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心理和心理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看到”、“感到”、“听到”属于感觉;“记得”、“想起”属于记忆;“推测”、“盘算”属于思维;“快乐”、“舒服”、“美感”属于情感;“忍耐”、“坚持”属于意志;这些都是人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也称为意识,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是大脑的功能表现和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反映。
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而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性格健全,智能良好,对各种精神刺激和压力有良好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保持一致,行为正常,情绪稳定,能较好地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有利于躯体健康及疾病的防治。
2.心理健康有何标准?
(1)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标准看法尚不一致。目前较受大家认同的是,世界精神卫生组织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①首先须具备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情绪稳定;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③对待工作和职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④生活有幸福感。
(2)医学观点的心理健康标准:人类的健康乃是指个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等三个方面的良好状态,且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均能适度和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是现代社会对人类健康状态所划界的定义,也是世界卫生组织,为人类健康所制定的标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首先他(她)的身体各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应无病变,其功能要在正常范围内。其次,除他(她)的心理各方面,如意识与情感、认知与行为、智力与生理功能等方面应均无异常外,还能保持良好的自身协调功能,使他(她)的社会功能或生活适应能力,保持在完好状态。
(3)心理学观点的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等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①应具有充分的适应能力;②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度的评估;③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性与和谐;⑥具有能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对情绪能适当发泄和控制;⑨能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对个性做有限度的发挥;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要求做合理恰当的满足。
(4)我国学者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标准,应该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尤其要符合现代人的心理品质。我国有学者对心理健康提出以下几条标准:①对现实具有有效的知觉,智力正常,含超常者;②心理及行为特点与年龄基本符合;③情绪稳定,既能悦纳本身,也能悦纳他人;④在任何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⑤注意伦理道德;⑥对待平常的事物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⑦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⑧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观念和幽默感;⑨能经受得起欢乐与挫折的考验。
3.心理健康的内容包括哪些?
心理健康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就总体而言,它既包括社会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如家庭、学校、工厂、矿山、部队等,又包括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心理健康,如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的形成,人口增加,居住拥挤,噪声和大气污染,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事故频繁,空难、海难、厂矿工伤意外,激烈的竞争,吸毒、酗酒、犯罪及战争等这一切所造成的心身问题,都是心理健康的内容,并已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人们所迫切要了解的常识。
4.为何要讲究心理健康?
人是心理、躯体的统一整体,而大脑又是人的“总司令部”。在大脑皮质的指挥下,人体各器官、组织协调一致地活动。
人的生理活动会影响心理活动,当生理发生障碍时会引起心理的异常。相反,心理活动也会影响生理功能,当心理发生障碍时,可致生理的不适,甚至出现病理性改变。如一个人长时间悲观失望、焦虑不安、忧郁烦恼,则易引起免疫功能下降,感染某种疾病,并易加快衰老;反之,如一个人生活充实、满怀信心、情绪稳定,生理功能活动就会处于正常状态,吃得饱,睡得香,精力充沛。可见,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的心理、躯体健康。因此,要想心身健康和延年益寿,就必须讲究心理健康。
5.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最起码应没有心理障碍或精神异常,并能调节内、外环境带来的心理压力,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能充分发挥潜在的能力。
那么,如何来维护心理健康呢?心理学家提出以下几条。
(1)不断增进对自己客观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学习心理学的一般知识与基本技术,指导自己养成良好的个性,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开朗乐观的人,能抵御任何不幸遭遇。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苦与乐,工作中的各种矛盾;抵制各种精神污染;热爱生活,热爱工作。
(3)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情绪积极稳定、乐观开朗、心情愉快的人,多数能健康长寿。为此,应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做到合理宣泄、适当控制情绪。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人有交际的需要,与同事、同学、朋友及战友正常友好的交往,能使人消除孤独感,从中获得安全感、安慰感,个人的苦闷不快得以往外倾泄,这有利于消除心理上的烦恼,使人心胸宽阔、心情愉快,有利于心理健康。
(5)维护大脑的健康。生活要有规律,要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逸结合,尤其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使心身得以充分的调养。
(6)养成“事前周密思考,事后不去懊悔”的习惯,处理事情要有轻重缓急之分,事先细心思考,才不至于有本末倒置之虞。
(7)善于纠正自己的非理性或不合理的观念。凡能引起不良情绪的非理性想法,应予以抛弃。
(8)不断地调节自己的欲望和抱负,使其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要养成对成功与失败的辩证统一看法或态度,“胜勿骄,败勿馁”,开拓前进。
(9)善于独处,必要时能独自一个人而不感寂寞与自怜。
(10)养成自我称赞与鼓励的习惯,做到奖励不求人的境地。
6.影响军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虽然遗传是先天性的,但是也存在后天性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遗传性是否能显现,还要看病人病前和发病时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躯体疾病因素:脑以外的躯体疾病,如细菌、病毒感染,中毒或训练外伤,可以由各个器官的功能障碍而影响到脑的功能,或是由它们的功能变化而使脑细胞代谢发生障碍,影响正常的心理活动,引起心理障碍。此外,还与病人的遗传素质、神经功能状态、性别、年龄等个体差异有关。
3)生化因素:患有各种心理疾病时必定伴有神经系统的形态和(或)生理生化方面的改变。例如,病毒感染、自体免疫功能障碍、细胞中毒、神经细胞生长发育障碍、中枢神经调节功能障碍等,均能导致继发性多巴胺功能的改变,从而引起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2)心理学因素
1)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太弱,经不起挫折是部分官兵引起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2)需要未满足:官兵的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也会导致心理失衡,诱发心理障碍。
3)长期压抑和思想负担过重:有些官兵患心理障碍是因为心里有话不敢讲,不愿讲。若长期压抑,就像背了个大包袱,思想负担越来越重,当负性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就会以心理障碍的形式表现出来。
(3)社会学因素
1)军人的婚姻家庭问题:据有关资料表明,军人的婚恋、家庭问题较以往有增多趋势。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年官兵,对异性的向往比较强烈,如恋爱受挫,可引发焦虑、抑郁、愤怒、绝望等消极情绪;部分干部由于面临夫妻分居,长期不能相聚,或者夫妻感情不和等家庭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长期得不到解决,则可影响其生活和工作,严重者可发生心理障碍。
2)军人晋升和走留问题:有些战士入伍带有一定的动机,如考学、入党、转士官等,干部也希望满足其晋升、提职的愿望以实现其人生目标。如这些愿望不能实现,就有可能引起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转业或退役,是几乎每一个军人迟早都要面临的问题,对前程的忧虑,也是促发心理障碍的诱因。
3)军人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军队人员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不同,同学、战友、老乡观念比较浓厚,易造成人际关系敏感。
(4)高强度训练和执行特殊任务的因素
1)危险:战争充满着危险,而危险因素的存在会使官兵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有些官兵会产生恐惧感,严重者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2)紧迫感:战争或和平时期执行某种特殊任务(如抢险救灾)时,要求部队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这就会使官兵产生强烈的时间紧迫感;随着各种高新武器逐渐出现并装备于部队,当这些武器带来威慑力和杀伤力的同时,也给武器使用者带来新的心理压力,可导致官兵心理障碍。
3)超负荷:严格的军事训练和高强度的作战行为,以及其他特殊任务,如高强度训练、跋山涉水、负重远行等,加上睡眠不足、供给不足,可使官兵体力和心理负担加重,有些官兵会出现心理障碍。
4)挫折:在训练、作战、执行特殊任务时对官兵有相当高的要求,而限于各人素质的差异,总有一些人在活动中受挫,个别人还会发生伤亡事故。这都会使他们产生挫折感、自责等负性情绪,从而可能发生心理障碍。
7.为什么说挫折是人生的财富?
生活无处不在,所谓挫折,其实就是一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需要和动机得不到满足是产生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反应,甚至可以导致身心疾病。
挑战挫折要正确地对待挫折。要掌握对待挫折的辩证思维,通过挫折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坏事转化为好事,让挫折磨砺人的意志,深化人的认识,激发人的斗志,使人学会思考,以更好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提高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挑战挫折要具有坚定的信念。信念,是一种强大的内在的精神寄托,信念是催人扬鞭策马的兴奋剂,谁拥有它,谁就能最终战胜挫折,化消极影响为积极作用。生活实践中,一个信念坚定的人,往往既不会为顺境而陶醉,也不会被挫折所压倒。
挑战挫折还要永不言败。任何成功的链条都是由一个又一个挫折的环节焊接而成的,真正的失败只有一个,就是放弃目标,不在努力。所以,在挫折面前,不能灰心丧气,要有自信,不怕失败,不言放弃,勇往直前。
8.什么是“灰色心理”?
“灰色心理”一词源于美国,美国社会医学专家经过调查发现,许多男性到了中年常会出现消沉颓废、郁闷不乐等不良心理状态,称之为“灰色心理”,如得不到及时防治,不但影响工作和生活,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中年男子为什么易患“灰色心理”疾病呢?原因是由于中年人在生理上已由生长旺盛期进入缓慢衰退期,并开始感到与现代生活、工作的快节奏脱节,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心理开始出现偏差,而一向以家庭乃至社会支柱自居的中年男人,其失落感与灰色情绪自然比较强烈。
怎样防治“灰色心理”呢?加强修养,遇事泰然处之,要认识到生命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这是人类所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因此为生命的衰老而耿耿于怀是毫无必要的,应当平静地接受人到中年生理上出现的种种变化,并随着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避免因生理变化而对心理造成的冲击。
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常会胡思乱想,精力下降之后仍维持适度紧张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会使生活更加充实,而充实的生活可改善“灰色心理”状态。
要注意培养多种兴趣。生活丰富多彩就能驱散灰色情绪。
还要适当变换环境,一个人在缺乏竞争的环境里工作容易滋生惰性,不求上进,更易诱发灰色心理。而新的环境,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生活,可激发人的潜能力与活力,变换环境进而变换心理,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此外,多与年轻人接触,从中感受生命的活力,亦可延缓心境衰老。
9.为什么青少年会叛逆?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新近的研究表明,大脑发育分阶段,叛逆的孩子在青春期早期,大脑内负责情绪的区域发育较正常孩子要快,但随着年龄增长这个现象会消失,因此家长不必太担心。
研究人员选取137名处于青春期早期的孩子,描绘他们的大脑结构并录下他们与父母发生冲突时的大脑活动状况。
结果发现,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孩子,大脑中与情绪相关的区域比其他孩子发育得更早。但是他们大脑内控制情绪的区域发育状况却不佳。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叛逆的孩子更容易产生焦躁、反常情绪,也更不善于控制局面。通常人长到20多岁时,大脑两个区域的发展才会达到平衡。艾伦还说,诸多因素会助长孩子叛逆的个性。比如家庭成员间不顺畅的交流,或是孩子本身懒惰,或是孩子需要更多关于自身责任和尊重他人的教育。研究人员同时指出,家庭环境对孩子大脑发育也可能产生影响。
早前的研究也发现,大脑的发育分阶段进行。青春期早期,孩子解读愤怒语调与面部表情的能力大大减弱。因此12~14岁的孩子在社会智力方面变得迟钝,所以并不是青少年故意作对或难以相处,而是他们的大脑在特殊时期无法正确感知父母的感情,尤其是悲伤和生气两种感情。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结构发生了变化,而基因和荷尔蒙是引发这些变化的原因。到16~17岁时,青少年在感情感知上达到成人水平,会逐渐变得懂事。
10.24小时生物钟对生命活动有什么影响?
据现代人体科学研究,人的一天,24小时生理活动都由生物钟掌握。人体生物钟位于大脑深部,若掌握了它的规律,就利于健康。
1时——进入浅睡易醒阶段,对疼痛特别敏感,如有疼痛要及时止痛,以防休克。
2时——肝的工作很忙,在进行大“扫除”,解毒排毒工作。
3时——全身放松,此时血压低,呼吸慢,心跳慢,易患脑血栓。
4时——血压更低,脑供血少,全身节律慢,但听觉灵敏,此时间易猝死。
5时——肾分泌少,精神较好。
6时——血压高,心率快,血糖高,如晨起剧烈活动易诱发心脑血管急症。
7时——肾上腺激素分泌达到最高水平,人体免疫功能强,易抗病毒、细菌侵袭。
8时——肝毒物排尽,肝脏休整,此时禁止饮酒,以免给肝带来更大负担。
9时——精神活性提高,痛觉不敏感,不需止痛药,心脏工作效率提高。
10时——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全身处于最佳状态,是最好的工作时间。
11时——心脏功能最强,不易疲劳。
12时——全身总动员时刻,对酒精效应最易敏感。
13时——肝脏休息,部分糖原进入血液,感到疲劳,需要休息。
14时——反应迟钝,感到困倦。
15时——人体器官最敏感时,特别是嗅觉和味觉,工作能力恢复。
16时——血糖一时性增高,面部潮红,出汗,胸部易憋气。
17时——工作效率高,嗅觉、味觉、听觉都敏锐。
18时——痛觉下降,神经活性降低。
19时——血压增高,精神不稳定,易与人发生口角之争。
20时——体重此时最重,反应迅速,驾驶开车出事故较少。
21时——记忆力强,适宜背书、记台词。
22时——体内激素水平下降,体温下降,呼吸慢,身体各种功能处于低潮。
23时——人体准备休息,继续做恢复细胞的工作。
24时——身体内部开始其繁重的工作,更换已死亡的细胞,为下一天做好生理准备工作,并且常有梦幻出现。
通过上述生物钟的运转,你可以最佳地利用特定的生活周期来安排你的工作和个人生活,那将对你的健康,无疑是有很大好处的。
11.防治新兵心理障碍的方法有哪些?
防治新兵心理障碍,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针对新兵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教育和指导;二是针对已出现心理问题的人进行心理保健。
首先,新兵要经历由家庭的亲情关系向部队上下级关系转变。在克服依赖情绪并走向自立、自强、自信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孤独、懦弱、委屈、失意等不良情绪,如果能得到战友、领导的及时帮助,加上自我调节和控制,就能顺利克服这类不良心理反应,避免出现心理障碍。第二,新兵要经历从宽松、散漫的社会环境到紧张、严格的生活环境的转变,其间要感受到畏惧、束缚、不安、迷茫等不良心理反应。如能根据青年人的心理特点,通过心理教育或心理指导,就能克服该过程中的不良心理反应。第三,新兵入伍后要经历世界观的深刻转变,由安于享乐向甘于吃苦转变,由充满幻想向面对现实转变,其间必然经历各种磨砺,既可出现矛盾、焦虑、抑郁、失望、抵触等情绪,也可出现亢奋、激动、狂妄、自大等表现,如果能够将思想政治工作、世界观教育与心理疏导、心理调适有机地结合起来,则有利于新兵在入伍后顺利地完成正确世界观的形成,避免出现严重的不良心理反应。
同时还要积极妥善地处理已经出现的明显的心理障碍。在面对困难和挫折而出现心理问题时,领导的良好心理素质就是一面镜子,使新兵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能进行自我调节和矫正。同时,基层领导还要敏锐地发现各类心理问题,并及时地应用心理疏导、心理支持、心理教育等措施,使新兵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当个别新兵有心理障碍较严重时,一定要请专科医生诊治,以便得到更专业的、更全面的治疗。
12.海军官兵心理障碍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海军舰艇部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群体,官兵长期受到环境中的高温、颠簸、振动、噪声、磁场及有害气体等影响,加之空间狭小、饮食单调、文化活动受限及高负荷的军事训练等,会对官兵的心理及生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那么,如何防治海军官兵心理障碍呢?
(1)用现代的心理测量方法对职业进行选拔:心理测量方法有个性测验、智力测验、记忆和注意测验及心理健康的测量,可根据上述的各项成绩做出筛选。
(2)心理耐受能力的训练:对海军官兵而言旨在提高记忆、反应速度和准确性,训练和分析器官的敏感性,从而提高海军官兵情绪的稳定性。
(3)心理测验:出海前需进行心理测验,以早期发现心理障碍,一旦查出有心理障碍,最好调离原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出海后发生意外事件的概率。
(4)积极开展文体活动:组织一些文体活动,有助于丰富、调节和活跃舰艇上的生活气氛,缓解和放松紧张的情绪,对预防海军官兵心理障碍的发生也有一定的价值。
(5)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舰船领导和军医应重视海军的心理学研究,了解和关心每个官兵的心理和社会状况,及时帮助解决各种思想和心理问题。创造相互关心、友好和谐的气氛,使战士们感受到组织上的关怀和战友间的温暖,减少海军官兵心理障碍的发生率。
(6)松弛疗法:对于特殊环境下情绪的稳定、战斗力的提高均有实际意义,可作为个人和集体心理治疗的措施之一。多采用录制好的指导语和优美乐曲,用立体声录音磁带在睡前向全舰播放,对防治心理障碍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7)及时治疗:若已发生心理障碍,在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给予积极的治疗,以解除焦虑、抑郁心理。并需加强防范,防止意外发生。
13.现代战争对军人心理有何影响?
现代战争,以高科技、高速度、高强度、高发展为特点。战争状态极其矛盾地影响着官兵心理,它含有积极的因素,同时也含有消极的因素。
(1)战争状态对官兵心理的积极影响
1)部队的团结:战争中为了战胜敌人夺取胜利,每个成员都将会为此目的而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同志之间的团结和战斗友谊,能唤起每个军人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都能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和对行动的心理准备。
2)指挥员的榜样:指挥员行动的果断、沉着、坚定和自信,有助于部属在复杂条件下表现出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
3)对敌人的突击:对敌实施强烈的火力突击,是积极影响官兵心理的因素。它能激起军人迅速投入突击和彻底击溃敌人的振奋精神和强烈愿望。
(2)战争状态对官兵心理的消极影响:战争总免不了有生命危险,尤其是现代战争危险性更大。这不可能不影响军人的心理,不可能不在某种形式上引起紧张、恐惧及其他消极情绪。对战争中出现的各种声音和其他现象的本质不了解,会引起军人的不安、焦急等情感,束缚他们的主动精神和积极性。在战争状态下,官兵将会遇到运用“心理战”的敌人。在艰难的战争状态下,各种伪造消息的传播及其他手段,会消极地影响士气,这就要求官兵事先应经过良好的心理训练。
14.未来战争对军人心理影响有何对策?
未来战争无疑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高技术武器装备使现代化战场与作战过程形成一系列新特点,那么,未来战争的特点对军人的心理影响如何,我们应该怎样去应付呢?
(1)普及高技术知识以打消畏惧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讲,现代战争的核心就是“信息战”。根据这类情况,必须在军队中大力宣传和普及军事高技术知识,结合我军现代化建设成果,跟踪世界军事高技术,树立打赢“信息战”的坚定信念。
(2)加强心理适应能力的训练:现代战争作战空域空前扩大,作战形式的变化,使战时全体官兵均处于战争状态,心理紧张的持续时间较传统的战争形式要长。在平时训练时应加强对现代战争空域的广阔性的认识,注重心理适应能力的训练。
(3)鼓舞斗志以增强自信心:了解现代战争的特点,在平时训练中既要看到我军某些装备技术落后的现状,又要树立雄心壮志,认真研究敌军高技术武器的长处与短处,立足现有装备,研究新战法。强调在未来的战场上,人是关键因素,战而胜之。
(4)加强平时的体能和心理训练:平常就应注重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和常设置背景的实兵演练,让我军将士强化对未来战场环境、气氛的体验,以便逐步提高我军将士在未来战场的心理应激能力。
(5)熟练掌握高科技装备:未来战争是高智能化战争。战斗人员在判断和处理各种信息时,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和脑力消耗巨大。因此,在新兵选拔和平时训练中,更要考虑到各级指战员的高科技素养。
15.军人如何进行心理保健?
军人职业具有环境复杂、条件强制性强、集中统一、机动性大、任务艰巨、危险性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军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一般说来,军人的心理健康应具备下述条件:①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乐于奉献;②具有应付各种复杂情境的能力,不畏艰险;③能够正视现实,抵御挫折;④精力充沛,积极向上,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⑤能够正确自我评价,自信、自尊、自制;⑥乐于交往,善于合作,能够保持和发展融洽互助的军人关系;⑦情绪稳定、乐观、开朗,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并不排斥应有的享受;⑧善于发挥自己的军事技能,在紧急情况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要达到上述条件,军人首先需要不断在军事环境中进行艰苦地磨炼,需要耐受各种挫折,特别是能够经得起战场情景的严峻考验;其次要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运用正确的策略处理生活中的矛盾,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第三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善于处理各种冲突,能克服困难并正确面对挫折。
16.如何保持乐观的情绪?
乐观者常以积极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凡事多看光明的一面、美好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他们总是对事物抱着积极的态度,遇挫折时会想到“事情总是朝好的方面发展”、“机会随时可能出现”、“人生多美好”等。心理学研究表明,有美好的愿望,树立积极的信念,具有顽强的意志,是保持乐观情绪的前提。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处于乐观的情绪状态中呢?
(1)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符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制定目标过高和期望太大容易造成挫折打击。
(2)对一切事物都不要寄予过高的期望,不做脱离实际的非分之想。
(3)要善于发现事物光明、美好、积极的一面,学会动用所谓“弹性思维”。即对于非原则性的问题,乐于妥协让步。
(4)要明智地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任何挫折及委屈,并能尽快地自我解脱。
(5)要培养一些业余爱好,尽量使生活丰富多彩。
(6)要广交朋友,善于交际,尤应交几个遇事能一吐为快的知心朋友。
(7)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积极参加各种体育娱乐活动,保证足够的睡眠等。
17.如何培养稳定的心理,防止过激反应?
稳定的心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标志。它不仅反映一个人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还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协调性。一定的刺激会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所谓的过激反应则是指并不强烈的刺激(或微小的刺激),即可引起明显的、过于强烈的反应,以致给社会、家庭及本人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有时甚至使自己陷入困境。那么,如何培养稳定的心理、防止过激反应呢?
(1)培养良好的性格: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性格坚定、顽强、乐观、开朗、豁达的人。在任何情况下,不论遇到什么事或挫折都能虚怀若谷,泰然处之,不至于产生过激反应。
(2)提高自身修养:凡事想开些,既不要斤斤计较,与别人过不去,也不要自寻烦恼,与自己过不去;对人对己都要宽宏大量,这样才能有稳定的心理,以不变应万变。
(3)用“平心法”自我训练:所谓平心法,是一种使自我心情保持平衡的方法,通过调节可使心情处于最佳状态,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有效地维护心身健康。其具体方法为:①努力使自己做到“恬淡虚无”,这是祖国传统的养生之道。当一个人能进入“清心寡欲”的境界时,就能经得住诸如金钱、名利、权势的诱惑,真正使自己心情平静下来。②培养并保持自己的兴趣爱好,探求并寻找五彩缤纷的精神世界,充实自己的人生,不做物质世界的奴隶。③切忌感情用事,掌握理智地处理各种问题及自我控制情绪的技巧,这样就能自觉主动地应付各种应激反应,避免过激反应。
18.如何培养顽强的性格?
性格主要是通过人不断的生活实践,在外界的各种生活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间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和培养起来的。任何性格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从儿童期就受到环境的影响、教育的熏陶和自身的实践长期塑造而形成的。
一种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性格,应从幼儿期开始培养。近年来,国外教育科学的“追踪研究”表明,从出生到7岁,这是一生中心身发展,尤其是大脑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平时儿童生活在家庭及周围环境中,外界刺激会在他们脑中留下痕迹。这段时期内,家庭中的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培养十分重要。我国儿童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幼儿常受到家长过分的溺爱和夸奖,而这往往是儿童任性和骄横性格形成的根源。国内外成功的经验表明,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应多增加些“挫折教育”。即多增加些挫折经历或事件,然后帮助儿童正确对待挫折,不断地鼓励孩子树立自信心,战胜挫折。另外,生活中的某些范例,常常可以唤起人的顽强生活意志和创造力,增加自信心,对人的顽强性格的培养起着特殊的鼓舞作用。如张海迪就是在常人无法想象的逆境中,依靠自己顽强的性格,战胜各种巨大的应激打击而获得成功的。
19.如何保持心理平衡?
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常有。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疾病。为了达到心理平衡,现介绍一些常识。
(1)坦率交谈:找一位可相互交心的亲密知己,将喜怒哀乐尽情地向他倾诉,彼此思想交流,感情共鸣,不让内心积存任何消极不利的情感和情绪。
(2)暂时逃避:如果遇到了紧张的刺激冲击,或者遭到挫折、困难、失败而陷入深深的自我烦恼状态,一个有效的办法是不妨暂时离开所厌烦的情境,转移一下注意力,把思想情感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当心理失衡时,去“忘我”地热衷于一件你可以干的事情,就可把你的坏情绪转移或替换掉。
(3)对人谦让宽容:对别人要宽宏大量,不要苛求他人和让别人一定得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对别人的批评、责难要合情、合理,给别人一个考虑反省的机会。否则会增加自己的烦恼、愤怒、焦虑等消极情绪。
(4)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面临很多难题时,要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下手,先解决一个。有了成果就会有信心,成果越多、越大,信心就更足、更强,对解决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
(5)避免超乎常态的行为:不要做力不从心的事。为避免挫折感,应把奋斗目标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学会欣赏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
(6)娱乐:制定出一份既愉快而又切实可行的休养身心的计划,在实施计划时身心放松、心情舒畅。
(7)爱心:给予他人更多的爱,对自己和对他人,都是有益的。对他人奉献爱心,是减轻焦虑与烦恼的最有力的工具。不要忘记,爱是烦恼的最终解脱者。
20.如何正确对待心理创伤?
突发的、强烈的精神刺激,如自然灾害、亲人死亡等,会使人的心理发生一系列改变,从而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如情感变得平淡、麻木或脆弱、多疑,对周围失去兴趣,甚至导致严重的精神错乱,引起反应性精神病等。那么,如何正确对待或处理心理创伤呢?
在通常情况下,人都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与个人的文化修养、性格、心理素质等相关。通常的心理创伤,不需要治疗,在事情过去数天或数月后可自行消除,“时间是医治心理创伤的最好良药”。但对于严重的心理障碍者,必须采取适当的药物及心理治疗,个别还需住专科医院治疗。治疗采取适当的药物,如镇静剂及抗焦虑药(剂量由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生掌握调节)。另外,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即将几个受同一种打击的人组成一个小组,大家互相介绍自己受打击后的心理感受,相互鼓励,树立对生活的信心,从而尽快使自己从心理创伤中恢复过来,重新适应生活。从小培养一种稳定的心理素质,处乱不惊、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及生活节奏也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