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方法有哪些
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依据是财务报表的数据资料,但是以金额表示的各项会计资料并不能说明除本身以外的更多的问题。因此必须根据需要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将这些会计资料加以适当的重新组合或搭配,剖析其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或关联程度,观察其发展趋势,推断其可能导致的结果,从而达到分析的目的。
(1)比重法。比重法是在同一财务报表的同类项目之间,通过计算同类项目在整体中的权重或份额以及同类项目之间的比例,来揭示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它通常反映财务报表各项目的纵向关系。使用比重法时,应注意只是在同类性质的项目之间使用,即进行比重计算的各项目具有相同的性质。对性质不同的项目进行比重分析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也是不能计算的。如计算某一负债项目与总资产的比重,首先,负债不是资产的构成要素,因而,从理论上讲,就不能说资产中有多少负债,也不能计算负债对资产的权重。只有同类性质的项目才可计算权重。其次,以某一负债项目除以总资产,也很难说明这一负债的偿债能力。总资产不仅要用于偿还这一负债,而且要偿还所有负债,最终这一负债能否偿还,还要看资产与它的对称性。如果资产用于偿还其他债务后,没有多余,或虽有多余,但在变现时间上与偿债期不一致,这一负债都是不能偿还的。
在财务报表结构分析中,比重法可以用于计算: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各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各所有者权益占总所有者权益的比重;各项业务或产品利润、收入、成本占总利润、总收入和总成本的比重;单位成本各构成项目占单位成本的比重;各类存货占总存货的比重;利润分配各项目占总分配额或利润的比重;资金来源或资金运用各项目占总来源或总资金运用的比重等等。
(2)相关比率法。相关比率法是通过计算两个不同类但具有一定依存关系的项目之间的比例,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它通常反映了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横向关系。在财务报表结构分析中,应在两种情况下适用相关比率法:同一张财务报表的不同类项目之间,如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不同财务报表的有关项目之间,如销售收入与存货。
整体而言,相关比率法中常用的比率有以下几种:
①反映企业流动状况的比率,也称短期偿债能力比率。它主要是通过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关系来反映,包括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②反映企业资产管理效率的比率,也称资产周转率。它是通过周转额与资产额的关系来反映的,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
③反映企业权益状况的比率。对企业的权益主要是债权权益和所有者权益。债权权益使得企业所有者能够以有限的资本金取得对企业的控制权;而所有者权益资本越多,则其债权就越有保证,否则债权人就需负担大部分的经营风险。这样,对于债权权益拥有者来说,最关心的是总资产中负债的比率;对于所有者权益的拥有者来说,最关心的是其投资收益状况,主要包括价格与收益比率、市盈率、股利分配率、股利与市价比率、每股市价与每股账面价值比率等。
④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比率,也称盈利能力比率。它是通过企业的利润与周转额和投入成本或占用资产关系来反映的。
⑤反映企业偿付债务费用的比率,也称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比率。它通过企业长期资金来源数与长期资金运用数以及短期资金来源数与相应的运用数的比较,评估两方的相称性,揭示营运资本增加的结构性原因。
(3)因素替代法。因素替代法又称连环替代法,它用来计算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对综合财务指标或经济指标以及财务报表项目的影响程度,通过这种计算,可以衡量各项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如果说,比重法和相关比率法旨在建立或计算各种财务指标或经济指标,确定各项财务和经营结构,或会计项目结构,那么,因素替代法就是对其中的综合性指标或项目作进一步的内部结构分析,即对影响或决定综合指标或项目的各项因素及其对综合指标或项目的影响程度作出测定和评价。
因素替代法可以在两种情况下深化结构分析:对综合指标的构成因素进行影响程度分析;对财务报表项目的构成因素进行影响程度分析。现举例说明:
①对综合指标构成因素的分析。综合性财务或经济指标通常涉及不同报表中的两个项目或更多的项目,对这类指标进行分析就是要判断各财务报表项目对所计算的指标结果的影响。
“例2-1”某企业2009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存货各项目累计数为1000万元,年初数为1400万元,经计算存货平均余额为1200万元,当年销货成本为8400万元。该企业2009年计划值分别是存货平均余额为1000万元,销售成本8000万元。这样,存货的计划周转次数是8次,实际周转次数为7次。如果采用因素替代法对影响周转次数的构成因素进行结构分析,其结果如下:
计划周转数=8000÷1000=8(次)
销售量增加使周转次数增加:
8400÷1000=8.4(次)
8.4-8=0.4(次)
存货平均余额增加,使周转次数减少:
8400÷1200=7(次)
7-8.4=-1.4(次)
销售量增加和存货平均余额增加两项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0.4+(-1.4)=-1(次)
可以看出,存货周转次数实际比计划减少一次的原因是:销售增加使周转次数增加0.4次,而存货平均余额增加又使周转次数减少1.4次。
②对财务报表项目的构成因素的分析。财务报表项目通常受多项构成因素的影响,对财务报表项目构成因素的分析,就是要确定这些因素对财务报表项目总结果的影响程度。
“例2-2”某企业2009年度的A商品销售额计划数为1000万元,实际数为1200万元;计划销售量为100000件,预期平均售价为100元;实际销售量为125000件,实际平均售价为96元。如果采用因素替代法对影响销售增加200万元的销售后价格因素进行结构分析,其结果如下:
计划销售额:
100000×100=10000000(元)
由于销售量增加而增加销售额:
125000×100=12500000(元)
12500000-10000000=2500000(元)
由于平均售价下降而减少销售额:
125000×96=12000000(元)
12000000-12500000=-500000(元)
两项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2500000+(-500000)=2000000(元)
可以看出,A商品销售实际超计划200万元的原因是:销售量增加使销售额增加250万元,平均销售单价降低使销售额下降50万元。
(4)单一分析法。单一分析法是根据报告期的数值,判断企业经营及财务状况好坏的一种方法。单一分析法也要有判断标准,这些标准一般来自分析者的经验和财务分析基本知识,如通过资金结构的合理性、流动比率等指标来判断。
(5)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通过主要项目或指标数值的变化对比,确定出差异,分析和判断企业的经营及财务状况;通过比较,发现差距,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进一步判定企业的经营成绩和财务状况;通过比较,要确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性和企业资金投向的安全性,说明企业是否在健康地向前发展;通过比较,既要看到企业的不足,也要看到企业的潜力。比较的对象一般有计划数、上一期数、历史最高水平、国内外先进行业水平、主要竞争对手情况等。
(6)框图分析法。框图分析法是将企业的实际完成情况和历史水平、计划数等用框图的形式直观地反映出来,来说明变化情况的一种方法。由于框图既可以反映绝对值,又可以反映比例和相对值,而且简明、直观,目前这种分析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7)假设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是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某项指标的最高水平数值,然后假设在该项指标达到最高水平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及财务状况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各影响因素又要达到什么水平才能较充分地发挥企业潜力。因此,这种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对企业挖潜能力的预测分析。
(8)趋势分析法。财务报表的趋势分析法,是根据企业连续几年的财务报表,比较有关项目的数额,以求出其金额和百分比增减变化的方向和幅度,并通过进一步分析,预测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动趋势,这是财务报表分析的一种比较重要的分析方法。趋势分析法的主要目的如下:了解引起变动的主要项目;判断变动趋势的性质是有利或不利;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9)水平分析法。水平分析法是指仅就同一会计期间的有关数据资料所做的财务分析,其作用在于客观评价当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变动情况。但这种分析所依据的资料和所得的结论并不能说明企业各项业务的成绩、能力和发展变化情况。
(10)垂直分析法。垂直分析法是指将当期的有关会计资料和上述水平分析中所得的数据,与本企业过去时期的同类数据资料进行对比,以分析企业各项业务、绩效的成长及发展趋势。通过垂直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是否有发展进步及其发展进步的程度和速度。因此,必须把上述的水平分析与垂直分析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充分发挥财务分析的积极作用。
(11)具体分析指标。具体分析指标是分析比较的基础,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
①绝对值指标。绝对值指标是指通过数值绝对值变化就能说明问题的指标,如企业净资产、实现利润等指标。绝对值指标主要反映指标的增减变化。
②百分比指标。百分比指标一般反映指标绝对值增减变化的幅度或所占的比重,如,固定资产增长率、流动资产率等指标。
③比率指标。比率指标一般揭示各项目之间的对比关系,如,流动比率、经营安全系数等指标。
2.分析指数参考的依据是什么
企业的财务分析总是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指标来进行的。那么,计算出的财务指标必须与一定的标准指标进行对比,才能判断财务状况的好坏,因此,选择财务指标的判别标准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通常,判别的标准有以下几种:
(1)以经验数据为标准。经验数据是在长期的财务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被实践证明是比较合理的数据。它有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之分:全部收入应大于全部费用、资产总额大于负债总额、流动资产总额大于流动负债总额等都属于绝对标准;而流动比率等于2最好,速动比率等于1最好,负债比率在50%~70%之间为比较合适则属于相对标准。
(2)以历史数据为标准。历史数据是企业在过去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实际发生的一系列数据,如上年实际数据、上年同期数据、历史最高水平等。在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时,要注意剔除因物价变动、会计核算方法变更等带来的一系列不可比因素,以便合理判断企业财务状况。
(3)以同行业数据为标准。同行业数据是指同行业有关企业在财务管理中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如同行业平均数据、本国同行业先进企业数据、国际同行业先进企业数据等。通过与同行业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赶超同行业先进水平。在与同行业指标对比时,也要注意指标之间的可比性。
(4)以本企业预定数据为标准。预定数据是企业以前确定的力争达到的一系列数据。企业事先确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标准等都可以看做预定数据。通过与预定数据进行对比,可发现实际数与预定数存在的差异,以便及时加以改进,保证预定数能够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