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量多少由体重和运动量决定――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可使身体各部位进行规律性运动,改善相应功能,使整个机体骨骼力学功能平衡,改善关节的功能,增强肌力,获得肌肉和器官的协调性和提高运动的能力。运动通过肌肉活动产生骨的应力作用,刺激骨形成,运动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调节机制,影响机体的钙的平衡,使局部及全身的骨矿含量增加,运动还可使绝经妇女血中雌激素浓度轻度增高,从而可减少骨量丢失。
2.运动可以增加骨量
运动与骨量有密切的关系,可对生成骨的细胞(成骨细胞)有刺激作用,从而增加骨量。人体运动时,一方面通过负荷的直接作用,另一方面则通过肌肉收缩的间接作用,增加骨骼负荷,使骨产生应变,从而促进成骨、骨量增加。运动员的骨量高于非运动员。体育锻炼后骨量明显增加。运动在青少年期可提高骨密度;在成年期可保存骨量,甚至增加骨量;在老年期可减少骨流失。而那些缺乏运动或长期伏案工作运动量少的人,缺少机械应力刺激而不利于促进骨形成,将来发生骨质疏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长期卧床、肢体废用使骨代谢受到影响、破骨细胞活性增强,血钙上升、尿钙增多,进而导致骨质疏松。因此建议不同人群根据个体承受力而进行适当运动。
3.运动可以增加肌量
运动除可增加骨量外,还可使肌肉发达,肌量增加,肌力增强。人一生从儿童期随年龄增加,肌量逐渐增加,当进入老年后,肌量又会逐渐减少,只有年轻时肌肉量的60%。但老年人通过运动还是可以使肌肉强壮。相反,如果不喜欢运动,不爱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则会使肌肉量减少、虚弱,容易造成骨质疏松,因此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运动,对老人意义重大。
4.运动可以改善机体对外界的反应,可以减缓骨的老化
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力量,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增加骨密度,同时还可以改善机体对外界反应能力,肌肉应急能力和协调能力都可以增强,这样可使老年人不容易摔倒,发生骨折的危险性也会减少,也就是说运动可提高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反应和协调能力,增强患者的综合性自我保护能力。运动还可以减缓骨的老化,促进骨的新陈代谢,但需注意的是过度运动可加速骨的退变,因此运动一定要适度。根据个体差异而定。
5.什么运动对抗骨质疏松较好
骨质疏松患者因骨脆性增加,抗骨折能力下降,骨折风险随之而增加,有些人因害怕骨折而不愿锻炼,孰不知不运动也可使骨量急剧丢失。因此对骨质疏松患者锻炼方式一定要慎重。尤其是老年人,应根据自身体力和心肺功能状况来决定自己的运动量,通过负重运动可刺激骨形成,故慢跑比一般步行更有益于脊柱和髋部骨量的保持。另外老年人还可以通过打太极拳、练气功、散步、跳舞、扭秧歌、羽毛球、乒乓球、划船等来刺激各相关部位骨量。老年人运动原则:每次运动时间以1小时左右为宜,不宜过长,但应持之以恒,运动项目不宜剧烈;运动项目保证老年人安全,不宜做易摔倒项目。
6.一生坚持运动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每一个年龄段的人群都需要运动来达到人体健康完美状态,青少年期的体育运动,不仅给人一种健康体态,改变机体的某些缺陷,更重要的是使骨量增加,达到最佳骨峰值,推迟骨质疏松发病年龄。步入中老年阶段,运动可提高机体心肺功能,减慢骨量丢失率,使骨折机会减少,延缓衰老,从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使他们幸福安度晚年,可见我们一生都应坚持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