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互动与多赢
10889600000020

第20章 鸡蛋能够立起来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在一次庆功会上,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哥伦布并不申辩,问谁能把鸡蛋在桌上立起来,但没有人能够成功。这时他拿起鸡蛋轻轻在桌上一磕,鸡蛋稳稳地立了起来。有人说这谁不会呢,哥伦布笑笑说:“问题是谁也没有在我之前想到这样做!”他的话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哲理。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企业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使得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存在天然的困难。如何破解这一问题,让银企双赢的“鸡蛋”成功立起来?中国农业银行新余市分行加强风险防范、余江县微型轴有限公司突破融资瓶颈以及泰和县玉华水泥有限公司恪守信用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2.1 防范风险促“双赢”

2004年,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拓展的“一夜春风”,催开了大地的“万树梨花”。

弹指两年,农业发展银行新余市分行通过加强信贷管理,在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使新余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新余经济开发区内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余市百乐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乐公司)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银企携手天地宽

1993年,一家不起眼的小企业新余市百乐大米加工厂悄然成立,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当时占地面积30亩,年加工能力5万吨,员工60多人的作坊式大米加工厂,在激烈的竞争中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成长为新余市目前规模最大的以粮食收购、加工、销售为主要经营业务的股份制民营企业,现已更名为新余市百乐工贸有限公司,拥有员工200多人,占地面积160亩,年加工能力17万吨,仓储容量5000万公斤的现代化大米综合加工企业;成长为江西省粮食加工行业中生产规模和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同行业前列的粮食加工企业之一。那么,到底是什么使企业完成这样的巨变?

2004年以前,百乐公司的生产规模一直停滞不前,难以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企业遇到了发展的瓶颈。粮食加工企业利润低,竞争对手多,要想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扩大生产的规模。2004年,百乐公司多方筹集资金4000万元在新余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160亩,新建百乐工业园。然而在一期年产6万吨优质大米生产线竣工投产之际,企业流动资金就出现了短缺,百乐公司面临无米下锅的境地。看着崭新的生产线闲置在那里,企业的管理者急得吃不香、睡不好。幸运的是,随着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扩大政策的落实,农业发展银行新余市支行在完善信贷机制的基础上,开始向百乐公司伸出橄榄枝,当年即发放贷款2370万元,并不断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有效地解决了其生产经营活动中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正是在农业发展银行新余市支行行的不断支持下,“丑小鸭”终于变成“白天鹅”。目前百乐公司生产的产品在本地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省内市场已辐射到南昌、宜春、吉安、赣州等地区,外省市场也在进一步扩大,在广东的广州、东莞、浙江的温州等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公司生产的“百乐”牌大米先后获得“江西省名牌产品”、“江西省着名商标”等称号,通过了绿色食品A级认证和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QS认证,获得了国家免检产品、江西省放心粮油资格。

(2)多管齐下防风险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扩大,使得作为支持粮食企业发挥购销主渠道作用的农业发展银行,既要承担政策性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职能,又要担负商业性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任务,执行政策和防范风险的矛盾十分突出。但农业发展银行新余市支行行在贷款发放的实践中,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信贷方式,变间接为直接。以前,农业发展银行新余市支行行只能向渝水区收储公司发放粮食收购贷款,百乐公司再以为收储公司加工原料的方式间接获得信贷支持。但是,这种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中转”的间接信贷方式,既给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不便,也给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监管和贷款风险防范增加了难度。为了更好地支持百乐公司发展,农业发展银行新余市运行积极支持企业健全经营管理体制,并直接向企业发放贷款,将过去的间接信贷支持方式转变为直接信贷支持。

-信贷管理,变刻板为灵活。粮食加工企业资金需求有其特殊性,农业发展银行新余市支行在贷款审批方式上根据企业贷款申请,结合当年购销数量、价格的预测,采取一次性审批贷款投放数额、根据实际收购进度分期核贷的方式,保证收购资金及时足额的供应。对已发放的贷款实行期限管理,在发放贷款时,根据企业不同类型的贷款需求及担保方式,确定不同的贷款期限。企业货款回笼后,根据企业要求周转使用,待到期后再收回贷款。合理的贷款期限保证了贷款与企业资金流动变化和季节性规律相适应,灵活的信贷管理有效地降低了信贷风险。

-信贷服务,变共性为个性。考虑到加工企业的特殊性,农业发展银行新余市支行自始至终指定专人负责对企业的监管和服务,有效地组织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业务流程,把客户需求和银行信贷管理要求和服务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企业的产、购、销存实行全程监控,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信贷员及时地掌握企业库存增减和现金流变化情况,结合企业加工消耗和销售情况,按月分析贷款和物资变动的总体趋势。同时,全程监控企业财务活动和现金流变化,监督企业到期按时归还贷款。在完善监控的同时,他们还努力找准金融服务的切入点。信贷员从价格这一市场主导因素入手,加强了粮油市场分析,及时向企业提供国内外粮油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帮助企业准确测算经营盈亏平衡点。此外,他们寓信贷管理于服务之中,切实加强了信贷监管,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坚持贷款投放环节的报账制,并通过延伸结算资金的监管链条,督促企业及时将销货款回笼归行,严格防范和控制结算风险,保证信贷资金安全。

-防范风险,变被动为主动。2005年7月,新余市政府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江西省分行签署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在2005年-2007年的三年内,省农业发展银行将为新余市提供30亿元政府信用额度的融资服务,由市财政按实际发放贷款5%交存风险准备金。农业发展银行新余市支行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在2005年向百乐公司发放框架协议贷款2000万元,随即市财政局在该行存入风险准备金600万元。此外,他们与新余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保持了密切的合作,新余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现有担保基金2000万元。2006年3月,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划归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后,市政府再次将3.37万平方米的优质临街店面划拨给担保中心,农业发展银行新余市支行与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商议:以国有资产店面担保的按70%发放贷款,以担保基金担保的按1:7比例发放贷款。2006年8月,农业发展银行新余市支行拥有市担保中心提供担保的6100万元房产证,250万担保基金,有效地防范了风险。

(3)硕果累累满枝头

秋天,丰收的田野显得格外成熟。在农业发展银行新余市支行贷款的支持下,百乐公司的生产经营蹿出上升红线,银企“双盈”的局面得以初步展现。

-企业经营规模得到大幅提升。在农业发展银行新余市支行的大力扶持下,百乐公司的加工能力大大提高,购销能力得到加强,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得到提高。2005年,公司累计加工大米5.4万吨,产值1.3亿元;累计购入粮食9709万公斤,购入值1.4亿元,并连续两年与周边县市乡镇签订了优质稻种植收购15万亩协议;2005-2006年期间,公司购进大米色选机3台,大米自动称量包装机4台,真空包装机1台,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了产品品质,形成了多品种、多规格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在2005年大米市场价格低迷,原粮收购价格上升的情况下,百乐公司通过提高产品品质、加大营销力度等措施增加了市场销售,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2005年,该公司销售大米5404万公斤,实现大米及副产品销售收入1.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43万元。

-企业内部管理逐步完善。长期以来,百乐公司一直处于“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农业发展银行新余市支行的信贷支持和介入,企业的各项管理正在逐步完善和规范。为了帮助企业达到农业发展银行信贷准入门槛,农业发展银行新余市支行督促企业规范财务管理,并进一步加强对各项费用、成本指标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内部挖潜实现规模和效益的同步增长,2005年百乐公司成本费用利润率比同比减少1.3个百分点。

-银行效益逐步显现。农业发展银行新余市支行通过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扩大了贷款规模,增加了收息来源,并通过加强信贷管理,有效地降低了信贷风险。2004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新余市支行向百乐公司累计投放贷款7200万元,累计收回贷款3260万元,从企业经营利润中收回利息214万元。截至2006年6月底,百乐公司在农业发展银行新余市支行贷款余额为3940万元,所有贷款无逾期、无欠息。

-提高了农民收入,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通过扶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使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通过公司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带动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通过实行“二次结算”,使公司与农户之间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2004年企业仅通过“订单农业”一项,就使关联农户亩均增收50-70元。

2.2 微型轴的“四步曲”

余江县微型轴有限公司是一家股份制民营小企业,成立于1997年,主要经营微型元件、钟表零件、五金仪表配件等。目前该公司有生产车床70余台,车间职工130多人,并于2003年通过了ISO900O认证。公司于2005年落户于余江县锦江镇微型元件工业园区,是所在工业园区内的龙头企业,相对生产规模较大,市场竞争能力较强。2003-2005年,销售收入分别为364万元、267万元、778万元,缴纳税金分别为35.9万元、17.9万元、36.9万元。

(1)困境中求突破

靠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该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拼搏,已经走过“爬坡过坎”的原始资本积累时期。正当其希望乘上工业园区的“坐骑”扬鞭策马奋力驰骋的时候,融资难问题已使其发展成为强弓之末,其经营状况在2004年出现了明显的滑坡。

这一问题也是余江县微型元件行业的一个共同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企业、银行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解决融资难问题和共同应对外界市场,2003年4月,在政府的协调下,余江县成立了微型元件同业商会。2003年下半年,在县委统战部的推动下,县政府决定由财政出资100万元,微型元件商会的成员企业出资100万元,拟成立“锦江镇微型元件企业贷款担保中心”,以解决贷款难问题。然而,由于政府财力不足,企业担保基金如期到位,而政府100万元的担保基金却始终未到位,“锦江镇微型元件企业贷款担保中心”的运作流于失败;2004年,余江县农业银行多次向其上级行及省行争取信贷政策,希望能够有效地解决余江县微型元件行业的融资问题,但都因为这些企业达不到信用评级条件而流于失败,各家金融机构只有向企业老板发放有限的个人贷款来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余江县微型元件同业商会成立后,也鼓励商会企业之间相互融通资金。然而各方面的努力效果都非常有限,杯水车薪式的融资难以支撑企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融资难就像是横在企业发展路程中的“天堑”。

“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当余江县微型轴有限公司和余江县其他微型元件企业都处于缓步前进状态时,鹰潭市周边地区的微型元件企业群体却在快速发展,对余江县微型元件行业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同时,由于锦江镇微型元件工业园区规模小,入园企业也都是年销售收入不足1000万元的小企业,所以该工业园区一直未得到省级政府的承认,针对工业园区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特别是2005年出台的国家开发银行的资金支持政策都得不到落实,这对余江县微型元件行业构成了致命伤。余江县微型轴有限公司与其所在行业的余江县其他企业一样,面临着“不进则退”的生存难的境地,引起了当地政府、企业的恐慌,不得不急寻突破。

(2)突破中求创新

余江县微型元件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也同样引起了当地金融部门的重视。余江县信用联社作为正在进行改革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在地方政府的敦促下,决定将对小企业的支持作为其改革的一个方向,以达到“以工促农”的目的。然而各方都认识到,余江县银行机构现有的信贷产品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只有创新才能实现突破。在了解到余江县微型元件企业之间相互融通资金的现象较为普遍的情况后,经过慎重研究,人民银行余江县支行运行与余江信用联社提出了效仿信用社开办农户联保贷款方式开办企业联保贷款的设想,这个设想立即得到了县政府及省联社的支持,在政府聘请的专家的指导和多方协商的情况下,最后决定借鉴浙江萧山的经验,建立由锦江镇微型元件工业园区企业组建的“会员制、封闭型”互助性融资担保机构,在担保机构的担保下,企业再向信用社申请贷款。

(3)创新中求发展

按照“政府推动,金融创新,企业自愿”的原则,在人民银行余江县支行的督导、余江信用联社的承诺和余江县微型轴有限公司的带动下,经过约4个月的协调,2005年11月,包括微型轴有限公司在内的10家条件不错的诚信微型元件企业组成了“信用共同体”,共同出资60万元注册成立了余江县同创信用担保服务有限公司,担保公司再向10家企业筹集总计400万元的联合担保基金存入信用社,以此为这10户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余江信用联社也对这10家企业依据其具体信用情况及缴纳的担保基金分别核定授信额度,共授信1800万元,其中对余江县微型轴有限公司授信额最高,达430万元。为了进一步防范风险和强化信用共同体企业的“共生共荣”的意识,县信用联社又要求10家企业向担保公司提供不少于各自授信额1.5倍的资产作为反担保,并将反担保资产的所有权证交由县联社统一保管。

为了更好地支持信用共同体企业的发展,余江信用联社以企业满意为目标,按“一次担保,期内有效,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原则进一步地创新机制和优化服务。一是一次性地签订担保及反担保合同。担保公司根据各个企业的授信额度与县农村信用联社分别签订对各个企业的《最高额保证合同》。同时,各个企业凭借各自的《最高额保证合同》与担保公司又签订《反担保合同》。只要企业的贷款余额不超过其被授信额,此两种合同在授信期限内一直有效;二是一次性地签订贷款合同。采取“一次授信,逐笔核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办法对信用共同体企业贷款进行管理,即县信用联社根据企业被授信额度先与其签订《最高额贷款合同》,以后申请贷款时只需客户经理核实用途,无须再签订贷款合同和报批,只要贷款额未突破最高限额,就可以随用随贷。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都在10分钟之内办好贷款的核定手续。

当前,全国微型元件市场需求旺盛,信用共同体企业所得到的信贷支持也超出了企业以前的想象,余江县微型轴有限公司与其他信用共同体企业一样,都在调整经营策略,扩大规模,以求尽快用足授信额度和抓住机遇快速发展。

(4)发展中求共赢

余江县信用联社的这一创举,轻而易举地跨越了民营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的瓶颈。从2005年11月至2006年6月,余江县信用联社累计向余江县微型轴有限公司发放中期流动资金贷款290万元,使该企业步出了徘徊不前的境地,2005年当年就达到了明显的效果,2006年更上一层楼。2006年6月,该企业总资产达1391万元,比年初增加359万元,增长34.79%,上半年缴纳税金35.7万元,达到上年全年缴纳税金额的96.75%。半年来增加了5台28万元的数控机床,并投资100万元用于数控机床的研制,向同行销售自制的机床5台,填补了我省微型元件加工机床制造业的空白,带动了同行业企业的发展。

余江县农村信用联社开办的信用共同体企业贷款拯救和改造了余江县微型轴有限公司乃至整个余江县微型元件行业,成为解决银行机构“难贷款”、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一个典范。目前,余江县信用联社以此为样板,正在促成其他微型元件企业和其他行业也组建信用共同体,以创新求得地方经济与自身的共同发展。

2.3 “玉华”的第二生命

江西省泰和玉华水泥有限公司通过规范改制,重塑信用,不仅密切了银企关系,获得了银行支持,也使自身从困境中摆脱出来,走上了一条红红火火的快速发展之路,一跃成为江西水泥生产行业的“三强”之一。

(1)信用缺失的代价

玉华公司前身为曾一度辉煌的泰和县水泥厂,它始建于1969年。后来,由于拖欠银行贷款本息,导致信用等级下降,企业资金供应断绝,最终陷入了停产瘫痪困境。泰和县水泥厂信用缺失的代价实在是太沉重了。

1998年5月,在争取企业职工、各家债权银行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泰和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由原广州石井水泥厂总工程师王佑任出资400万元买断水泥厂全部国有产权,重新组建江西泰和玉华水泥有限公司的改制方案。方案明确规定:新成立的公司必须承担原企业所有债务,妥善安置所有在岗职工,并不得以任何理由逃废银行债务。在改制不废银行债务的原则指导下,一家民营企业-玉华水泥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2)重塑信用的再生

企业改制后,玉华公司能否摆脱困境,并且按改制协议规定落实债务关系,履行偿债义务?对此,各家债权银行心里并没有底。玉华公司接受泰和县水泥厂信用缺失的教训,决定再生,从诚信做起。在董事长王佑任的经营理念中,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信用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只有以诚为本、以信为先,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和银行的支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玉华公司给债权银行吃了一颗“定心丸”。

为了重塑企业的信用形象,一方面,玉华公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加强管理、完善工艺、开拓市场,改制第一年就完成销售收入3730万元,实现利税900万元,扭转了生产经营滑坡的局面。另一方面,用发展的眼光处理银企关系,化解原有矛盾。改制不到一个月时间,公司主动到各债权银行清理核实贷款,重新签订续贷合同,落实贷款抵押手续。同时,在本身资金紧缺的情况下,硬是挤出钱来,一次性清偿了老厂转入的银行欠息33万元。随后的两年,公司经营状况日益好转,他们将销货款及时按比例回笼到各贷款银行的存款账户,不仅按期付息率达到了100%,还先后归还了在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的到期贷款484万元。玉华公司主动落实债务、积极筹措资金偿还银行贷款本息的举措,树立了企业重诺、守信的良好形象,信用等级实现了质的飞跃,由原来的BBB级提升到了AA级。

(3)诚信大道的宽广

玉华公司的信用记录好了,信用等级上去了,银行先后恢复了对玉华公司的新增贷款业务,并为其开辟了金融服务的“绿色通道”。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结算、汇兑、转账、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等全方位的优质金融服务,还及时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企业管理等专门的咨询服务,帮助公司健全管理,完善内控,规范报表、账册,依法披露财务状况等,大大提高了该企业的财务信息真实性、有效性,使企业形成了信用评定等级提高与融资渠道拓宽的良性互动。

2001年3月,工商银行泰和县支行从客户利益出发,主动为玉华公司办理了400万元的还旧借新贷款业务,减少了玉华公司因历史呆滞贷款加罚的利息7万元。

2001年8月,玉华公司新上旋窑水泥生产线,总投资4500万元,工商银行泰和县支行、中国银行泰和县支行分别主动给其贷款1100万元和300万元。同时,工商银行泰和县支行根据企业的实际,以票据营销为切入点,成功地为企业办理了两笔5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和贴现贷款业务,大大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紧张局面,使旋窑水泥生产线建设得以如期完工并投入生产,进而跻入全省水泥行业前列。

2003年3月,玉华水泥公司以3300万元的价位竞拍江西宏盛建材有限公司,组建成立江西宏盛玉华水泥有限公司。泰和县金融机构共向其发放贷款1670万元,使其组建顺利完成。

至此,玉华水泥公司自1998年改制以来,已累计获得银行贷款24481万元。玉华公司坚持规范改制、促进银企“双赢”的事实证明:信用是企业的第二生命,所以,信用是无价的,企业唯有诚实守信,才能成为市场经济中最后的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