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理养生与健康
10873300000021

第21章 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青年人心理特征

整个青年期是个过渡期,就其心理发展水平来说,是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这是我们分析青年人心理的一个总纲。心理的成熟以生理的成熟为前提,并受个体社会化过程所制约。在当前世界性的生理成熟提前的情况下(近一个世纪提前一年),当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心理的发展。如果以人生观的确立作为心理成熟的标志,那么一般说来只有到了青年中期之末(相当于大学毕业)时人生观才渐臻形成并趋稳定。青年人心理发展的特点:一是积极面明显突出,但却伴随着消极面;二是自我意识存在明显矛盾。

(一)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和消极特点

1.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由于身体、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成熟高峰,具有充沛的青春活力,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感到没有任何力量能阻碍自己不断前进。表现为意气风发、朝气蓬勃、无所顾忌、勇往直前。这种积极的冲动如超过一定限度也会走向反面,成为消极因素。有些青年人因精力旺盛,但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发挥作用,就会无事生非,进行一些无益甚至有害的活动。

2.主动积极、勇于创新抽象思维在这时期有大的发展,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不仅限于当前直接接触到的,而且能更多地进行间接的判断和推理,并有预见性,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厌恶因循守旧,勇于探索和创新。但有时也会把尚未认识清楚的腐朽、错误的东西当做真理来接受。抽象思维能力较强,也容易脱离实际产生片面性结论,虽然善于推理论证,但也可能表现为坚持己见的强词夺理。

3.类似成人的新需要大量涌现,激起对生活的美好憧憬由于知识阅历增加,交往范围、生活领域的扩大,新需要大量涌现。如渴求完全独立自主;要求绝对受别人尊重;渴求参加社会活动,关心政治;要求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渴望同辈人广泛交往,特别是志趣相投的知心伙伴;强烈希望获得异性的亲密情意;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愿望和向往。但是需要产生是无止境的,何况许多要求未必能被环境所许可,即或是合理的需要,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客观具体情况,每当遇到阻碍而难以实现,也会对现实不满,或凭冲动而蛮干,一旦受挫又悲观失望。由于富有想象力,也易于陶醉在憧憬中的快乐,而削弱进取心和实际行动。

4.情绪强烈、情感丰富情绪、情感和需要是紧密相连的,强烈的需要,也会激起强烈的情绪。有些青年人误以为凡是需要的都是合理的,如不能满足则引起强烈不满。同时,还认为人际关系都应是合理的、公正的,对自己认为不公平的事就特别反感,而且总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度量别人,对自己认为受到不合理待遇的人富有同情心。此外,易被某种宣传影响而诱发激情,并由于认知、判断能力的下降,会发生一些有害的盲动行为。在与异性交往中也会因激情冲动而超越正常友谊界线。

总之,青年人富有理想、向往真理、积极向上的特点,但也往往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和心理上尚处于走向成熟的过程,容易在客观现实与想象不符时遭受挫折打击,以致消极颓废甚至委靡不振,强烈的自尊也会转化为自卑、自弃。这些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影响青年人的身心健康。

(二)青年人自我意识的矛盾

到了青年时代,自我意识发展,逐渐由儿童、少年时代的眼光朝外,着重于认识外部世界,变为朝内认识内在的自我。

1.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青年人自尊心强,使许多思想情感不轻易向他人吐露;自我意识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个人秘密也不便向外泄露;加之长辈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们,于是在一个阶段里造成青年人心理上的闭锁性。闭锁性导致与父母、师长及交往熟悉的人之间产生距离,感到缺乏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心人。由于成人对他们往往训诫多于鼓励,批评多于同情,故可由于闭锁性产生孤独感。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心理发展使青年度过儿童的他律阶段,进入自律阶段,青年人自认为已经成人,强烈要求自作主张,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束,并往往自以为是。青年人最忌别人不把他当做成人对待,甚至儿童、少年的东西都成了他避讳的对象。有人称这种力求摆脱幼稚时代的心理状态为心理上的“断乳”,即心理上割断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产生与以往的时代决裂。心理上的“断乳”要比生理的“断乳”复杂得多,往往引起许多矛盾。处理不妥就会导致心理障碍。产生矛盾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青年人实践阅历少,当处于陌生中复杂的情境时,心中无数;另一方面我国的青年人特别在求学期间在经济上还得靠父母供给,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独立。而且由于既往的意识倾向作用,要想摆脱多年来形成的对家庭的依赖性并非易事。如报考大学、选择就业、择偶婚配等,一般都要征求父母意见。

3.求知欲强而识别力低的矛盾求知欲旺盛,对增长知识十分有益,但由于识别能力低,有时会瑕瑜不分,甚至吸取了有害的糟粕。对不理解的东西往往不像儿童那样去询问别人,而且是按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自圆其说,因之可能造成一误再误。

4.情绪与理智的矛盾青年人追求所需要的尽快满足,并往往容易感情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世故道理,但却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关系,以致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俘虏。事后又都往往为此追悔莫及、苦恼不已。

5.幻想与现实的矛盾青年人想象丰富、抽象思维活跃,对未来充满希望,对当前一时难以满足的需要,往往容易靠想象构思“美妙”的幻境,以“白日梦”来补偿现实。这种幻想或不切实际的“理想”,容易和现实发生矛盾,甚至导致对现实不满,轻者苦闷牢骚,重者可能受不良倾向影响而做出越轨行为。此外,这种矛盾也会表现为“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自寻苦恼,造成心理平衡的危机。

6.强烈的性意识与社会规范的矛盾这一点在下文青年性心理卫生中阐述。

总之,青年人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矛盾是复杂的。除以上所述外,还有反抗与屈从、自负与自卑、自信与气馁等,这些都是青年人心理不成熟的表现。青春期的精神病发病率是相当高的,探其诱因往往是上述矛盾心理加深所致。所以善于和青年人交知心朋友,循循善诱,平等、友好地给以指导,对于养成健康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性意识的发展

1.对性的好奇与性知识的需求青春期对性的好奇和对性知识的需求是性发育和性心理发展的必然产物。青年人需要懂得性知识是正常生理和心理的表现,既非可耻,亦非罪恶或下流。获得科学的性知识,会促进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改变对性的愚昧无知状况,破除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为生理和心理的进一步成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异性间的疏远与吸引对异性的好感与爱慕,是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性功能成熟而产生的正常性心理现象。

性功能的发育成熟导致性意识的发展,两性间开始出现一种关注和情感上的吸引,有彼此接近的需求和倾向。逐步摆脱心理上隔离状态而趋向于了解对方、认识和接触异性的心理状态。最初,往往表现为美化和崇拜,对年龄稍长异性的热情;随后,则表现为对同龄异性的爱慕,这时在对方面前的自我显示往往是极不自然的,有时甚至是笨拙的,但却天真烂漫。

在自我性显示和被异性吸引的同时,有可能发起性试探和性进攻。如有意接近对方,找借口与对方讲话,主动帮助对方做事或求对方帮忙,以此试探对方有无爱的反应等。性试探较为隐晦、含蓄,是求爱的前奏,性进攻则是明确的以口头或书信方式向对方求爱的主动行为。这阶段的对异性的亲近,其对象往往是广泛而不专一,处于幼稚期而情感强烈易冲动而失控,所以给予指导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恋爱期则把性吸引、性试探缩小并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希望与选定的一个对象单独在一起,而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的离群的心理倾向。这时青年人已能有礼而慎重地与对方幽会、言谈,较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力求取得家庭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但也可能有一些青年人仍然出现粗鲁、荒唐、失礼和失控的行为,必须加强引导。

为指导青年人正确区别友谊与爱情,热情而慎重地与异性交往,避免早恋,避免发生不愉快的事件,了解青年人是处于“狂飙”时期十分重要。这时期其心理活动有3个特点。

(1)强烈性:青年人不同于少年和成人,少年期心扉是敞开的,进多少出多少,有委曲和痛苦,可随时发泄,没有情绪的积累,而不至于发展到悲痛欲绝的强烈状态。青年人则在见到钟情倾慕的异性对象时如鱼得水不分离。

(2)丰富性:青年人情感的丰富性不但表现在其内容的复杂多样,而且表现在表达的形式方面也是丰富的。

(3)波动性:青年人情绪易走极端,顺利时兴高采烈甚至忘乎所以,挫折时灰心丧气、悲观失望。情绪的波动性和行为冲动性,导致在失意时行为越轨,铸成大错甚至犯罪。

青年人应认识自身这种情绪特点,发扬其特性的合理成分,抑制其破坏成分,利用丰富性的有益成分,克服其消极成分;将其波动性引向积极、健康的方面,进行正确的自我疏导。

二、中年人的心理特征

中年,按我国当前习惯,是指30~35岁到60岁这一处于青年到老年之间的时期。这种划分大致上反映了大多数社会成员一生中成熟阶段的上下限。

(一)中年人的身心特点

人到中年,知识仍在积累增长,经验日益丰富,然而人体生理功能却在不知不觉中下降。心理能力的继续增长和体力的逐渐衰减,是中年人的身心特点。

1.生理功能由盛到衰人在20~25岁时,生理功能达到一生中的全盛时期。经过短暂的稳定,大约从30岁始,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开始缓缓衰减,每年约递减1%。因之,随年龄增长,患病率也逐渐高于青年人,以高血压为例,患病机会是青年人的8倍。

身体各系统中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免疫功能的降低。中年后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开始出现功能减退现象。抗体生成减少是一个突出表现,这种变化在50岁左右和50岁以后十分明显。这就是50岁前后的中年人常常心力交瘁,易患多种疾病的重要原因。特别是癌症的发病率在50岁前后是高峰期。这种功能减退的生理变化如与不良的心理相结合,就可能导致中年人疾病的发生。

2.心理能力继续发展生理成熟是心理成熟的生物学基础。中年人的心理能力处于继续向上发展的时期。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其心理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不仅与社会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自身的主观努力。勤于实践、积极主动地接触社会、接触新生事物、不断扩展生活领域、不断更新知识、勇于探索和创造的人,其心理能力在整个中年期都在继续增长。反之,则会停滞,甚至提前衰退。

(二)中年人的社会责任与心理状态

中年人是社会中坚,肩负民族与社会责任,是各部门、各行业的主力,任务重,责任大,对事业成就的期望高,劳心劳力,尽职尽责,长期持续承受高强度的精神紧张压力。这种状况严重地威胁着中年人的心身健康,特别是中年知识分子的情况更为严重。

1.社会责任感在当今历史背景的条件下,以中年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一代中年人,在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他们不畏艰辛、任劳任怨,希望振兴中华、强国富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中年人的精神支柱并形成了最美好的心理状态,造就了他们的献身精神。

2.事业上至善至美的追求与现实的差距对大多数中年人来说,在事业上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期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付诸实现。但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因素,事业上经常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甚至失败。这对追求至善至美的个体是强烈的或持久的打击和压力。

3.工作效率与内耗之间的矛盾人们都盼望以集中精力地开展工作并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但由于体制上、人事上、程序上或工作作风上诸种不良因素的干扰,抵消了中年人对事业投入的努力,造成他们在精力和时间上的消耗。为此,他们要忍受长期的心理压力。

4.希望健康与忽视疾病的矛盾人们总希望自己能身心健康、精力充沛地为祖国建设作贡献,但繁忙的工作和高度责任心,往往使中年人对健康状况疏忽不顾。时间紧迫而无暇体检,疾病的早期征兆往往被忽视。即或有一些明显的症状也缺乏必要的重视和措施。这可能是缺乏医学知识,也可能是一种心理防御,自认为不会得病。

(三)中年人的生活变迁与适应

中年人不但工作繁重,而且还有家庭重担。事业成败、职务升降、人事变动、家境优劣、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无不在心理上掀起波澜,需要他们去适应,去应付。

1.社会角色的转换与适应社会地位演变、角色的转换要比因躯体变化而需做的适应与调整更加困难。失败与贬降,固然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成功和跃升,也绝不会是轻松的。原来的同级,现在变成上级或下属,如何相处?到一新单位、新环境如何进行角色转换的适应?这些都造成了对中年人的心理压力。在一个有几代人的家庭中,中年人同时要担负奉养长辈和教育子女甚至儿孙的责任,也要处理得当和能避免角色冲突和角色危机。

2.中年丧偶与再婚中年夫妻,朝夕相处,患难同当、荣辱与共,遇有委屈相对诉,碰到挫折相抚慰,一旦丧偶就会出现危机,整个家庭稳态失去了平衡。

英国伯克斯等有一份报告,调查了4500位55岁的寡妇中,有213人于丈夫故去后6个月内死亡,占调查人数的4.7%。雷斯等观察903例近亲死亡的家属(主要是丧偶),发现一年内他们的死亡率高出常人7倍多。这些说明丧偶带来的精神创伤会极大地损害身心健康。

丧偶或离婚之后应再娶或再嫁,但由于情感上的创伤、经济状况、子女负担、生活习惯等因素的作用,重组家庭谈何容易。这里往往有来自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子女的阻挠。

3.望子成龙但不一定如愿人们总希望后代超越自己而飞腾翱翔,望子成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心理。但是,遗传素质、环境条件,以及其他许多变量的作用,事物的发展并非个人愿望所能左右。同时,子女的意向和父母的期待也并不一定相符。过分勉强,将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和不快。

4.亲子关系与两代间差异任何人都属于他的时代。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两代人之间在心理上出现差异是十分自然的。他们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往往并不符合父母的期待;在求学、就业、交友、生活(如发型、服饰等)等各方面都不愿受父母干预而独立行事。应十分清醒地认识这种现实状况并妥善处理,要尊重子女的人格,不适当的干涉和过分的要求会引起子女的愤懑而导致家庭不和,甚至酿成悲剧。

三、青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青春期焦虑症

青春期焦虑症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焦虑性神经症,多见于青春期。患者以焦虑情绪反应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焦虑在正常人身上也会发生,这是人们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状态,同时带有某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些事物或情境包括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危险或灾难、或需付出特殊努力加以应付的东西。如果对此无法预计其结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予以解决,这时心理的紧张和期待就会促发焦虑反应。过度而经常的焦虑就成了神经症性的焦虑症。

青春期容易出现焦虑症,乃至不知所措。诸如出现性冲动、遗精、手淫后的追悔自责等,这些都将对青年人的心理、情绪及行为带来很大影响。往往由于好奇和不理解会出现恐惧、紧张、羞涩、孤独、自卑和烦恼,还可能伴发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眩晕乏力、口干厌食、心慌气促、神经过敏、情绪不稳、体重下降和焦虑不安等症状。患者常因此而长期辗转于内科、神经科求诊,而经反复检查并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这类病症在精神科常被诊断为青春期焦虑症。

青春期焦虑症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还会诱发神经衰弱症,因此必须及时予以合理治疗。一般是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治疗。此处介绍几种自我疗法。

1.暗示疗法自信是治疗青春期焦虑症的必要前提。焦虑症患者应暗示自己树立自信,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有处理突发事件和完成各种工作的能力,坚信通过治疗可以完全消除焦虑疾患。通过暗示,患者每多一点自信,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一些,同时又反过来使自己变得更自信,这个良性循环将帮助患者摆脱焦虑症的纠缠。

2.深度松弛疗法如果患者能够学会自我深度松弛,就会出现与焦虑中所见相反的反应,这时其身体是放松的而不是为某些蒙眬意识所控制。自我深度松弛对焦虑症有显著疗效,如患者在深度松弛的情况下去想象紧张情境,首先出现最弱的情境,重复进行,患者慢慢便会在想象出的任何紧张情境或整个事件过程中,都不再体验到焦虑。

3.分析疗法有些焦虑是由于患者将经历过的情绪体验和欲望压抑到潜意识中去的结果。因为这些被压抑的情绪体验并未在头脑中消失,仍潜伏在无意识中导致病症。患者成天忧心忡忡、惶惶犹如大难将至,痛苦焦虑,不知其所以然。此时,患者应分析产生焦虑的原因,或通过心理医生的协助,把深藏于潜意识中的“病根”挖掘出来,必要时可进行发泄,这样,症状一般可消失。

4.刺激疗法焦虑症患者发病时脑中总是胡思乱想,坐立不安,痛苦不堪。此时患者可采用自我刺激,转移注意力。如在胡思乱想时,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书读,或从事自己喜爱的娱乐活动,或进行紧张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以忘却其痛苦。

5.催眠疗法大多数患者有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或梦中惊醒,此时病人可进行自我催眠,如闭上双眼,进行催眠。

(二)性心理成熟过程中的问题

青春期性冲动与心理困扰,主要表现如下。

1.性幻想青年人好幻想,这可以有助于形成奋发前进的理想,但性幻想则不同。性幻想的内容是与异性交往有关,有情节、有人物,当事人可以自编、自导、自演,可以从情意缠绵的镜头直至性交,甚至会导致性兴奋、性器官充血及出现性高潮。性幻想在青春期是性冲动的一种发泄形式,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不应因此而自卑或自责。但是如果不能控制自己,过分沉溺其中,则有害于心身健康。

2.性梦青春期后在梦中出现带色情的梦境,谓之性梦。其机制尚不明,一般认为与性激素达到一定水平和睡眠中性器官受刺激有关。男性性梦一般伴有遗精,梦越是生动逼真,肉体的快感愈大,醒后愈感到轻松。女性醒后往往易回忆梦境详情,并影响其情绪和行为。

性幻想、性梦是正常生理状态的一种心理的反映,青少年要懂得这种现象的实质,不必因此而苦恼或惶恐不安。

3.手淫手淫是人对性冲动和性欲的一种处理方式,是暂时的自慰行为。有学者曾咨询过数百名大学生,其中有过手淫史的男性达98%,女性为78%。由于某种不科学、不健康的错误宣传,诸如“一滴精,十滴血”、“手淫引起肾虚,会伤元气、会健忘、头晕”等,使一些青少年十分不安,一方面有恐惧感,另一方面难以戒除手淫行为。手淫后的追悔和焦虑,影响心理平衡和健康。应当告诫青少年要增强克制自己的能力,但不应恐吓。

手淫和两性之间的性行为不同。正常的两性间性生活,是身心两方面都得到满足,手淫虽然也可得到某种发泄的快感,但不满足之感会接踵而来,还会产生沮丧的情绪,感到精疲力竭、羞耻和悔恨。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内衣勿太紧、被子勿太重、醒来立即起床,充实生活内容,丰富课余活动,不看色情文艺作品,善于约束自己。

4.遗精在没有性交或手淫的状况下射精称为遗精。遗精多发生于夜间,称为梦遗;在清醒状态下的无意识遗精,称为滑精。遗精是青春期男子常见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男性到了青春发育期,睾丸不断分泌大量的雄激素,同时产生大量精子,与精浆共同组成精液,当精液达到一定饱和状态时,便会通过遗精的方式排出体外。据对上海市区的425名男性中学生的调查,中学生的初次遗精年龄最早为11岁,多数在13岁以后出现。13岁以后有262人曾有遗精史,占61.7%。

遗精虽然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但却不像女性月经那样有规律,有的1~2周遗精一次,有的2~3个月遗精一次,有的短时间内2~3天遗精一次,也有的每天皆遗精。一般情况下,青年人遗精的次数每星期1~2次或一个月一次都属正常。为了减轻遗精者的心理负担,计算遗精的次数以月为单位比较适宜,一个月遗精在7~8次内均属正常。这7~8次遗精不一定分布均匀,也许连续几晚遗精,也许每周1~2次。如果遗精过频,一夜数次,或者一有性冲动甚至无性冲动精液就流出来,这就不正常了。造成不正常遗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局部刺激引起。如外生殖器疾病、包茎或包皮过长、尿道炎都会造成局部刺激,引起遗精;内裤过紧、摩擦等局部刺激也会导致遗精。二是由于身体虚弱、劳累过度等原因造成全身各器官功能失调,也易引起遗精。三是由于思想过于集中在性的问题上,如与女性接触过密,受到色情影视、文学作品的刺激等,使性中枢过度疲劳,对下属机构的控制能力失调,一有性冲动就出现遗精。遗精次数过多,会扰乱睡眠,引起心理紧张和焦虑而造成心理压力,久之可能导致神经衰弱,出现失眠、头痛、无精打采、脾胃失调、浑身无力等症状,即所谓的“遗精病”。

许多青少年缺乏基本的性知识,把“遗精”看成是大伤元气的事,因而恐惧异常。其实,遗精本身并不会带来什么病,更不会大伤元气。对精液除精子外的化学成分分析表明,精液中90%是水,其余10%的成分中,除少量脱落的生殖道细胞外,尚有三类物质:一为果糖、葡萄糖、山梨醇、白蛋白等物质;二为镁、钾、锌、钙等微量元素;三为多种酶。所以完全不必为遗精的“损失”担心。若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反而会造成不应有的恶性循环,增加遗精次数。要注意性器官卫生。有包皮过长或包茎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有生殖器炎症者应及时就医,要经常清洗外生殖器和更换内衣裤。睡眠时下身及足部不宜过暖或压迫过重。要尽量减少俯卧位睡眠姿势,避免把手放在生殖器处,以防止阴茎勃起,导致遗精。端正对性问题的认识。摒弃过多的色情意念,避免环境中的性刺激,如不看色情书刊和影视等,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和工作上来。

(三)恋爱心理问题

进入青春期,身体各器官组织的发育趋近成熟,由性生理成熟引发的性意识觉醒,必然要启动青少年恋爱行为的产生。而当恋爱行为受到家庭、社会、道德以及个体自身因素的制约而适应不良时,就会产生恋爱心理问题。常见的恋爱心理有早恋、单恋、失恋、自恋、恋父(母)等。这里就几种主要的恋爱心理问题作探讨。

1.早恋指青春期或青春期以前的少年出现过早恋情的现象。早恋多与环境因素引起早熟性兴奋和性萌发有关;一部分也与孤独、空虚、心理上缺乏支持有关。陷入早恋之中的少年男女因受到相互的吸引、互相爱慕、互相支持,情绪是欢愉的,情感是纯真的。由于情感处于主导地位,通常缺乏理性。多数人有肉体和性接触的意向,但不一定都付诸实践。相当多的早恋少年满足于温馨的即景般的情感交流和卿卿我我的言语交流。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基于性冲动与欲望而发生性行为。

早恋是由于受了外部“催化剂”的性早熟的结果,很难指向一个固定的性对象;对某一异性对象的爱慕或倾倒是非理性的。例如有的少年称他所以喜欢班上那个女生,是因为她的一双足长得灵巧美丽;有的则认为对方的声音好听;有的认为他的异性伙伴有部带遥控的玩具汽车。

老师、父母一旦发现孩子陷入早恋的漩涡之中,或许会感到震惊、愤怒。他们往往认为这些孩子太不争气,道德品质太差。其实此时少年的早恋与道德品质的优劣无关。重要的是,应认识到少年性心理成熟提前的趋势,帮助孩子们认识到早恋的危害,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社会活动和保护、热爱大自然的活动。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地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几乎每一个早恋少年都能摆脱其早恋的羁绊。相反,有的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早恋,便不分青红皂白加以训斥、打骂,甚至当着小伙伴的面羞辱他们,结果使孩子遭受很大的精神痛苦,与父母的亲情也受到伤害;个别人甚至因不堪其辱,愤而走向自杀。这些沉痛的,乃至以生命为代价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

2.单恋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以一厢情愿的倾慕与热爱为特点的畸形爱情。单恋多是一场情感误会,是青少年“爱情错觉”的产物。“爱情错觉”导致一厢情愿式的单恋,俗称单相思。单相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毫无理由的“单相思”,对方毫无表示,甚至对方还不认识自己,而自己执著地爱对方,追求对方,这种恋爱,是纯粹的“单向”;另一种是自认为有“理由”的单相思,错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情,于是“落花无意”变成“落花有意”,这是假“双向”,真“单向”。

青少年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单恋现象比较常见,且较多地出现在性格内向、敏感、富于幻想、自卑感强者身上。首先是自己爱上了对方,于是也希望得到对方的爱,在这种具有弥散作用的心理支配下,就会把对方的亲切和蔼、热情大方当做是爱的表示,并坚信不已,从而陷入单恋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单恋者固然会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快乐,但更多会体验到情感的痛苦。因为他们无法正常地向自己所钟爱的异性倾诉柔情,更不能感受到对方爱意的温馨。

克服单恋的痛苦重在防患于未然。首先是要避免“恋爱错觉”,学会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对方表情,用心明辨;要视其反复性,某种信息的经常出现可能意义很深,而单单一两次就不足为凭了;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把某种信息和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如有个小伙子经常对一位姑娘进行帮助,如果这个小伙子是副热心肠,对谁都乐于帮助,那么姑娘大可不必胡思乱想;如果这个小伙子对这个姑娘网开一面,那就须得注意了。

一旦单恋已然发生,那就需要拿出十足的勇气,克服羞怯心理和自我安慰心理的折磨,勇敢地用心灵去撞击。如果对方有意,心灵闪现出共同撞击的火花,单恋则转化为“双恋”,爱的快乐就取代了爱的痛苦。如果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则应该面对现实,勇敢地抛弃幻想,用理智主宰感情进行转移,通过思想感情的转换和升华来获取心理平衡。

3.失恋“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男子不钟情”,尤其是青年人,由于生理、心理的逐步成熟,都会萌动春心,涉入爱河。挚情之恋是青年男女所憧憬的,它似一杯甘醇芳馨的美酒,令人如痴如醉。然而,有恋爱就有失恋,这是一个辩证的自然法则。

所谓失恋是指一个痴情人被其恋爱对象抛弃。失恋引起的主要情绪反应是痛苦和烦恼。大多数失恋者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好这种恋爱受挫现象,愉快地走向新的生活。然而,也有一些失恋者不能及时排解这种强烈的情绪,导致心理失衡,性格反常。

(1)失恋的几种消极心态:具体到不同的个体,常常出现以下几种消极心态。①“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失恋者羞愧难当,陷入自卑和迷惘,心灰意冷,走向怯懦封闭,甚至绝望、轻生,成为爱情的殉葬品。②“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失恋者对抛弃自己的人一往情深,对爱情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和幻想,自欺欺人,否认失恋的存在,从而陷入单相思的泥潭。也有人会出现一个特殊的感情矛盾——既爱又恨,不能自拔。③“阁道竣赠,似我回肠恨怎平”。失恋者或因失恋而绝望暴怒,失去理智,产生报复心理,造成毁坏性的结局;或从此嫉俗厌世,怀疑一切,看着什么都不顺眼,爱发牢骚;或从此玩世不恭,得过且过,寻求刺激,发泄心中不满。

(2)失恋的自我调整、自我拯救:失恋的种种不良心态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正为失恋而痛苦缠身的不幸者必须学会自我调整、自我拯救。

这里,提供如下方法。①倾吐:失恋者精神遭受打击,被悔恨、遗憾、激怒、惆怅、失望、孤独等不良情绪困扰,应该找一个可以交心的对象,一吐为快,以释放心里的负荷。可以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烦恼和苦闷向知心朋友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并听听他们的劝慰和评说,这样心情会平静一些。也可以用书面文字,如写日记或书信把自己的苦闷记录下来,或给自己看,或寄给朋友看,这样便能释放自己的苦恼,并寻得心理安慰和寄托。②移情:及时适当地把情感转移到失恋对象以外的他人、事或物上。如失恋后,与同性朋友发展更密切的关系,交流思想,倾吐苦闷,求得开导和安慰;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释解苦闷,陶冶性情;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的博大胸怀中,从而得到抚慰。当然密切自己与其他异性的交往,也不失为一个合适的途径。③疏通:指的是借助理智来获得解脱,用理智的“我”来提醒、暗示和战胜感情的“我”。要想想,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不可因一厢情愿而强求,应该尊重对方选择爱人的权利。也可以进行反向思维,多想对方的不足点,分析自己的优势,鼓足勇气,迎接新的生活。还可以这样设想,失恋固然是失去了一次机会,然而却让你进入了另一个充满机会的世界。正如海伦·凯勒所言:“一扇幸福之门对你关闭的同时,另一扇幸福之门却在你面前洞开了。”④立志:失恋者积极的态度会使“自我”得到更新和升华,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许多失恋者因此而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像歌德、贝多芬、罗曼·罗兰、诺贝尔、居里夫人、牛顿等历史名人,都曾饱受过失恋的痛苦。他们可谓是用奋斗的办法更新“自我”,积极转移失恋痛苦的楷模。

(四)交友心理问题

1.孤独有些年轻人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莫名其妙地封闭内心,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中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而把因此而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1)青少年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①独立意识的增长。青少年处于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从不成熟走向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期中,他们的实践范围在逐步扩大,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也在迅速加强,于是开始积极地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世界,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愿再盲目地依从父母。他们力图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和追随,但现实又让他们心生不安全感。为了走出这种困境,多数青少年积极投入同龄人交往,但也有少部分人站在人群外观望,或不屑于与同龄人交往,唯我独尊;或害怕增加不安全感而紧张不适,从而转向自我内心的交流。②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智力的发展几近成熟,这有力地促进了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已基本能正确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他们常会产生关于自己的许多独特的想法和憧憬,发现自己心灵中的美,也看到自己心灵中的丑。由于青少年自尊心的增强,个人隐私的范围逐渐扩大,往往担心自己的某些方面会被人耻笑,于是便小心地在心中构筑起一道篱墙,锁闭自己内心的秘密。③客观环境的影响。

(2)青少年怎样打破心理闭锁,消除孤独感呢?独立意识是一种向外的力量,自我意识是一种向内的力量,它们与青少年生理、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相互作用,导致青少年期特有的闭锁心理,并因此而产生出孤独感。深沉的孤独感会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狂躁感等,严重的甚至厌世轻生。所以,青少年应学会打破心理闭锁,消除孤独感。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开放自我,真诚、坦率地把自己交给他人。要主动亲近别人,关心别人,因为交往是一个互动互酬的过程,所以别人也会对你以诚相待。这样你就能扩大社交面,融洽人际关系,孤独感自然就会消退了。②尽量缩小与同代伙伴之间的差异。既不自傲清高,做脱离集体、高高在上的“超人”,也不自卑多虑,脱离同伴,做索然独居的“怪人”。从文化教养到兴趣爱好的各个方面,都应与同代人相互沟通、相互学习。③尽量增进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成年人要对青少年一代多一些理解、体贴和帮助;青少年也应多了解、多学习成年人的优点和长处,并相互尊重和体谅,以填平所谓的“代沟”。④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为自己安排好丰富有益的业余生活,把思想感情从孤独的小圈子中脱离出来,投入到广泛的高尚的活动中去。⑤建立正确的友谊观、恋爱观、婚姻观。这是抗孤独、抗寂寞的重要法宝。在这点上,须强调的是学习,学习,再学习。⑥辩证看待孤独。应力求避免陷入孤独,但却无必要害怕孤独。对孤独要有辩证的看法。孤独并非孤立,也不一定是坏事,要学会享受孤独。我们知道,有些伟大的思想者,可能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只能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掘进,这也许正是天才的萌芽呢!

2.嫉妒嫉妒是对他人的优越地位而心中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它俗称“红眼病”,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

年轻人一方面由于心理发展不完全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交往范围日益的扩大,置身一种充满竞争的团体或社会环境,于是个别差异在相互交往中被突出了,由此而导致的优越地位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羡慕他人的优势,激发起一个人的奋发图强的精神,这是积极方面,但也可能使人因此而产生嫉妒心理。由于看到别人的长处,自己无力或不愿改变现状,于是就会对对方表示不满、愤恨,甚至加以损害。

(1)青年人嫉妒心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工作:学业优秀、人际交往能力强、工作出色的人往往成为嫉妒的对象。因为这些人所具有优势常直接与评优秀干部、评奖金、择业分配及领导的赏识相联系。而这些方面处于弱势的人必生失落之感,虽然其中一部分人能正确对待,但也有部分人则心生不满、怨恨、充满敌意,甚至图谋拆台和报复。②爱情:爱情是青年人开始接触的一个问题。爱情本是一种美好的情愫,然而却容易把双方烧得头脑发昏,走向嫉妒的极端。可以这样说,爱情与嫉妒是一对双胞胎。正如西班牙著名剧作家卡尔德隆所说:“没有醋意的爱情等于没有灵魂的躯壳”。轻微的嫉妒可以促进爱情,一旦妒火过盛,则容易把爱情之花烧灼枯萎,甚至导致杀人或自杀的严重后果。③才貌:才貌是指天生的智慧及外貌。优秀的才能和俊美的容貌容易使人得到幸福和成功,而才貌较差者则要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嫉妒心理便由此而生了。

(2)嫉妒心理的发展有3个阶段:①最早的程度较浅的嫉妒,往往深藏于人的不易觉察的潜意识中。如自己与某同学相处很好,对于他的优势名誉、地位等并不想施以攻击,不过每念及此,心中总会感到有一种淡淡的酸涩味。②程度较深的嫉妒,是由强度较浅的嫉妒发展而来的。其标志:当事人的嫉妒心理不再完全潜抑,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显露出来,如对被嫉妒者作间接或直接的挑剔、造谣、诬陷等。③非常强烈的嫉妒,嫉妒者此时已丧失理智,向对方作正面的直接攻击,希望置别人于死地而后快。这往往会导致毁容、伤人、杀人等极端行为。

(3)嫉妒这种“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常导致害人又害己的不良后果,青年应学会理智地处理嫉妒心理。①正确看待人生价值。这样,就能摆脱一切私心杂念,心胸开阔,不计较眼前得失,更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嫉妒他人的成功了。一个埋头于自己追求事业的人,是无暇顾及别人的事的。②发挥自我优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各人自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追求万事超人前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某些方面自己不如人,但可能在另外一些方面做得更好。所以要学会全面地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正视自己的差距,扬长避短,发现并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力求改善现状,开创新局面。③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人生本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角色,人人是“自得其所”,各有归宿;要有勇气承认对方有比自己更高明更优越的地方,从而重新认识、发现和创造自己。这样就能从病态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中解放出来,从嫉妒的泥潭中自拔出来。④密切交往,加深理解。许多嫉妒心理是由误解产生的。嫉妒者误认为对方的优势会造成对自己的损害,从而耿耿于怀。所以要打开心扉,主动接近,加强心理沟通和融洽,避免发生误会,即使发生了也要及时妥善地消除。

3.自卑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只有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时,才归之为心理疾病。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1)自卑心理的产生: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其表现在:①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现实交往受挫,产生消极反应的结果。青年人在交往过程中常可能遇到不能克服的障碍,导致交往挫折感的发生。如失恋,常常就会引起失恋者较长时间的不良情绪反应。对待这种爱情挫折,有自卑倾向的人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或倒霉的命运,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这种不良后果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使得自卑心理更深入内心,并不断膨大,以致丧失交往的勇气和信心。②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引起消极的自我暗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有些青少年常因个子矮、过胖、五官不正、身体有残疾、缺陷等抑制了自己天性的发挥,于是感到精神压力重重,常怀疑或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耻笑,因此而离群索居,不敢主动交往或接受友谊。③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带来的消极暗示。有些青少年由于学业上、工作上成绩平平,无出色表现而过低估计自己的才智水平,甚至导致对整个自我认识消极,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于是在交往中过于拘谨,放不开手脚,担心自己成为笑料或被人算计。④对性格与气质自我评价带来消极的自我暗示。自卑者大多对自己的性格、气质特征有些了解,但对自身存在不利于交往的性格特征,总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叹曰“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如那些自认为性格怯懦、抑郁低沉、反应迟缓者,多不敢主动结交朋友,常常“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2)自卑心理的补偿:自卑是心理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对此可以通过补偿的方法来加以调适,这种补偿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的青少年明知自己能力不强,却故作姿态,甚至以奇异打扮来招人注意,借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这种消极的补偿方法,是不足取的。而积极的补偿方法有:①正确对待失败。青少年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失败时往往找不到恰当的方法排解自卑感、挫折感,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失败导致自卑,自卑引起失败。要知道,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上,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而挫折和失败倒是必然会发生的。对此持平常之心,就不会在感情上产生很大的波动了。英国著名教授汤姆逊在总结自己工作成功的经验时,把它概括为两个字,那就是“失败”。②增强自信。凡事都要有一个必成的信念,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对事态发展的前途抱乐观态度。要自信,自信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的最有效的补偿方法。③“避己之短,扬己之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对自己做出公正的全面的评价,既不沾沾自喜,又不顾影自怜。要善于挖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以补偿自己的不足。

(五)挫折心理

青年人怀抱着许许多多的幻想、希望,为将其变成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作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性地不能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挫折也可称为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如果挫折产生于较为重大的目标,如学业、工作、爱情等上,这种挫折可称之为失败;如果这种挫折的障碍与压力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使其处于一种不利身心发展的人生位置,则称为身处逆境。挫折、失败和逆境会给青年人带来紧张状态和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

挫折感在个体的青年人发展时期表现较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年人常常会因为对人生的思索、对学业的担忧、爱情的烦恼、社交的障碍而体验到令人失意的挫折心理。

既然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逆境无时不有,那么对挫折心理进行调适就极为必要了。在挫折面前,我们需要的是进取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同时也更需要理智。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其一,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其二,要善于正确认识前进的目标,并在前进中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并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目标不切实际,前进受阻,则须及时调整目标,以便继续前进。著名剧作家曹禺年轻时一心想当医生,三次报考北京医学院都名落孙山,随后他转向搞戏剧,终于取得了巨大成功。

其三,应善于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当的刺激和压力能够有效地调动机体的积极因素。“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挫折逆境中做出的。

其四,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挫折和教训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我们要悦纳自己和他人他事,要能容忍挫折,学会自我宽慰,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愤图强,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

(六)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青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做出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

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青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委靡等。逆反心理的深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1.要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对青年人心理的影响青年人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等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要让他们置身社会,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2.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这里须提倡自我教育,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3.要改善教育机制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要掌握好心理发展不平衡性这个规律;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与他们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要爱护和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导,坚决反对简单、压制和粗暴的形式。

4.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逆反心理的产生,责任不能完全归之于他们本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往往起着重要作用。无数事实表明,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于克服和防止逆反心理大有裨益。

(七)性功能障碍

性功能障碍是指不能进行正常的性行为,或在正常的性行为中不能获得性满足的一类障碍。由于这种障碍大多是心因性而非器质性的,故有人将其称为性心理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的性欲偏离正常仅表现为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性欲减退,少数有性欲亢进。

性功能障碍对男性来说指的是:总是没有进行正常的性行为的能力。性功能障碍一般可根据人类性反应的阶段性特点而分为四种:一是性欲的抑制,表现为持续性的性兴趣缺乏和性唤起抑制;二是性兴奋的抑制,表现以男性射精和女性阴道润滑作用障碍为特征,如阳痿、性冷淡(阴冷)等;三是性高潮抑制,表现为男性能勃起和女性能出现正常的性兴奋期,但性高潮障碍反复发生并持续存在,或不适当地推迟,如早泄、射精延迟、女性性高潮缺乏等;四是其他性功能障碍,如性交疼痛、阴道痉挛等。

性功能障碍绝大部分是心因性的,即使那些有“器质性”原因的患者,也由于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及其他心理应激的作用,使病情不但随“器质性”而异,而且也随心理状况的变化而波动。目前认为,诊断性功能障碍,还得优先排除躯体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引起的反应及心理障碍。

1.阳痿阳痿是指男性生殖器缺乏勃起反应,有性交欲望但性交时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或坚而不久,以致难以进行或维持满意的性交。这是最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

阳痿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凡是阴茎从未勃起过,或稍有勃起但从未进行过满意性交的,称为原发性阳痿。曾经有过成功的性交,后来出现阳痿的,称为继发性阳痿。按原因又可将阳痿分为器质性、心因性和医源性三种。器质性阳痿是指个人性功能不足所导致的阳痿,这种不足是由身体素质的因素造成的;心因性阳痿是指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医源性阳痿是指医疗不当所导致的勃起困难。

大部分阳痿是心因性的。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如父母的严格管教,与父母感情上的冲突、家庭对性的问题持消极态度、儿童期性问题上的精神创伤、初次性交失败等都会造成阳痿;有些家庭的不良教育,使孩子从小就认为性活动是罪恶,强烈的性压抑会造成原发性阳痿;有的父母经常激烈争吵,会使男孩对女性产生厌恶感,觉得配偶没有吸引力而发生阳痿;第一次性交失败,产生焦虑、紧张和不安,从而下次也达不到勃起状态;性无知也可引起阳痿,如男子每次射精后都有一段不应期,阴茎不能勃起,不知这一常识的人误以为自己是阳痿,随之产生恐惧,诱发出真正的阳痿;性交时急于求成的焦虑心理也可引起阳痿。

阳痿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认知疗法:认知疗法是通过改变患者对性活动的不良认知,从而达到治疗阳痿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认知治疗,首先要帮助患者建立以爱情为基础的性关系,没有爱情的性关系最容易使男子出现阳痿。还要消除对性活动的罪恶感。其次克服内疚感和失败感。内疚感产生于家庭严格管教而导致的对性欲的抑制,使男方在性交过程中不能享受到性生活的乐趣。同时由于觉察到自己阳痿对妻子的影响,又会加重内疚感。因此要恢复性功能,就应首先矫正这些不良认知,树立能够治愈阳痿的信心,尤其妻子应理解、同情和支持,双方互相体贴、关心,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

(2)行为疗法:即通过行为治疗来消除患者对性行为的焦虑,从而达到治疗阳痿目的的一种方法。采取消除焦虑技术主要有肌肉松弛技术和系统脱敏技术。

(3)气功按摩:气功中的放松入静有助于消除焦虑,而按摩疗法可增强性功能。按摩穴位主要是肾俞、涌泉,左右各按摩80次。还可用示指按压肚脐80次,每天做2~3遍。

此外,还要学会放松,情绪松弛,精神愉快,并适当改善性生活环境,避免不良因素的干扰,阳痿不治也可自愈。总之,治疗阳痿需要夫妻双方默契配合。只要有信心,夫妻感情深,是能收到好的效果的。

2.早泄早泄指性交时男性射精过早,即女性尚未达到性高潮就射精,使女性得不到高度快感。由于个体的差异,何谓过早并无绝对的标准。一般认为,性交中阴茎插入前、插入时或插入后很短时间而射精,并且明显比个体的意愿提前,就是早泄。

偶尔的早泄现象,不属病态。如新婚之夜初次性交,男方心情过于激动,往往射精过快,这并不算早泄症。只有经常发生早泄难以改变,才属病症。

(1)早泄除少数是由器质性原因引起外,如阴茎包皮系带过短等,多数属心因性,常见原因有:①匆忙习惯,这种匆忙习惯多由于手淫而形成。手淫和早泄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有些手淫者,由于睡眠环境的限制,手淫时怕被人发觉,所以就抓紧时间尽快射精以得到满足,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匆忙射精的习惯。结婚后性交时这种习惯难以改变,便形成早泄。②心理恐惧,心理恐惧往往来自性交之前或性交初期的尝试。如有的人阴茎短小,怀疑自己发育不良,认为婚后不会有正常的性交,不能满足妻子的性要求。有的新婚第一夜性交,由于饮酒过量、劳累过度等原因出现早泄,而怀疑自己的性功能有问题,这就加重了心理负担。如果女方误解而埋怨,则会使男方更加恐惧、焦虑、不安,以致真的出现早泄。焦虑引起早泄,早泄加重焦虑,形成恶性循环。③情感不融洽,夫妻情感不融洽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男方对妻子暗中存有敌意、怨恨或恼怒,性生活时心情不佳,只想对付一下了事;二是自卑,对妻子有崇拜感,认为性交是对妻子的不尊敬。

(2)早泄的防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首先设法消除心理的紧张,可服心得安,每次10毫克,每天3次,或行松弛疗法等;性生活时顺其自然,不要有任何心理顾虑,可使早泄自然恢复。②冷却性动机,有的人对性交看得过重,认为性爱就是性交,婚姻几乎成了性交的代名词,夫妻间除了性的接触之外,再也没有其他表示爱情的方式了。这种情况在男性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即性动机太强烈。动机太强,期望过高,容易早泄。因此,早泄患者应将自己的性行为动机加以冷处理,让其回到合适的位置上,以平常心来对待性生活,降低性交频率。③降低刺激强度,早泄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生殖器官对性刺激过于敏感,故降低刺激强度,延长性高潮时间即可防止早泄。如用双层避孕套套住阴茎,以降低阴茎头的刺激强度。④增强意念控制,整个性交过程,虽然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但其整个一系列变化活动都是在大脑中枢神经的控制下进行的,这就是人的意念控制作用。早泄患者的重要心理缺陷,就是这方面能力的减弱。只要心理状况稳定和心境良好,性交中的射精是可以用意念的阀门来加以控制的。患者要有足够的信心,尝试用意念控制射精,即在想射精时进行射精,经过训练是可以逐步做到的。⑤间歇法,又称停止刺激法。刺激阴茎至快要射精的程度后停止刺激,直至兴奋高潮减退再刺激阴茎,动动停停反复进行,直到男方能耐受大量刺激也不射精。

此外,辅以放松训练可减轻焦虑等不良情绪,对克服早泄也有帮助。整个治疗过程中,女方应给予必要的配合,关键是要理解、关心、体贴、鼓励男方。

(八)情感性心理障碍

所谓情感性心理障碍,是指以情感障碍为主,即以情感过度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也称为躁狂抑郁症(简称躁郁症)。临床表现为躁狂或抑郁的反复发作或交替发作,恢复期或发作间歇期精神活动可完全正常。本病虽多次发作,但精神活动仍可保持正常,一般预后较好。

1.病因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病因至今未明,可能与多因素有关,如遗传、生化、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交织起作用。

(1)遗传因素:据研究,本病发病约有1/4的病人与遗传有关。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亲属患本病的概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而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遗传倾向比单相抑郁更为明显。但至今尚无足够的证据说明本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2)生物化学因素: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中枢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的改变以及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可能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有关。

(3)社会心理因素:据统计,本病在首次发病前约半数有精神因素。如亲属亡故、自然灾害和重大经济损失等严重生活事件往往构成抑郁障碍的致病因素,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紧张、失业和慢性躯体疾病等一般性生活事件,若长期存在也能诱发抑郁障碍。老年期最严重的社会心理因素是丧偶,其他常见的有离退休、独居和伤病等。这些因素可能仅作为一种促发因素起作用。

另外,有学者认为本病多见于某些好交际、开朗、好动、兴趣广泛、容易过于喜悦或过于忧郁的人,也即所谓循环性气质。本病也多见于矮胖体形的人,认为这种气质和体形是构成本病的基础。

2.主要症状

(1)躁狂状态:其临床表现可概括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意志增强三大主征。以急性起病较多见。

(2)抑郁状态:其临床表现可概括为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减退三大主征。

据临床表现,抑郁症可分四种类型。一是轻度抑郁:是较常见的一种类型,上述症状大多见于此种病人,但程度较轻;二是急性抑郁:发病较急,症状比轻性抑郁重,有的则是由轻度抑郁过渡而来;三是木僵性抑郁:病人缄默不语,无自主活动,甚至不饮不食、大小便潴留,可由急性抑郁过渡而来,较少见;四是慢性抑郁:症状基本与轻度抑郁相同,但病程长,无明显间歇期,多见于反复发作和年龄较大的病人。

抑郁症预后良好,虽多次发作,但精神活动保持完整,仅少数病人迁延变为慢性。

(九)神经症

神经症俗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较轻的大脑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总称。它包括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症、疑病症、神经衰弱及其他神经症、未特定的神经症。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身体素质、个性和心理因素有关。它们相互作用而引起大脑功能活动发生暂时障碍,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患神经症的人可以有全身任何一个系统的症状,而且这些症状在不同人身上也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可以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①发病常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②患者多有性格缺陷,不同的个性特征常构成各类疾病的发病基础;③症状可能表现为精神、神经或躯体症状,但客观检查不能发现相应的体征;④患者一般意识清楚,对疾病深感痛苦,经常处于无力自拔、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有自知力,要求治疗;⑤人格保持相对完整,接触现实一般良好,能保持部分或全部社交、生活、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