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潜亏挂账,就是指不确认可能发生的损失,导致账面资本价值的虚计和本期利润的虚增,从而达到管理盈余的目的。用这种方式进行盈余管理手法多样,归纳起来有:低转产品成本、高估存货、投资损失不冲销、不良债权长期挂账、财产盘亏与损失挂账、少提不提折旧、少计负债等手段,以此导致企业虚增资产和利润。
潜亏是当前企业财务报表信息失真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它的存在或使企业会计账面盈利大幅度增加,或使账面亏损额大为减少,或使企业财务报表由亏变盈。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企业潜亏就像一颗不定时的炸弹,终将会有一天给社会带来危害。潜亏往往会影响股东和外部人员对企业经营状况、经营业绩的客观评价,掩盖企业存在的严重危机。有时某个明星企业突然之间倒闭,一般与潜亏有关。企业潜亏有三类:一是利用财务政策,在企业核算中合法地减少结转成本、高估存货,从而增大账面盈余。这种情况比较隐蔽。二是或有风险未到爆发的时候,比如非控股的对外投资,虽然投资对象经营不正常,未有分红,但是还未破产清算,于是账面仍然按原值记账,导致账面资本价值的虚计和本期利润的虚增,从而达到管理盈余的目的。经济纠纷也属于或有风险的潜亏之一。三是固化不良资产,潜亏挂账,暂不冲销投资损失、不良债权、财产盘亏与损失,不确认可能发生的损失,以此导致企业虚增资产和利润。这种情况多数用于企业内部整顿时期,使得经营管理层可以放下历史包袱,从新开始。
企业管理层诚信度不高是形成企业潜亏的最重要主观原因。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如果其品行诚实性不佳,则假账假报表的现象就难以避免。而如果企业主要领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则假账假报表的编造就会表现出一种更多的随意性。同时,在企业上级部门以及企业外部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或评价中,企业会计利润往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由于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和评价一般会影响到企业、企业领导人和企业职工的利益,因而为了达到所要求的业绩指标,一些企业就不惜通过制造潜亏来“实现”指标利润。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下,强者会受到支持,弱者可能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如果一个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不良,它就很难取得银行和其他供应商的信用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取得或维持资金来源和商业信用,有时就会把亏损藏起来,从而形成潜亏。另外,企业管理人员对因工作失误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等不良后果一般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包括经济责任和工作责任。为了回避或减轻这些责任,企业将尽可能地不报或少报所发生的经济损失。
当前上市公司账面资产很多为不良资产,为了挤出水分,《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上市公司计提八项减值准备,但很多上市公司减值准备根本未提足,这里面原因很复杂,当初改组上市时,基于包装的需要,虚增了资产,可能挂在应收款项上,也可能虚增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一些投资项目根本就是虚的或为不良资产,但也挂在账上。上市以后,因原主业不行,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就急剧减值,但上市公司也不计提减值准备。另外,上市后继续包装,造成多项资产尤其是应收款项虚增。这些账面不良资产带来的潜亏金额往往很大。
具体而言,企业在某种目的驱使下制造潜亏的常见手法有:
(1)对某些成本费用支出不及时报销入账。
某些企业在年末时对当年所发生的一些成本费用类支出不报销不入账,以减少当期成本费用支出。而在企业资金紧张的条件下,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就不止限于年末。久而久之,就形成企业很大数额的潜亏。
(2)违背会计制度核算要求,对某些应计成本费用不予摊提或不按规定摊提。
在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原则下,企业必须按会计制度要求摊销一些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等;同时也必须预提某些费用,如借款利息费用等,而一些企业对这些应计成本费用不予摊提或少摊少提,使企业发生潜亏。
(3)随意改变会计核算方法制造潜亏。
一些企业改变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等制造潜亏。如存货计价方法变动的结果一般是期末存货成本增加、当期成本减少,从而增加企业当期盈利。而企业将原来采用权益法核算的股权类长期投资改为用成本法核算,自然就可以把某些投资损失甩到账外了。
(4)利用“其他应用款”账户隐藏成本或费用。
一些企业的造假手法表现得更加直接,它们将当期的利润指标,以一笔或几笔账直接挂入“其他应收款”账户。
(5)将成本或费用随意“待摊”或“递延”。
由于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原则的要求,企业会计制度中设置了“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等跨期摊销费用类会计科目,由于这些科目特有的性质,一些企业便把它们当成了“蓄水池”,以各种理由将一些本应列入当期成本费用的支出归入这些会计科目,形成潜亏。
(6)将非资本性利息支出资本化。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支付的利息费用,在其投入使用以前可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然而某些企业滥用该项规定,将这些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的发生的借款利息支出仍予以资本化,甚至将一些日常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借款利息费用支出予以资本化,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这种做法使当期成本费用支出减少,虚增了长期资产价值,而长期资产的价值最终也将以折旧等形式在以后会计期间转入成本费用,所以从根本上看,这种做法也是在制造企业潜亏。
(7)隐瞒各种损失或对损失长期不作最终处理。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资产损失,如坏账损失、投资损失、实物损失等。这些损失应当按照会计核算要求计入当期损益。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调节利润,对这些损失或不清查,或不核算,或不进行最后会计处理,从而形成潜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