在于预防疾病。心理养生可以全面提高人的品格修养和心理素质,乃至提高人的社会生活能力,升华人们对于生活的感受。可以说,心理养生关系到人生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单纯的防病或保健。

人们常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心理的问题也是一样。要防患于未然,我们就要注重心理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