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财务迷局
10888800000065

第65章 粉饰业绩

利润最大化,这种类型的财务报表粉饰企业在上市前一年和上市当年尤其明显。典型做法是: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亏损挂账、资产重组、关联交易。

利润最小化,是当企业达不到经营目标或上市公司可能出现连续三年亏损,面临被摘牌时,采用这种类型的财务报表来粉饰。典型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结转成本、转移价格。

利润均衡化,企业为了塑造绩优股的形象或获得较高的信用等级评定,往往采用这种类型的财务报表来粉饰。典型做法是:利用其他应收款、应付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预提费用等科目调节利润,精心策划利润稳步增长的趋势。

利润清洗,亦称巨额冲销,当企业更换法定代表人,新任法定代表人为了明确或推卸责任,往往采用这种类型的财务报表来粉饰。典型做法是:将坏账、存货积压、长期投资损失、闲置固定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和待处理固定资产等所谓虚拟资产一次性处理为损失。

一些单位为了达到一些不法目的,随意调整报表金额,人为地加大资产调整利润;或为了逃税,避免检查而加大成本费用,减小利润。报表本意是要向一些使用人提供最真实的会计信息,为使用者的决策行为提供一个真实的参考,但虚假的财务报表传递了虚假的会计信息,误导与欺骗了报表使用者,使他们作出错误的决策。

如深圳××实业有限公司,1993年成立时,注册资本与实收资本均为1000万元,但至1997年,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陡然增至1亿元,后经查,这次飞跃纯属三家会计师事务所为获取高额审计费而出具了虚假审计报告所为,短短几年,该企业就凭着假报表和假报告套取银行贷款达4000多万元,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有些单位把财务报表变成随意拉缩的弹簧,拉缩出许多为己所用的财务报表,有的单位对财政的报表是穷账,以骗取财政补贴等多种优惠政策,对银行的报表是富账,以显示其良好的资产状况,骗取银行贷款;对税务的报表是亏账,以偷逃各种税款;对主管部门的报表是盈账,以显示其经营业绩,骗取奖励与荣誉等,这样随意调节财务报表,最后所导致的结果是国家受损失,少数人中饱私囊。

具体来说,企业通过调节利润来粉饰业绩的做法包括以下几种:

1.虚构收入

这是最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有几种做法,一是白条出库,作销售入账;二是对开发票,确认收入;三是虚开发票,确认收入。这些手法非常明显是违法的,但有些手法从形式上看是合法,但实质是非法的,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如上市公司利用子公司按市场价销售给第三方,确认该子公司销售收入,再由另一公司从第三方手中购回,这种做法避免了集团内部交易必须抵消的约束,确保了在合并报表中确认收入和利润,达到了操纵收入的目的。此外,还有一些利用阴阳合同虚构收入,如公开合同上注明货款是1亿元,但秘密合同上约定实际货款为5000万元,另外5000万元虚挂,这样虚增了5000万元的收入,这在关联交易中非常普遍。

2.提前确认收入

这种情况如:一是在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的收入。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三是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的收入。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在房地产和高新技术行业,提前确认收入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房地产企业,往往将预收账款作销售收入,滥用完工百分比法等。以工程收入为例,按规定工程收入应按进度确认收入,多确认工程进度将导致多确认利润。

3.推迟确认收入

延后确认收入,也称递延收入,是将应由本期确认的收入递延到未来期间确认。与提前确认收入一样,延后确认收入也是企业盈利管理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一般在企业当前收益较为充裕,而未来收益预计可能减少的情况下时有发生。

4.转移费用

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有些费用根本就不入账,或由母公司承担。一些企业往往通过计提折旧、存货计价、待处理挂账等跨期摊配项目来调节利润。少提或不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应列入成本或费用的项目挂列递延资产或待摊费用。应该反映在当期报表上的费用,挂在“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或“预提费用”借方这几个跨期摊销账户中,以调节利润。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当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时,或者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相关费用,甚至将以前年度已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转移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

5.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

费用资本化主要是借款费用及研发费用,而递延费用则非常之多,如广告费、职工买断身份款费等。例如将研究发展支出列为递延资产;或将一般性广告费、修缮维护费用或试车失败损失等递延。在新建工厂实际已投入运营时仍按未完工投入使用状态进行会计核算,根据现行会计政策,在完工投入使用前的新建工厂工人工资等各项费用、贷款利息均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非当期损益。通过此方法可调增利润。还有如费用不及时报账列支而虚挂往来,按正常程序,发生的加工费、差旅费等费用应由职工先借出,在支付并取得发票后再报账冲往来计费用。在年末若职工借款较大应关注是否存在该等情况。

6.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调控利润

《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自2001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要计提8项资产减值准备。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不健全的状况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由于资产减值会计内涵的复杂性,决定了同样一项资产有不确定性的价值,因为资产减值实际上是掺杂企业管理当局主观估计的一种市场模拟价格,资产减值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管理当局利润操纵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此次新增的四项减值准备涉及到不动产及无形资产的估价,与旧四项准备相比,资产减值计量难度更大,甚至大大超过上市公司财务部门及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除非寻求专业的不动产及无形资产评估师的帮助外,否则根本无法得出恰当的资产减值标准,从而影响减值准备计提的正确性。这就更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目前,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玩会计数字游戏,主要游戏规则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推迟或提前损失,典型表现为某个年度出现巨额亏损——让我一次亏个够。

7.制造非经常性损益事项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正常经营损益之外的、一次性或偶发性损益,例如资产处置损益、临时性获得的补贴收入、新股申购冻结资金利息、合并价差摊入等。非经常性损益虽然也是公司利润总额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它不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因而对利润的影响是暂时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特殊性质,为公司管理盈利提供了机会,特别应关注的是,有些非经常性损益本身就是虚列的。

8.虚增资产和漏列负债

操作方法有:

(1)多计存货价值。对存货成本或评价故意计算错误以增加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益;或虚列存货,以隐瞒存货减少的事实。

(2)多计应收账款。由于虚列销售收入,导致应收账款虚列;或应收账款少提备抵坏账,导致应收账款净变现价值虚增。

(3)多计固定资产。例如少提折旧、将收益性支出列为资本性支出、利息资本化不当、固定资产虚增等。

(4)漏列负债。例如漏列对外欠款或短估应付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