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此文章用安徒生生命中的一个片段来表达现实与想象的矛盾和人类追求浪漫的炽热心理。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人物对话都充满着别样的韵味。
主人公安徒生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他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世俗却又不失童真,因为追求梦想的浪漫而甘愿放弃暂时的幸福。他的一生无不在矛盾中度过。安徒生赞美、期盼爱情,却宁愿放弃握在手中的感情;他外貌让人不敢恭维,却能把自己想象成外国的王子或贵族。同时,安徒生有如顽童般的性格,他不为没找零钱而大发雷霆,反而和茶房打闹起来;他让三个姑娘坐上马车;他随手摘下飘动的树叶以做纪念。安徒生确实有着非凡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对外部环境有特殊的感受力,从不因为小事而烦恼。正因如此,在内心世界中尽情遨游的安徒生在现实中退却了,他拒绝了“叶”的爱,正因爱得太深,怕伤得太深,才离开。这也反映安徒生内心沉于幻想,有稚嫩的一面。既然现实永远是残酷的,那么就永远离开它吧,为了不让自己的心沉于世俗和悲痛,为了让它还能再次歌唱、飞翔,安徒生选择了远离,选择了孤独,选择了永恒。
马车中严肃的牧师是“方正”人们的代表,他们循规蹈矩,一丝不苟,与自由无束、天真烂漫的安徒生形成强烈对比。太太在全文中起到缓和作用,推动情节,展现细节。三个姑娘是安徒生对不同爱情以及人生的想象与憧憬。“在黑暗中”,其实指的是一切发生在安徒生头脑中的故事。正因黑暗,一切事物形与色被隐藏起来,盖上了一层“神秘”,马车内不正如安徒生的脑内一样吗?种种变幻多样的幻想场景在此展开,毫无拘束,没有作态,正因“看不见”,便也没有了身份、外貌的顾忌和眼神交流,安徒生能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地描绘心中所想,连一旁装正经的牧师也闭嘴听着。
文章最后,安徒生说自己“背着沉重的十字架”,一个如此自由无忧的人,“负担”何来?我认为他感到自己背上负着的创造幸福与美好的使命,他与生俱来的天赋并不属于他一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他不能就如此平凡地过下去,安徒生要去想、去写、去“为幸福而想象,而不是悲伤”。安徒生了解到他要去温暖千万颗内心的责任,去启蒙无数未教化心智的使命,因此他选择将一生奉献给写作、给童话、给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