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情商培养
10886900000044

第44章 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1.纠正孩子的侵犯行为

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往往有较多的侵犯行为。对此,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纠正:

(1)创造一个不利于侵犯行为的环境: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们的行为更易受环境的影响。在一个有多种多样的玩耍机会和选择条件,充裕的玩耍时间、玩具和室内、室外的空间,以及适度的气氛控制的环境中,这样孩子的侵犯行为将会大大减少。同时,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对防止侵犯行为也有着很好的效果。要不断地教育孩子,尤其是可以用有教育意义的语言感受、木偶戏、喜剧等,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从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2)给孩子提供合作机会:如为孩子选择适合合作的玩具、活动、游戏和图书,给他们互相合作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参与。

(3)帮助孩子了解他们自己的情感:愤怒感常常会导致侵犯行为。家长应帮助孩子懂得,并且学会寻求更富有建设性的办法来对待自己的愤怒情绪。可以进行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如踢球、跑步等来发泄内心积蓄的愤怒情绪,而不能采取打人、摔东西的行为来发泄。

(4)不要无视侵犯行为:对于孩子的各种侵犯行为要坚决地纠正,可以通过各种惩罚性的措施来消除这样的行为,如家长的生气,短时间对孩子不理睬,取消以前答应孩子给他买礼物等承诺。

(5)教给孩子语言表达技巧:熟练的语言表达,可以使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体验,这就能够避免发生侵犯行为。

(6)用讲道理的方法引导孩子:对于孩子的侵犯行为,不要经常地应用惩罚,讲道理更有助于孩子明了和承担不恰当行为的责任。

(7)控制处罚的时间:对付犯了侵犯行为的孩子的办法,是让他们停止活动,坐在椅子上两三分钟,或将他们与活动场所分开。但处罚的时间不要太长,当孩子准备好再玩时,应准许他们回来,以免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以后的行为造成不良影响。

2.怎样对待淘气的孩子

孩子具有纯真、活泼、好奇、模仿性强、自尊好胜、幼稚等特点,顽皮、淘气正是他们本身特点的表现。忽视孩子的这些特点,而去追求那种安分守己的好孩子,往往压抑孩子的个性发展,但是,孩子的淘气往往自控能力差,所以应对他们进行引导。有些家长常用打骂、体罚等手段来对待淘气的孩子,这是不可取的。孩子的思维是具体的、形象的,最容易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如果他常受到成人的粗暴训斥、打骂,那么将来他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他人,打骂还会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在家长面前老老实实,离开了家长就放纵任性。经常遭打骂的孩子,还会失去自尊心,形成胆小、怯弱、撒谎、欺骗等性格特点。

对待“淘气”的孩子应采取正面教育的方法。根据孩子本身的特点进行解释、指教、提示等,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对生活中发生的具体事例随时进行分析和评定,使孩子明确是非观念,辨别自己的行为。最终使孩子的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怎样纠正孩子的任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道德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他们在自己道德标准非常低的时候,是与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满足为标准,很少顾及他人的评价,因此容易与社会、集体、成年人发生冲突,表现为任性,对他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在早期及时纠正孩子任性的毛病。

(1)从早从小抓起,家长不要以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任性的毛病会逐渐消失,其实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则形成了性格中非常固定的一部分,所以应从小对孩子进行教育。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绝不迁就,在眼泪面前不能退缩,不能让孩子用哭泣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2)对孩子提出要求之前,要考虑这个要求对他的身体、心理是否合适,有没有不尽合理的地方,比如要孩子一个人在家里玩一两件玩具,好几小时不让他出去,这是很难办到的。所以,在对孩子提出要求之前要考虑其合理性。

(3)可以通过看图、讲故事,教儿歌等教育手段,让孩子不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纠缠”家长。要家长陪他玩玩是合理的,但当家长工作的时候,就不能让孩子打扰了。

(4)利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避免和孩子直接顶撞。孩子小的时候,以直观思维为主,当事物不在眼前就会暂时忘记。可以利用此特点在预感到冲突即将发生之前,转移他们的注意力,防患于未然。

(5)孩子的情绪易冲动,意志力的控制还不强,所以不要在冲突的当时和他讲道理。另外,找孩子谈话的时候,要保护他的自尊心。

(6)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要一致,这样孩子就没有可乘之机。

(7)注意家庭的合理摆设,不要把电视机、录音机、玻璃杯、烟缸、钟表等,放在孩子(特别是两三岁的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好动,对什么都好奇,家长不让他动的东西,他越要动。如果家长稍注意一下,就完全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4.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因为孩子的发育还没有成熟,所以他们缺乏自制的能力。如果任凭孩子的行为自由发展,缺乏外在或内在的约束力来管治他们,孩子就不会完成任何他们所不喜欢的工作,也不会接受他们所不愿接受的命令,更不会养成对家长顺从的习惯。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就不会自觉地管束自己,在他们的眼里没有任何权威,可以为所欲为,随意顶撞家长、老师以及领导,随意违反纪律,这样在别人眼里他们就是没有规矩的人。

家长在孩子年幼的时候,要用外在的约束力帮助孩子培养自我管束、自我控制的能力。要求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可以让孩子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等到孩子进入青少年期后,便可以逐渐地成为具有责任感和自制力的人。任何的外在约束力也不如孩子内在的自我控制。

家长要注意把握孩子的行为,家长对孩子的哪些行为应该受罚,哪些行为可以不理会或采取别的方式来处理,应心中有数。

如一个4岁的孩子说自己骑自行车非常的好,而且他是非常认真的,并非是开玩笑,他真心希望家长相信他的谎言,如果家长不相信他,他就会很生气。而家长希望他诚实、清白地做人,这时家长是否应该惩罚他呢?绝对不可以。对学龄前的孩子,他们并不能很清楚地区分幻想和现实。他们往往把幻想当做现实,他们看到别人的自行车骑得非常好,希望自己也能去骑,这样的话,他们在幻想的时候,则认为自己已经会了。这时家长既不能惩罚,也不能赞成,可以这样说:“天啊!希望你再长4岁后能长这样的本事。宝贝,别美了,该吃饭了。”

如一个6岁的孩子,突然向家长提出一个无理的要求,如“今天我不去上幼儿园”,而家长没有答应,孩子则大发脾气,把自己的玩具摔在了地上。其实,这是孩子在发泄他的不满情绪,对于这样的表现,家长是否要加以制止呢?是的,一定要制止他,这个孩子是明知故犯,他正等着看家长的反应。家长若不采取行动来矫正,这种行为会日趋严重,他每次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若不加以制止,到了青少年期他的行为会更加放肆。孩子直接侮辱家长或老师的态度,或有损长辈尊严的行为,务必要惩罚,尤其当孩子明知自己的行为错了的时候。

有一个2岁男孩,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因为一点小事发脾气了,于是把手中的筷子摔了出去,爸爸看到了非常生气,就打了他。隔了几天,孩子又一次在吃饭时发了脾气,他习惯地举起了筷子,但是爸爸发现他犹豫了一下,因为他记起了上次扔筷子后爸爸对他的惩罚,但最终还是把筷子扔了出去。结果他再次受到了爸爸的惩罚。几周后,这个男孩又一次在饭桌发脾气了,他记得以前的两次惩罚,所以他只是发脾气,没有扔筷子,这次爸爸没有惩罚他。后来,他爸爸对朋友说,一个孩子要有规矩,一个家庭也要有规矩,在我的家庭中允许孩子发脾气,但是不允许发脾气扔筷子的行为,因为我知道如果允许了孩子扔筷子,那么孩子以后就可能摔碗,甚至掀桌子,那么孩子就会有许多越轨的行为,所以应当把这些不良行为制止在萌芽状态。

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感到压抑的时候,家长应让孩子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一些事情的不满,不能压抑他们的情感,应以仁爱的态度来接纳孩子,以冷静诚恳的心态来处理孩子的感觉,可以让孩子哭泣,因为这是孩子对挫折的情感反应。但是,家长不能让他们用不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如不允许他们大声地喊叫或者是摔东西,因为喊叫和摔东西是对家长尊严和所代表权威的攻击,这类攻击对家长和孩子都有害处,应该加以制止。

对于孩子经常出现的一些错误要耐心,有的时候,孩子由于年幼不是很容易接受经验教训,如一个孩子在吃饭的时候经常把饭碗打翻,对此家长不要发脾气,因为孩子并不是存心地打翻自己的饭碗,可以不断地帮助孩子纠正,这样等过了一阵子之后,孩子就会注意到碗应该放置的地方。

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经常不遵守校规,甚至老师叫其告诉家长到学校里去,他也不告诉家长,因此家长又认为他撒谎,对于这样的行为,可以对孩子的行为给予惩罚。事后家长应与老师谈谈,看看他为什么不守校规,并且想想孩子为什么不对家长说。

如果一个3~4岁的孩子在百货店里捉弄家长,当家长叫他的时候,他偏躲起来,还要求家长为他买好吃的。而家长一拒绝他的要求,他就当场大发脾气,叫家长无地自容。孩子知道,家长怕丢脸,并不希望当众惩罚自己,对于这样的孩子该如何处理?如果孩子知道在某些场合之下,家长平素的管教和要求并不管用,那么,孩子在这些“安全区”里就会有一些平常不能有的表现。家长可以在下一次要逛百货店之前,先同孩子谈妥,告诉他家长的要求,让他明白家长不是在开玩笑。如果他又玩起同样的把戏时,就带他到厕所或百货店外面人不多的地方,教训他一下,这样孩子就会学乖了。所以,家长要看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否则,孩子是很难管教的。

很多家长事先没有把规矩定得很清楚,在约束孩子的时候自己也难免犹豫不定,不知从何管教起。如果家长对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都定不下来,那孩子就更无所适从了。因此,除非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非常清楚的,否则就不能惩罚孩子。

5.处理孩子言行问题的技巧

(1)不简单地说“不”:家长要区别对待孩子的言行,不要简单地说“不”。对孩子的行为要合理分析,如果孩子犯的是原则性的错误,家长要及时地说“不”。而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不如依着孩子,让他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一下,吃一次亏,则孩子下次再也不会这样做了。

(2)区别对待孩子的情感、想法和行为:将孩子的情感、想法、心愿与行为区别开来,分别对待。有的家长对这些不加以分辨,把孩子的情感、想法和心愿都加以限制,这是不对的。孩子的情感和想法不管怎样幼稚、愚蠢、荒诞都应允许其表达,家长也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家长要学会分清孩子的情感、想法和心愿,并表示理解,对消极情感应予以消除,对某些好的想法和心愿可以予以部分满足,而对孩子行为方面的问题则应予以制止和疏导。例如,一个4岁的孩子想要把小猫的脚爪全部剪掉,家长可以接受孩子的这种想法,因为孩子的想法是有根据的,他也经常地剪指甲,但应毫不犹豫地制止孩子的行动,并告诉孩子,“如果猫的指甲剪掉了,就会在上树的时候摔跟头。”

(3)还给孩子自由空间: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心理距离,人们的心理上的空间一旦被侵犯,就会引起不愉快的体验。孩子虽然年龄较小,也需要一定的心理空间,即使是他的亲人侵犯了他的心理空间,也会引来孩子较为强烈的反应。而有的家长出于自己自私的心理,有想控制、支配孩子的心理,或对孩子放不开,随便干涉孩子的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使孩子没有心理空间,或者是心理空间缩小。这样孩子的独立性很差,依赖性强,不能做任何决定,长大后他们对父母既爱又恨,既想脱离父母又离不开父母,有的孩子甚至出现强迫症状。

(4)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许多家长由于爱孩子,对孩子干什么事情都不放心,所以对孩子包办代替,什么事情都不放心让孩子去做。这样的家长总是紧紧地把孩子揽在自己的羽翼下,不给他“学飞”的机会,这等于在害他,因为孩子大了总要学会自己独立,最终要走出家长的庇护,独自经历社会上的风雨。现在不进行锻炼,到了他需要独立的时候已经晚了。所以,家长要注意放手,少干涉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多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行动。

(5)学会限制孩子的技巧:

①要了解孩子的心愿,“你今天非常想与同学一起去公园玩去吗?”

②可以限制孩子行为,“以前你说过你不完成作业不出去玩的。”

③满足孩子的部分心愿,“你如果想去,一定要在今天中午吃饭前回来,下午不管多累也要完成作业。”

④消除孩子的抵触情绪。家长可以说出自己对孩子心情的理解:“许多人都喜欢玩,爸爸妈妈也是这样,但是你要知道责任更重要,要把重要的事情办完,才可以进行娱乐,以后希望你写完作业后,再与同学一起去玩。”这样既明确了对孩子行为的限制,又给孩子以安慰,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就容易被孩子接受。

专家提示:

孩子成年前,身体各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孩子的情绪有时不太稳定,自控能力较差,爱冲动,容易发生各种意外。所以,家长要时刻提醒孩子,遇事要冷静,千万不能一时冲动而干出傻事,否则遗憾终生,而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