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进而有力地策应着中部崛起的经济战略。经济产业的梯度转移,引发了新一轮的地域商机,人才流、物质流、资金流的战略趋势,带来了“洼地效应”的持续繁荣。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导致了对生态环境需求的迅速增长。引得春风来,还需秀林茂。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迫切需要金融业快速发展的支持,呼唤着金融业的大发展。
3.1 借得东风展翅飞
自从王勃的《滕王阁序》传世,江西一直被人们誉为“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地。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在“六山二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红土地上繁衍生息,始终走不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经济习惯。直到新一届江西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大开放的主战略,借来沿海发达地区发展之东风,她所特有的“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地缘优势方才显现,成为省内外竞相投资设厂的一方热土。
有一组数据可以注解今日江西红土地发展的迅速:“十五”期间,江西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为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的时期;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586美元增加到1140美元,五年翻一番;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75.7亿美元,超过此前20年的总和;引进合同外资超1000万美元的大项目增长13倍,具有世界500强投资背景的项目达21个;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总量占全省出口总量近1/3.从一个个不断攀升的数字中,从一片片现代化的厂房中,从赣鄱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招商引资的裂变能量。当人们惊喜之余,不会忘记为之作出了重要和特殊贡献的金融部门。
经济发展,金融先行。近年来,全省金融部门在加强金融服务,促进全省招商引资工作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在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雄浑乐章中,写下了一串动听的音符。
(1)撬动开放型经济
外汇作为一种金融资源,与开放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大开放战略嘹亮的号角吹响,江西进出口企业也越来越强烈地企盼,甚至渴望国家外汇管理部门能够从外汇管理、外汇服务、外汇金融秩序、投资环境等方面,为其跨越式发展提供一个不可或缺、强劲有力的“支点”。
然而,该如何建立并提供这个“支点”呢?外汇管理局江西分局把工作着眼点紧紧扣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之上,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重组改造和产业优化升级,以重点外资项目为载体,提高骨干企业综合竞争能力,通过提升各类开发区服务与开放功能来增强招商引资能力,强化企业特别是“三资”企业的外贸出口主体作用,鼓励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
为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外汇管理局江西分局改进和简化了外商投资审批程序,进一步放宽了外国投资者在开立专用外汇账户、出资许可范围、办理外汇登记等方面的限制;并积极向总局申请在毗邻浙江、福建的上饶、抚州的关口县设立了县级支局,为江西省吸引外资赢得先机。
为方便外商投资企业办理进出口核销业务,外汇管理局江西分局及时开发了外资外汇验资询证管理系统,提高了外商投资企业进资验资的效率。对重点企业出口大户实施“重点推进”战略,放宽了其资格审核条件,并将审批权限下发至各市中心支局;同时,根据政策调整情况,及时修订了《外汇指定银行外商投资项下资本金结汇业务操作指南》,为进出口企业利用外资结汇和境外投资用汇提供了更多便利,有效地推动了江西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2006年6月,九江出口加工区正式封关运行并通过验收,标志着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支持该出口加工区顺利通过封关验收,外汇管理局江西分局及时修改并印发了《九江市出口加工区外汇管理实施细则》,提出“区内企业经常项目结汇免外汇部门审批”等多项优惠措施,为区内企业经营提供更大的便利。
外汇管理政策性强。为了广泛宣传外汇管理政策法规,增强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的外汇守法意识,营造外汇市场的良好环境,外汇管理局江西省分局不仅将各种外汇业务办理流程、办理指南以及有关政策法规张贴在营业窗口,提高政策的透明度;还多次采取召开政策宣讲会、银企座谈会、业务培训会等形式,加大外汇管理法规的宣传力度。同时,主动加强与外经贸主管部门、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密切部门之间的合作,使全省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2)资金洼地的效应
招商项目的引入,需要信贷资金的配套支持。早在2002年初,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就为策应省委、省政府“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战略目标,专门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展开调研,并在深刻分析了江西经济落后的思想根源和经济因素之后,提出了采取积极的信贷政策,切实增加有效信贷投入的政策建议,并在全省举办以“积极增加有效信贷投入,促进江西开放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金融论坛,使增加有效信贷投入成为全省金融部门的共识。不久,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促进江西经济发展的信贷政策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总体要求,并详细列举出7项信贷支持重点,同时给出了5点风险提示。《指导意见》中肯且可操作性强,成为支持江西经济崛起的一项重要的金融文件。
在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扎实细致的“窗口指导”下,全省金融部门加大了对江西开放型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建立了适合外经贸企业经营特点的信用评级方法和贷款审批制度,积极开发企业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和商业性出口信贷业务,增加了试办专利权、应收款权利质押贷款等贷款种类。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全省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中长期贷款4598亿元,重点支持能源、公路、铁路、电信等基础建设领域。2005-2006年间,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会同有关部门通过搭建银企融资平台,有效地促进了银企之间的合作,在连续举办的两次全省银企融资洽谈会上,共达成合作意向贷款达837.51亿元。2006年1-9月,全省金融机构新增贷款448.54亿元,同比多增117.66亿元,尤其是向园区企业、引资企业发放贷款明显增多,使园区企业的资金供给得到明显改善。“十五”期间,在江西招商引资的热潮中,金融部门配套贷款和票据融资支持近万亿元。
巨额的信贷投入,有力地支持了江西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环境。在信贷资金的带动下,全省开放型经济取得重大突破。“十五”期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33.5%,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5.3%,外贸依存度由5%提高到8%。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高效开放的平台
商贸功能的国际化离不开现代金融业在服务上的支持。日臻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又一驱动力。为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积极推进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先后成功地推广了大、小额支付系统在全省的上线运行,1200余个机构以直连或间连方式加入支付系统,对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解决地方金融机构“通汇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建立全省同城清算系统,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还与江西省邮政局签订了同城票据速递业务合作协议,有效地改善了全省支付结算环境。
为了策应《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推动“9+2”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006年7月,江西省金融学会牵头主办了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金融论坛,泛珠三角区域的省会城市商业银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为促进江西与沿海省市及港澳地区的金融对接,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还与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联合举办了“赴赣浙商恳谈会”,迈出了银行跨区域以商招商的第一步。
同时,江西省各金融机构积极开办进出口押汇、进出口买方信贷、打包贷款等外汇金融产品以及福费廷、国际保理等进出口贸易融资业务,国际结算业务量稳步增长。截至2006年9月,商业银行代理企业和个人外汇买卖交易额逾亿美元;全省银行结售汇总额达42.89亿美元,同比增长36.08%,其中结汇、售汇和结售汇顺差同比分别增长30.15%、50.08%和15.48%。
赣鄱风吹钱潮涌,金融扶持铸辉煌。江西省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加速全省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打造了令人瞩目的“江西现象”效应,显示了江西经济非同一般的吸引力。而江西金融部门的不懈努力,既是“吸引力”的基本元素构成,也是“非同一般”的最好注释。
3.2 银行“贷”来新速度
2005年6月3日,在国务院批准的第四批出口加工区中,九江出口加工区名列其中。经过一年的艰苦建设,2006年6月20日,九江出口加工区通过国家九部委联合现场检查验收,实现封关运行,成为同批次18家出口加工区中第一个通过国家验收的园区。不仅如此,九江出口加工区从批准到通过验收的一年中,在国家同批次批准的出口加工区建设中,先后实现了三个第一:2005年11月底,第一个上报园区规划方案;2006年1月20日,第一个正式申报验收;2006年3月26日,第一个通过省级海关验收。到2006年6月20日,仅仅一年时间,一个占地0.987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齐备的现代化出口加工区矗立在庐山脚下、鄱阳湖畔。九江出口加工区的建设速度已成为九江发展高效率的新标志,这里面凝聚着所有园区建设者的汗水,其中九江市金融机构对园区建设的大力支持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发展插上“新翅膀”
出口加工区是国家为制造、加工、装配出口商品而专门开辟的,由海关实行24小时全封闭监管的特殊封闭区域,旨在通过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出口贸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繁荣。九江出口加工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江西省第一家出口加工区,它的立项为九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九江喜获出口加工区项目,正应“天时、地利、人和”。九江,古称浔阳、柴桑,地处万里长江、千里京九大动脉和中国最大淡水鄱阳湖的黄金交叉点上,长江岸线152公里被喻为“上帝在此划了个完美弧线”而赐予这里,且岸线深水,可称谓得天独厚。九江自古以来就是商贸中心,是古代中国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1858年,九江和汉口、南京、镇江等城市一起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992年5月,国务院批准九江为第一批沿江对外开放城市。近年来,九江外向型经济一起保持迅猛的发展态势,至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实际利用外资达3.23亿美元,同口径相比增长4.8%。
九江出口加工区的建立,九江人无不为之振奋和鼓舞。把最便利的位置给了出口加工区。它位于昌九高速和105国道旁,距九江市区9公里,九江外贸码头15公里,昌九机场100公里,九江机场14公里。九江出口加工区的选址,充分体现了九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的特点。九江人深知,九江出口加工区的建立,将推动构筑九江扩大开放的新平台,将与九江口岸开放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九江的对外开放优势,推进九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它的建成,将为九江提供一个把优良地理位置转换为经济发展优势的平台。一时间,出口加工区成为400万九江人最关切的话题,成为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头号工程,成为九江发展经济的新标志。就这样,九江出口加工区在九江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殷切希望中开始了建设。
(2)建设资金成“瓶颈”
出口加工区被批准建设后,九江市政府围绕这个项目高效率地运转起来。出口加工区管委会很快成立,相关工作人员迅速到位,各种工作机制快速建立并运转,出口加工区的建设渐渐步入了正轨。
但是,随着园区建设的不断深入,资金短缺的问题显得越来越紧迫和严重。“资金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缺乏资金,项目就会“贫血”,就会“营养不良”,就无法健康成长。九江出口加工区总体规划面积2.81平方公里,其中第一期工程面积0.987平方公里。据初步估算,园区一期工程投资就要达到1.8亿元人民币,园区土地拆迁、设计规划方案、园区七通一平、全封闭和监控设施建设等等,每个项目都需要投入资金。而园区建设又存在投资金额大、项目周期长的特点,因此,对资金数量和期限的要求就显得更高。针对筹资问题,九江市政府在自身财力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挤出3000万元资金,注册成立了富和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专门承担为出口加工区建设融资的任务,为园区筹资打造了一个平台。然而,3000万元注册资本与实际资金的需求相差甚远,即使要完成一期工程,资金缺口也有1.5亿。巨大的缺口成为横亘在园区管理者面前一座难以跨越的山峰。
富和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作为专门为出口加工区建设融资的专项公司,为了保证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在资金安排上想了很多办法,但能够主动采取的措施就是“节流”,包括要求施工单位进行垫资、适当延期支付部分款项等。而筹措资金更重要的是要“开源”,富和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却没有很多办法。九江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实力有限,在注入资金3000万后很难再有资金投入。加之园区投资期较长,投资初期没回报,完全依靠园区收益来实现滚动发展是很艰难的。这个时候,九江市政府起想到了九江市的银行机构。
(3)金融服务显伸手
其实,早在九江出口加工区项目还在筹划时,九江市的银行机构就已经在关注它。作为九江经济领域的重要成员,九江市银行机构对每一个关系到九江经济发展的重大事件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它们在支持九江经济建设的同时,实现着自身的发展。
自园区审批立项后,一批商业银行就从关注出口加工区转换为与出口加工区管委会进行接触,尝试为出口加工区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和发展。然而,真正接触后大家才发现,九江出口加工区前途光明、意义重大、前景良好,但要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在条件上还有着先天的不足。市政府以富和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出口加工区的融资平台,公司的资本金仅3000万元,而贷款的需求却高达数亿,这不符合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规定,且园区建设是一个长达数年的过程,在建设初期根本没有收益,只有投入,即使进入收获期,初期的收入也不足以支付巨额贷款的利息成本。
怎么办?这是一个对九江意义不同一般的项目,也是对九江银行业金融机构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他们积极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和沟通,加大对出口加工区的调研,积极探索一个兼顾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和满足园区建设资金需求的平衡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银行机构的努力下,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一个为银企双方都能接受,可以实现银企“双赢”的好办法终于呈现:银行提供贷款,但贷款需受到三重还款保证:首先用园区今后的收益作为还款第一来源;其次政府用一块土地作为抵押物;最后地方财政还出具还款保证书保证最后偿还义务。这样,银行信贷管理的要求得到满足,出口加工区可以得到资金。
银行贷款的最后障碍在银行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化解,贷款工作进入具体办理阶段。为了提高贷款效率,各银行机构采取措施提高效率,九江市商业银行于2005年7月完成全部贷款手续,将贷款发放到位,成为第一个向出口加工区项目贷款的商业银行,而这时距离国务院的批准时间只过去一个月。交通银行九江市分行为了提高园区信贷业务的审批效率,将信贷、授信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联合工作小组,对项目贷款进行集中审批,原本至少需要1个多月时间的工作程序,通过努力压缩只用了不到3周时间就完成。中国银行九江市分行为使贷款流程能够更紧凑,一边加快自己做项目的进度,一边加强与上级报项目的联系,使上报省行的审批材料一次性得到通过。
2005年7月,园区立项经国务院审批后,园区政府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征地拆迁上。拆迁需要资金4700万元,一直跟踪这个项目的九江市商业银行充分发挥灵活便捷的特点,当月就将2000万元贷款发放到位,加上财政拨款的3000万元,基本满足了拆迁资金,使378户拆迁户及时足额拿到拆迁款,确保了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园区建设打响了第一枪。2006年2月,中国银行九江市分行对园区授信5000万元,放款2000万元;2006年4月,交通银行九江市分行对园区授信5000万元,并放款5000万元。至2006年4月,三家银行分不同阶段累计投入信贷资金达1亿元,为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最重要的资金保障。九江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园区信贷不是一“贷”了之,而是从园区建设的特点出发,为园区设计最佳的贷款方案。园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资金的需求存在着金额大、时间长的特点,为了满足园区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几家银行都选择了发放中长期贷款,主要是4年和5年两种期限。在贷款利率上,三家银行也尽可能地给予一定的优惠,减少了园区建设的财务压力。为了填补园区内金融网点的空白,中国银行九江市分行针对入园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将原在市区繁华地段的网点迁入园区,成立了中国银行九江出口加工区支行,成为入驻出口加工区的第一个金融机构,进一步丰富了园区对企业的服务手段。
有了资金保障,园区建设进展顺利。短短一年时间,园区建设成绩斐然,园区内修建了道路13条共8公里、桥梁9座,完成了供水、供电、通信、雨水、污水管网建设,建起了6大监管设备,区内的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覆盖了整个出口加工区,监控系统实现了全数字化管理,可以对加工区域内包括四周围网、验货平台、监管仓库、出入口通道实行全天候、全方位监控和录像,能有效防止人或货物非法进出加工区。一个基础设施和监管设施较齐备的现代化出口加工园区就粗具规模。在一年的园区建设中,九江出口加工区在所有4个工作阶段均实现了全国同批次最先完成的优异成绩,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在国家第四批批准的出口加工区中,既有位于上海、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项目,也有位于福州、昆明等省会城市的项目,九江出口加工区在同批次18家中先天条件并不出色,但九江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却是最出色的,这其中凝聚着园区建设者包括银行机构的辛勤劳动,承载着九江人民的希望。
(4)展望明天会更好
九江出口加工区建设的四个全国第一,已经成为九江出口加工区招商引资最好的宣传广告,成为九江政府办事高效率的一个有力说明。客商们看到了九江人发展经济的决心和信心,看到了九江市良好的经济环境。就在园区还在建设的过程中,一个个企业就表达了入驻园区的意愿:荷兰RDM公司天然气发动机来了,波兰直升机项目来了,713厂分别与德国、美国企业合资生产的电脑及液晶显示屏项目来了,香港伟博制衣来了。一大批企业的入驻,给园区带来了活力,给九江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九江出口加工区的发展,为银行贷款提供了还款的来源,而九江经济的发展,也将会为九江银行机构的发展创造一个更优良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