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利润表就是指会计主体在某一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其目的是衡量企业在这段时间内到底是获利了,还是亏损了的一张财务报表。
利润表的编制原理是根据“利润=收入-费用”这个等式编制的,即用企业的所有收入减去企业所有的费用。
(这里的收入、费用、利润都是广泛的概念,不要与会计科目的科目混淆)
1.收入
所谓收入,就是指一般情况下,企业因营业活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收入。例如,中国石化的主要的营业活动是销售石油,所以销售收入是它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分析收入时,我们要检查企业确认的销售收入是否都满足下列要求: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
(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①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为销售商品的价款。
②实务中,企业售出的商品符合合同或协议规定的要求,并已将发票账单交付买方,买方也承诺付款,即表明销售商品的价款能够收回。
③如企业判断价款不能收回,应提供可靠的证据。
(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①收入能否可靠地计量,是确认收入的基本前提。
②成本不能可靠计量,即使其他条件均已满足,相关的收入也不能确认。
2.费用
费用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费用限定于获取收入过程中发生的资源耗费;广义的费用概念则同时包括了经营成本和非经营成本。我国现行制度采用的是狭义的费用概念,即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包括计入生产经营成本的费用和计入当期损益的期间费用。
(1)费用的确认条件。
①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
②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
③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2)费用的特征。
①费用最终会导致企业资源的减少,这种减少具体表现为企业的资金支出。从这个意义上说,费用的本质是一种资源流出企业,它与资源流入企业所形成的收入相反,它也可理解为资产的耗费,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从而获得更多资产。
②费用最终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一般而言,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加;相反,费用的增加会减少所有者权益。但是所有者权益减少也不一定都列入费用,如企业偿债性支出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显然减少了所有者权益,但不能归入费用。
3.利润
利润就是企业销售商品收入扣除这个商品所有的费用后的余额,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利润的内涵不同,体现的社会关系也不同。其计算公式为:
利润=营业利润 投资净收益 营业外收支净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