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你会教女孩吗
10888500000029

第29章 不要让女孩过于争强好胜

在现代社会,孩子是大多数家庭生活的中心,父母对孩子细心呵护,关爱备至,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而孩子这种只愿当胜利者,不愿做失败者的个性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走出家门和同伴进行交往时,会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差异,有可能引起心理上的失衡,常表现为不允许周围任何人对自己有任何质疑或否定,甚至形成不允许任何人在任何事情上比自己强的好胜心理。好胜心理虽说是较为正常的心理表现,但如果过了头,就会发展成病态心理。

张女士近来遇上了烦心事:她的女儿佳佳现在越来越争强好胜了。在家里,女儿参与的事情都要第一,和爸爸妈妈比赛她都要得第一。

刚开始张女士觉得挺好,毕竟有了荣誉感是好事。后来次数越来越多,张女士就觉得有点不太对劲。一次,爸爸第一个吃完饭,起身离开了餐桌。佳佳不高兴地大喊:“爸爸,你回来,你不好,你不能第一个吃完,我才是第一!”虽说张女士当场就教育了她,可这样下去并不好。经过思量后,有一天晚上张女士就告诉佳佳说:“佳佳,凡事争第一的精神很好,但是不是每一件事都得争第一,不当第一也不错,只要快乐尽力就好。”但是女儿根本听不进去,一遇到这样的事情就急,非争第一不可。

张女士变得很困惑:跟女儿讲道理,女儿又不接受,而自己也不太确定争强好胜到底好不好。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一些父母认为,要从小教会女孩竞争,才能使她今后更好地立足社会,这是对的,但一定要正确地引导女孩的好胜心理,不要让女孩过于争强好胜。

那么,女孩过于争强好胜,父母该怎么办呢?

1.不要让女孩事事争强好胜

在女孩的幼年时期,有的父母就不失时机地给女孩灌输唯我独尊的思想,如“这是给宝贝的,咱们谁也不给”。等到女孩稍大些,开始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时,父母又教女孩怎样做才能不吃亏,并且要求女孩事事争第一。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害了女孩。在群体生活中,事事争强好胜的女孩,往往不容易被其他小朋友所接纳,长此下去,她会远离群体,缩小了交友范围,最终陷于孤立。所以,父母在教育女孩有上进心的同时,更应当教育女孩不要事事争第一,要允许别人胜过自己,而且明白和小伙伴一起游戏、合作完成任务,也是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2.父母也不要过于争强好胜

“我的孩子比你的强”,“我的教育方法比你的好”。身为父母,这样的话是不是很耳熟?相信很多父母都听过,甚至是说过。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外界的压力迫使我们竞争,有的父母还要捎带上女孩。结果,这些原本出于好意的父母,最终却把压力带给了女孩,而女孩也因此受到了伤害。

3.别让女孩成为家中“女霸王”

过分的关注和溺爱,都会大大加剧女孩的“自我中心”,不能忍受别人比自己强。合理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关怀而不是溺爱。父母要让女孩从小就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而不是家庭中的“女霸王”,事事都要占上风。

4.不压抑女孩的好胜心

对女孩的过分争强好胜进行教育,并不是主张去压抑女孩的好胜心,适当的好胜心是激励女孩积极进取的良好催化剂,如果父母一味地利用成人生理及心理上的优势去压抑女孩,使女孩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长此下去会使女孩缺乏自信心,养成畏缩不前的性格。

5.让女孩采取合理的手段取胜

好胜本身是无可非议的,父母应该担心的是女孩为取胜而采取不合理的手段,如又哭又闹,这样对女孩的发展是不利的。父母应培养女孩公平取胜的意识,让女孩明白胜利来自于努力,而不是别人故意让的结果。

6.在游戏中灌输输赢观念

父母可以主动和女孩玩游戏,并在游戏的过程中把握输赢的度及时机。在游戏开始时,可以让女孩多赢少输,从而培养她对游戏的兴趣。在女孩逐渐明白游戏的规则及技巧后,适当让她输几次,让她明白有赢就会有输,输赢要靠自己的实力。

你会教女孩吗

女孩有好胜心是件好事,但如果凡事都争强好胜的话,则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女孩过于争强好胜,并不是自立能力强的表现,而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父母在积极鼓励女孩上进的同时,不要忘了给女孩灌输对待输赢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