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互动与多赢
10889600000023

第23章 金融创新的魅力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改善融资环境是重要的方面。如何为中小企业提供适合其需求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则是重要的另一方面,这需要银行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不断地优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中,探索出安全、高效、互利双赢的新路子。江西省银行业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实践中,通过管理模式、信贷产品、信贷服务等全方位的创新活动,创造了无穷的魅力。

5.1 大额农贷助“三农”

近几年,上饶县农村专业大户、农业私营企业主、农民经营大户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随着“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以及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联合体逐渐成熟,一批“订单”农业、特色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相继在农村落户。与此同时,农业专业户、农业企业对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已开始向规模化、大额化转化。

(1)探索服务新模式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三农”信贷资金大额化的需求,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人民银行上饶县支行和上饶县农村信用联社在大力推广小额农业贷款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以大额农业贷款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显着成效。据统计,截至2006年9月末,该县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余额7.93亿元,占贷款总额的94.8%,有力地支持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在探索开展大额农业贷款的过程中,人民银行上饶县支行切实引导农村信用社从“有利于贷款业务开展,有利于加强信贷管理,有利于促进农户与信用联社双赢”的原则出发,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全方位地做好大额农业贷款的发放和管理工作。

争取政府支持,给予政策优惠。人民银行上饶县支行和农村信用联社主动与县政府协调,采取由信用社按种养规模和品种向农户发放贷款,县财政通过国家扶贫资金,在核定限额内给予全额贴息的办法,解决种养大户的资金短缺问题。

创新贷款模式,强化金融服务。实施“六个创新”:一是授信方式创新。县农村信联社按照“一次核定,限额控制,随用随贷,到期归还”的原则,为有贷款需求的农户核发了贷款证,农户凭证到信用联社贷款;二是贷款额度创新。对诚实守信、项目有市场、有效益的农户,贷款授信额度由原来的1-2万元扩大到5-10万元,最高可达30万元;三是贷款期限创新。由过去的“春放、秋收、冬不贷”,改变为根据农业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对不同类别的贷款确定不同的期限;四是贷款利率创新。凡是在信用社入股的信用农户、农业企业,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下浮5%-15%的优惠政策;五是管理方式创新。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由乡、村、组干部共同参与贷前调查评议与贷后监督使用,并协助信用社做好收贷收息工作;六是服务项目创新。在金融服务上,尽量提供更多方便、安全、快捷、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

加强信贷管理,健全防范机制。人民银行上饶县支行制定了《上饶县农村信用联社农户大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帮助农村信用联社建立并实施了一系列风险防范制度:一是分级审批制度。各基层信用社均成立了贷款审批小组,县联社设立了审贷委员会;二是抵押担保制度。除了信用农户在核定限额内无需实行贷款抵押担保外,其他的一律实行抵押担保;三是责任包干制度。县农村信用联社将辖内乡(镇)分片包干,每片确定责任人,加强对农户大额贷款的全程管理,并实行“三包”:即包放、包收、包效益。对没有按时收回的贷款,信贷员还要承担终身负责收回的责任。

(2)找准方向加力度

上饶县资源条件优越,比较优势明显,有许多适合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好项目、好产业。根据该县的资源特色在山上,比较优势在蔬菜、毛竹、油茶、茶叶四大产业,人民银行上饶县支行确定了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应以四大产业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的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扶持它们做大做强。同时,加强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的信贷投入,实现“壮一批龙头、建一批基地、兴一方产业”的目标。

为此,人民银行上饶县支行建立了支农信贷投入的长效机制。对该县的优势资源建立农业项目库,极力推荐一批市场前景好、经济回报率高的名牌项目,实行“靓女先嫁”,鼓励商业银行、农信社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通过加大对农村信用联社发放支农再贷款的力度(近两年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2.4亿元),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扶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3)利益双赢效彰显

几年来,人民银行上饶县支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工作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壮大龙头抓农业”的战略部署,按照“拓市场、壮龙头、建基地、创品牌、活机制”的工作思路,积极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使该县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农业龙头企业蓬勃发展。截至2005年年底,全县共有农业企业54家,农业科技示范龙头企业23户,初步形成了种养、加工、商贸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成为推动全县“三农”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杠杆。这些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劳动用工等形式带动周边农户3.2万户,帮助全县农民增收2300万元。

农产品品牌不断增强。目前全县农产品的品牌已达100多个,其中有52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认证,在上饶市名列前茅,优质农产品品牌已覆盖到蔬菜、毛竹、油茶、茶叶等。

农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充分运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政策跟进、多元投入、滚动发展”的市场运作机制,建成了核心区1.4万亩,示范区5万亩,辐射区跨越全县,达30万亩,初步发展为集示范、推广、科研、加工、销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按照“一园多基地”的发展模式,带动了全县优质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形成了“园区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良好发展格局。

通过加大对农村专业户、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扶持,上饶县农村信用联社走出了一条利用大额农业贷款带动农村产业化经营的成功之路,实现了社农“双赢”的目标。

上饶县农村信用联社扭转了多年亏损的局面,2005年,新增贷款11084万元,实现利润406万元,较上年增盈100多万元。

通过大额农业贷款强有力的扶持,上饶县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如江西远泉实业集团已发展为以江西远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的下辖8个子公司的集团公司,资产总额达1.2亿元,另有“公司+基地+农户”育苗面积600亩,年创产值4160余万元,实现税利370余万元。

5.2 新模式与新效果

在条件符合的农村,适时地推广和运作大额农业贷款,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三农”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进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强化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上高县农村信用联社在人民银行上高县支行的指导下,从2003年开始实施和运作大额农业贷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上高的大额农贷

养猪大户村民黄豆林。是上高县野市乡接官村村民,养猪专业户。2001-2003年间,年均使用小额农业贷款3.1次,三年累计实现盈利15.9万元,靠小额贷款脱了贫。2004年以来,使用大额农业贷款两笔,金额80万元。2004年出栏生猪2500头,实现盈利30万元,纳税2万元。2005年8月底,卖出仔猪1500头,出栏生猪3500头;聘用大学毕业生2人,下岗工人、农村富余人员16人,已支付工资10万元;实现盈利38万元,纳税2.5万元,奔上了致富小康的快车道。黄豆林把脱贫致富的方法归结为两句话:“要脱贫小额农业贷款借得勤,要致富大额农业贷款铺金路。”

在上高县野市乡接官村,像黄豆林这样的大额农业贷款户有28户,占该村总户数12.8%。截至2005年8月底余额550万元,户均借贷19.64万元,实现盈利680万元,户均盈利24.3万元。上高县15个乡镇的41261个贷款农户中,像黄豆林这样的大额农业贷款户有1362户,占比3.3%。主要分布在种养、加工、运输、经营四个行业,其中种养1031户,贷款17162万元;加工26户,贷款390万元;运输31户,贷款325万元;经营274户,贷款7175万元。截至2005年8月底,大额农业贷款余额25052万元,户均借贷18.39万元,占上高县农村信用联社各项贷款余额的32.8%;聘用大中专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村富余人员9800人,支付工资5400万元;实现盈利21619万元,户均盈利15.87万元;纳税金额3063万元,户均纳税2.3万元。2004年,上高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522元,比2003年增加613元,增长21%,县政府职能部门领导认为,2005年会高于这一增长势头。

农村信用社与黄豆林实现了“双赢”。在大额农业贷款帮助“黄豆林群体”脱贫致富的同时,也使农村信用联社取得了提升经营效益、消化富余资金、促进改革深化的好效果。

大额农业贷款促进了农信社效益提升。2003年7月-2005年8月,大额农业贷款累放42631万元,收息率98.6%,还本率95.1%,显示了大额农业贷款的质量优良;2003年底-2005年8月,分别实现利润61万元、1006万元、813万元,大额农业贷款的贡献率占“半壁河山”,2005年1月-8月,大额农业贷款利息收入2432万元,占全部利息收入38.1%,年底可达50%以上,大额农业贷款成为持续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增长点。

大额农业贷款化解了农村信用联社的富余资金。上高县农村信用联社所在的宜春市,2003-2004年贷存比分别为63%、61%;剔除存款准备金、备付金和库存现金等因素,富有资金分别为27%和29%;2005年8月,支农再贷款余额下降51.85%。在上高县农村信用联社,2005年8月贷款余额比2003年7月增加33397万元,其中大额农业贷款占75.01%;贷存比高达88%,剔除相同因素后的富余资金仅为2.2%;2005年8月借入支农再贷款9000万元,占宜春市支农再贷款余额的42.9%。

大额农业贷款支持了上高农村信用联社深化改革。上高县农联社基期不良贷款占比为45.64%,大额农业贷款注入后,信贷资产质量显着提高,贷款总量得到快速扩张,不良贷款占比得到有效下降,2005年二季度《农村信用联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和专项借款考核季报表》显示,报告期不良贷款比例为18.37%,比基期下降59.75%。

(2)上高模式管理新

上高县农村信用联社运作大额农业贷款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关键是有一个好的管理模式。

定位管理。定位管理的原则是大额农业贷款必须与经济金融条件相适应。一是规则定位。依据农村信用联社的职能,规定服务对象是农民;依据上高县经济金融条件,规定服务范围是“三农”;依据农村信用和经济发展实际,规定信贷方式是信用和保证的短期贷款。依据上述情况的综合评价,规定信贷金额在10-50万元之间;二是业务定位。以市场为导向,对贷款实行项目评估制度;以客户为中心,对项目实行客户经理制度;以效益为标准,对客户经理实行激励约束制度。

流程管理。流程管理的重点是规范大额农业贷款的操作环节。一是建立大额农业贷款户档案。客户经理对申请建立信贷关系的大额农业贷款户建立信贷档案,核实个人资产及折现率和信用保证的有效性、进行个人资信百分评定、考察信贷项目风险及授信等级,计算并建议授信额度。二是实施大额农业贷款授信授权。县联社按客户质量进行分类管理,依据大额农业贷款个人档案进行贷款额度授信,对其开户信用社进行放贷授权。三是大额农业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客户经理承担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责任,客户在核定授信额度内可随借随贷,周转使用;客户经理重点监测现金流量和变现能力;客户还贷必须一次利随本清,借新还旧必须经县农村信用联社批准。

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建立和运作大额农业贷款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是对大额农业贷款户档案的真实性、准确度的监督和考评;二是对决策大额农业贷款授信授权的安全性、科学性的监督和考评;三是对大额农业贷款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的制度性、责任性的监督和考评;四是对监测客户现金流量和变现能力的真实性、时效性的监督和考评。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对大额农业贷款客户经理的激励约束制度。一是对客户经理实行“三包一挂”制度,即包评估、包放贷、包收回,业务与绩效挂钩;二是对客户经理实行绩效工资基础上的绩效奖励;三是对客户经理的单笔业务实行风险提示制度和风险止损制度,止损部分的损失由客户经理承担;四是对客户经理的全部业务实行不良率控制制度,贷款不良率达5%,收息率低于98%时,客户经理停职收贷;五是超出上述指标时,取消客户经理的绩效奖励。

(3)大额农贷的启示

推广大额农业贷款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契机。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着两个重大转变:一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额农业贷款促进了多样化的“三农”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二是农信社通过深化改革向做大做强转变,大额农业贷款支持着农村信用社扩大信贷规模、提升经营效益、降低不良贷款、完善商业化运作。这两个转变构成了深化农信社改革的重要契机,因此,在深化农信社改革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契机,对大额农业贷款进行政策界定、机制设计、制度约束和操作规范,以保证切合实际地推行和防范风险的有效。

推广大额农业贷款应注重与之相适应的金融生态环境。大额农业贷款属于商业化性质,因此,审视与之相适应的金融生态环境尤其重要。一是推进大额农业贷款要与农村经济发展层面相适应,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商品经济欠发达地区仍应以政策性的小额农业贷款为主,切不可搞一哄而上的拔苗助长;二是推广大额农业贷款要与城乡信用建设状况相适应,诚信建设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也是大额农业贷款商业化运作的前提条件。因此,诚信建设不到位、信用层面低下、逃废债严重的地区,应暂缓推行大额农业贷款。

推广大额农业贷款必须与农村信用社的机制建设相结合。通过大额农业贷款的运作,建立商业化的运作机制,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大额农业贷款所需的机制,是制度合作化与经营商业化的统一,合作化突出的是服务,商业化突出的是盈利,盈利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更好地服务必须要有盈利为基础。因此,大额农业贷款的经营机制应包括商业信贷机制、业务营销机制、内部控制机制、财务约束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奖惩激励机制等。值得注意的是,机制的建立是农信社的自身行为,但机制建立的依据只能是市场,机制效应的衡量也只能是市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大额农业贷款的推广与农村信用社机制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

运作大额农业贷款必须在金融监管的制度框架内进行。当前,大额农业贷款还属于一个创新的金融品种,各地运作这一品种时,在定位、流程、风险、绩效管理上,做法不尽相同并各有特色,但都必须是在金融监管的制度框架内进行。同时,面对大额农业贷款这一创新金融品种,金融监管也要在制度和理念上进行更新,要完备大额农业贷款的商业化运作监管制度,确保大额农业贷款的风险防范;要树立大额农业贷款服务“三农”的理念,使大额农业贷款在“三农”经济发展中拥有更大的服务空间。

5.3 个体承贷双保险

新干县赣新汽车运输租赁有限公司于2002年成立,属独资性质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总资产为1560万元。目前,新干县共有4家货车租赁公司,而赣新汽车运输租赁有限公司的业务量占据全县汽车运输行业50%以上的市场份额。

(1)积极介入拓市场

赣新汽车运输租赁有限公司成立初始,已有近30户车户要求在公司办理汽车租赁业务,先后向辖内多家银行提出贷款申请,受信贷权限或其他因素影响,一直得不到其他行的信贷支持。眼看公司拓展业务受到制约,中国银行新干县支持审时度势,对企业开展认真细致的贷前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公司发展前景、管理流程、客户审查、资金实力达到银行审贷要求。当时,公司对所属全部资产办理抵押手续,中行同意启动前期贷款500万元,以后每发生一笔贷款则同时办理汽车动产抵押贷款与公司股东保证贷款。

正在中国银行新干县支行是否对其决定发放贷款时,他们对汽车运输的风险也有客观认识,认为一旦出现事故或携车而逃,其风险较难控制。于是,新干县中行派人在信贷调查时,向该公司提出了自己顾虑。公司为了表示诚意,决定由3位股东共同筹集100万元资金存入中行,作为汽车租赁贷款的风险担保基金。在前期工作准备就绪后,中国银行新干县支行急企业之所急,利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了对企业信贷评估报告,办理了抵押担保和保证贷款手续,并向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提出审批,不久,省分行审批了该项贷款。

为了防范新生信贷业务信贷风险,做好对汽车租赁运输贷款精细化管理,中国银行新干县支行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货运汽车公司准入与退出管理办法》。《办法》明确规定货运车辆经销商在资产规模、法人代表人资信程度、公司发展前景、经营管理能力、开拓市场能力、运输管理能力、内控管理制度等;同时,赣新汽车运输租赁有限公司也制定了《汽车租赁运输个体户承贷条件审批办法》,明确规定:个体承贷人为新干县本地人、具有三年以上的驾驶经验、有一定经济条件的担保人、必须在首期支付40%购车款、个人无不良贷款记录等要求。

而在贷款发放时,采取由赣新汽车运输租赁有限公司对汽车运输户的资格审查,然后将相关汽车运输户的资料交付中国银行新干县支行信贷部门,由信贷部门审批需要办理汽车运输租赁户,并同时要求公司办理相关汽车抵押担保手续后,按每办理一户发放一笔贷款。据统计,在企业与中行审核中,共否决了36人次的贷款。

(2)共渡难关为双赢

正在公司迅速发展时期,2003年下半年全国开始整治货车超载运输,赣新公司也受到了冲击,多数汽车运输公司陷入了困境。县中行及时了解到情况后,要求公司一方面明确对货车运输市场的定位,由中型货车向大型货车转变;另一方面,要求运输时间长、路途远的货车,必须有两名司机轮流驾驶。公司很快便走出困境,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这时,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对新干县赣新汽车运输租赁有限公司授信额度提高至1700万元。2002年7月以来,中国银行新干县支行共为公司发放贷款205笔,合计4088万元,无一笔逾期贷款。截至2006年6月,该公司贷款余额为1250万元,年均开具银行承兑汇票900万元,为中国银行新干县支行创造利息收入187万元,年均占该行信贷利息收入的30%左右。

与此同时,中国银行新干县支行为该公司开通了信贷绿色通道:成立审查小组,对该公司提交的个体运输户申请办理贷款,按提交一户审查一户,每半月收集相关资料后,向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提出审批材料,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审批贷款。

(3)一个市场多方赢

随着货车运输业的发展,由一个货运市场刺激市场需求,带动了多个行业发展,实现了多方受益。据测算,某运输户以购买一辆柳州乘龙LZ5140XXYM型12米大型货车为例,该车含全部税费价格为36万元。以目前市场行情估算,该县车辆一般跑浙江—广东,广东—上海和广东—江苏三地居多。按广东—浙江这一路线来推算,一个月至少可跑4个来回8趟,最多时可跑10趟,现行运费单程为7000元左右,扣除过路费、汽油费、保险费共计3000元,养路费1090元,税费300元,担保手续费250元,修理费等杂费1000元,单程纯收入为1360元,月纯收入为16880元,全年纯收入可达20.2万元。按此经营情形75%的概率推算,车主完全有能力在两年内偿还银行贷款本息。

从整个汽车贷款业务的全过程来分析,货车租赁公司受益匪浅,其盈利渠道为:(1)管理费收入:规定每辆车每月收取100元,全年1200元。(2)担保贷款手续费:规定一次性收取的费用为贷款额的6%-7%。(3)配载费收入:每辆车1000元。(4)公司每发展一辆货车可获得销售差额1.5万元。综上所述,每辆车经销商的毛收入为5000元,扣除管理和财务费用,纯收入约4000元,若全年按100辆车来估算,汽车租赁公司将获利近40万元。按每部车辆每年可获得收入0.4万元,收入可观,每年可实现利润130万元。按目前该公司具有车辆325辆,该公司获得销售净额490万元。

对中国银行新干县支行来讲,得到了一个黄金客户,是效益与风险的较佳组合。如按汽车消费贷款500万元计算,银行可开具银行承兑汇票650万元,可获利差收入10.07万元,获取手续费6500元;可获贷款利差收入17.55万元;可派生保证金存款75万元,其利差收入为2.32万元;三项合计收入30.60万元。贷款年综合收益率为6.12%,综合收益率比其他贷款要高出2-3个百分点。

对当地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以目前养路费为1090元计算,按目前共有车辆325辆为例,该公司一年为县财政增加养路费收入425万元。公司每年上缴税收140万元,每年支付运管费、工商费65万元,每年办理车辆保险费、货车运输保险费等达到310万元。

此外,对食品、建材、水果、家电等诸产业的运输,带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饮食、个人消费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据测算,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

5.4 循环额度贷款好

近年来,吉安县金融系统紧紧围绕“环境治理、结构调整、制度创新、信贷营销与市场培育”,努力加大对中小企业企业的信贷投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农业银行吉安县农业银行支行支持江西金安林产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就是一个成功个案。

(1)“循环贷款”应运生

金安林公司成立于2002年3月,位于吉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江西省农业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以松香为原材料加工生产“松宝”牌松香、松节油、松香改性树脂等产品,主导产品松香改性树脂是松香深加工产品。省农业银行授予该公司信用等级为AAA级。农业银行吉安县支行与金安林公司签订《银企合作协议》,在800万元综合授信基础上,根据企业资金需求和季节性要求,循环使用信贷授信授权,通过“八放八收”支持了企业发展。2002年11月开始发放贷款200万元起,到2006年6月底,8次发放贷款,累计1215万元,8次收回贷款,累计回收615万元,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截至2006年上半年,贷款余额达到600万元,逐步探索出了一种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循环额度贷款”。

(2)“循环贷款”效果好

吉安县金融系统为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省、市农行和人行都要求对已创出一定品牌的农业龙头企业,要集中资金创新金融产品重点扶持,促其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争创全省乃至全国的品牌。人民银行“主动当红娘,为银企牵线搭桥”,建立了企业资金需求监测制度,每年将金安林公司列入《货币政策指导意见》重点支持企业之一。

为了实现生产的稳健发展,充分利用吉安县丰富的湿地松资源,企业开业之初,资金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流动资金困难。针对这一情况,吉安县农业银行支行的领导带领客户部、信贷部同志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及时做好向上级行的综合授信申报工作,并及时向企业建议申请扶贫贴息贷款。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办好所有手续,200万元扶贫贴息贷款于2002年11月27日落实到企业。2004年开始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土法生产的松香厂死灰复燃,浪费了大量的松脂资源。金安林公司却面临着资源严重不足,只能实现一半生产能力的尴尬局面。吉安县农行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及时与公司研究,并紧急向农业银行吉安市分行申请增加200万元贷款给公司收购松脂资源。为了帮助企业完成技术改造,吉安县农业银行发放贷款300万元,支持企业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竞争力,扶持企业自主研发成功江西省高科技产品“松香改性树脂胶”,以现有价格论,每吨松香销售价3000元,而每吨改性树脂胶销售价格达到7000元。该产品在国内已达最高水平,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区,并出口美国、日本等国家,每年产销率达到100%,无产品积压问题,成为企业市场竞争中的拳头产品。

金融产品都是为满足一定需求而产生的,需求的不断变化,呼唤着金融产品的创新。金安林公司生产季节性强,由于产品销售供不应求,资金周转快,使信贷资金需求量不大但是次数频繁。虽然吉安县农行积极简化贷款申报和审批手续,使贷款审批时限尽量缩短,力争做到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快批快放。在贷款审批发放的实际操作中,省市县农行还是感到操作繁琐而复杂,不适应企业资金需求特点,必须寻找一种适合这类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信贷新产品。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和农业银行吉安市分行深入企业了解资金需求,主动适应中小企业信贷额度小、频率高、周转快、季节性强的特点,创造了“循环额度信贷机制”的灵活机动的信贷管理机制。

扩大了企业规模,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在县农业吉安县支行的“循环额度贷款”支持下,金安林公司实现了高速发展。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5033万元,增长率达107.12%;实现利润总额522万元,增长率达40.7%。至2005年底,公司资产总额达到2963万元,负债总额1039万元,所有者权益1925万元。企业资金逐渐丰富,日平均存款额达70万元,净现金流量93万元,按期偿付到期贷款和利息。

在农业银行吉安县支行“循环额度贷款”的大力支持下,金安林公司将生产能力提高到年处理12000吨松脂,投资1000万元购买了吉安县天河等国有林场5年采脂权,投资200万元购买6000亩湿地松资源,投资500万元改建了1.2万吨松香加工能力,投资800万元兴建了一条年产8000吨松香高性能改性树脂生产线。在实现发展壮大的同时,将大量浪费松脂资源的土法生产松香小厂挤出了市场,整顿和规范了松香市场,通过松脂资源深加工,最大限度发挥了松香资源效应。

(3)“循环贷款”促双赢

吉安县农业银行支行通过创新“循环额度贷款”,将信贷产品和服务延伸到客户市场,与客户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既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又全面提升了农业银行吉安县支行整体服务水平,增强了综合竞争力,实现了银企“双赢”。目前,农业银行吉安县支行在天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宏远精密铸造有限公司等中小企业试点推广,试图通过试点逐步完善规范化操作程序,消除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刚性,使其逐渐成为农行支持中小企业的名牌产品和信贷服务的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