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能在同一时间内比影像录音传播更多信息的呢?我相信没有。俗话说一图值千字,意思是一幅图片所能传达的信息一千字也写不完。那么录像的威力就更不用说了。尽管如此,文学的艺术没有随着科技发展而减弱,反之,它日渐兴盛,并在艺术界占有重要地位。有人说语言是表现感情的最苍白的一种形式,相比绘画和雕塑,语言能做到的实在有限,给人感觉也不如图画来得强烈,那为何人们依然崇拜着文学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语言能放大细节,凸显某一特殊感受,引导人们去看作者看到的。一般情况下,引导性强的文学作品是普遍受人喜爱的。读者不用多费脑力,只要认真读每一句话,作者所描写的情景便就此展开。读者完全被作者的主观情绪所牵引,从左到右,从前到后;因此有时文字反而能让人更快进入某一情境——观众不用自己去推测一幅画、一件雕塑所要表达的意思——一条大道已经铺好。也就是因为文字的这一特性,文学有了它独特之处。一幅画由于细节太多太繁,多数情况下只能让人感到头昏眼花,不知从何而起。而文学则似在纸上用笔打点,读者一次只能接收到一点,但不久,将点连成之后,一幅画便显现出来。当然在点未打完之前,谁也不知画将会是怎样的。然而另一种风格的作文则是用笔打出大形来,再一一增加细节;较之前者,我认为后者更需才华和勇气,因为令人耳目一新的细节往往难以想到。除此之外,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创造性。比起视觉效果,文学更能轻易创造一个新世界,或是通过不同视角将陈旧事物的某一特征放大,从而让它看起来犹如新生的事物。比如同一美景,绘画只能通过有限角度来描绘它,但文学则可以千万种方式,从不同观点、视角出发,并能激起不同的联想与感受。这也是文学艺术能顺利发展的原因之一。
另外,比较难把握的“模糊文学”也有它自己的特色。看到结尾,读者可能也看不到一条清晰的主线或主旨。它有如一幅抽象画,作者一会儿拿起红笔画了一个圈,一会儿拿起蓝笔画了一片草原,总之,它让人不断地猜测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类文学需要心思细致、感受力强的读者,其他人则难以体会那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背后的内在逻辑联系。因此作者并非通过文字引导读者去想,而是扔一块石头,激起读者心中的波。至于波浪的大小和形状,则完全因人而异。这种文章要求作者不仅要具备深刻的思想,还要持之有度,一旦拿捏不好现实与想象的平衡,文章便会倒塌崩离,成为一堆废物。模糊文学引发的议论最多,因为不理解的人,始终不会明白其艺术特征。原来艺术也是有歧视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