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老北京的传说
10884900000107

第107章 桃峪口

“我住城里。”这句话在现在和旧时有很大的不同,曾经的凸字城变成了现在的大饼城,明清时表示你在二环里,如今表示你在五环里,照此速度下去,再过600多年,只要你没住到天津,都能算城里吧。

苏家坨、三家店、斋堂、不老屯,等等,对于很多“土著”来说也不算很熟悉。相对来说,城市的拆迁还没有在这些地方大面积的出现,因此想要了解生我们养我们的故都,这些散落在京郊的景点也是我们需要珍惜的,也是我们唯一能珍惜的了,不知道它们在什么时候也会默默地从我们身边消失。

别愣着了,再墨迹的话挖掘车就要追上我们了。

昌平县上苑公社有个村叫“桃峪口”,它东边有个村子叫“沙峪口”。从前,这是两个出山进山的关口。“桃峪口”原叫“逃出口”,“沙峪口”原叫“杀进口”。它们北边二十余里的“大杨山”和“小杨山”,从前叫“大狼山”和“小狼山”。这一带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传杨六郎当年追击番兵时,有一天从现在的“沙峪口”杀进山后,不幸被困在“大狼山”、“小狼山”一带。杨六郎觉得这山名取得不吉祥,就改名为“大杨山”、“小杨山”了。大杨山上有座古庙,庙四周筑有高高的围墙。当年,杨家将被困在这儿时,杨六郎就住在这座古庙里。

杨家将士被困数日,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一天,杨六郎心中烦闷,一个人来到院里。院里古树参天,遮天蔽日。杨六郎心想,周围有敌军重兵把守,自己好比被装进一条长长的紧嘴大口袋,杨家将纵使生得三头六臂,也难逃出重围,怎么办了?忽然,院里“轰隆隆”一声震响,杨六郎抬头望去,原来是他的战马拱倒了一截庙墙。杨六郎纳闷,战马拱墙干什么?他走过去,发现庙墙坍塌的地方,露出一块方方正正的石碑。杨六郎俯身细看,见上面刻有碑文:“某年某月某日,杨家将受困在此,特备下栗子面庙墙解其危难。”杨六郎看罢,掐指一算时日正对。杨六郎心中大喜,忙抓了一把墙土放进嘴里,好香甜啊,真是栗子面!

当下,杨六郎立即喊来手下将士把庙墙全拆了,分栗子面吃,将士们十分高兴。第二天,杨六郎又派人分头到附近村落买来牤牛一百条,并指派专人训练、喂养,但传令这一百条牤牛不准喂饱。

转眼到了雨季,瓢泼大雨接连下了三天三夜,山里发了洪水。当初,双方交战时死的将士和马匹的尸首,已经腐烂,这会儿,掺杂着泥沙、石头都顺流而下。镇守关口的敌军一看,料定杨家将士已经马死人亡,所剩无几了。于是,敌方撤走了大部分守兵,只留下一小部分镇守关口。

大雨下了三天三夜,杨六郎三天三夜没合眼。等洪水一过,杨六郎就下令突围,队伍出发了。经过训练的一百条牤牛,犄角上全绑上了锋利的短刀,在队伍前边开路。杨六郎率军紧随在后。临近敌兵把守的关口时,饿红眼的牤牛群,带着二百把锋利的钢刀,首先刺向敌军。杨家将士随后也冲杀上去,直杀得敌军丢盔卸甲,血流成河。

这就是人们传说的“杨六郎大摆牤牛阵”的故事。当年,杨家将追击番兵时,杀进山的关口,得名“杀进口”;杨家将突破重围,逃出山的关口,得名“逃出口”。后来,这两个关口建成了两个村子,人们才改成现在的“沙峪口”和“桃峪口”这两个名字。“大杨山”、“小杨山”的名字一直到今天也没变。据说,现在大杨山山顶有块百十亩大小的平地,那就是杨家将当年训练牤牛的操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