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中年心理诊所
10870600000004

第4章 四十不惑,关键是明白自己

此刻,电话预约后坐在我面前的刘先生,是一位很有修养的男子,40左右岁的光景。

初步的沟通之后,我知道他担任某局局长,是一位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他说是看了我在中央台的一个电视节目,特意来访的。我知道他把心理咨询师当成了朋友,可以坦露心迹的朋友。因为他此刻卸掉了作为领导干部的“面具”,毫不掩饰地把困惑写在了脸上。生活就是这样,“不惑之年”,一样也有心灵的困惑。但是只要脱去包装,就好心灵的交流。这是我们双方的幸运。是的,在心理咨询师面前,每个人都能获得一种脱去包装的轻松。因为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角色要求要接纳每一个人。

在坦诚轻松的状弁下,我们开始了实质性的沟通。

“我这个官是捡来的。”刘先生这样开场,“是这样的,我本来是搞研究写作的,喜欢舞文弄墨,写写文章。也许正是得益于这个毛病,在原来的单位边实践边研究,有几篇论文很有影响,其中一篇还在本系统的全国性的研讨会上获奖。由于实践性强,在我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推广的同时,我这个人也得到了领导的器重。于是,我被一步步推到了现在的岗位上来,也当了所谓的‘领导干部’。这是我没想到的。对工作,我敢说是认真负责的。当然,我对研究写作还是不能割舍,在一些报刊也发表了作品。现在,我感到官场上的许多事让人困惑。对您我什么都不保留了。就说昀近吧,上级组织了一次群众对干部的考评,结果是我竟然比一位‘副职’少了两票。那位‘副职’是一位女性,很会搞关系,很会微笑政策,很会发挥女性的优势。其实,就工作说未必比我好了多少。之所以有如此的结果,据说就是因为她早两天知道了上级要测评这件事,她和有关的人都打了招呼。我却光是瞎忙,提前什么都不知道。结果是她更得上级信赖,有了较多的升迁的可能。说心里话,这让我很不平衡。”

“说这个官是‘捡’来的,是说仅仅是客观上一个偶然的机会,而自己主观上没指望当这个官吗?”我笑道,“其实不然,如果直视自己的心,自己还是有这种需要的,否则是不会坐上局长的座位的。这一点,不能回避。因为任何机会的到来,都只是一声很轻很轻的敲门声,常常是留意的人才能听见,一点不留意的人是听不见这轻轻地一声敲门的。你看是这样吗?”我表示了对他的理解,并且坦率地说出了我的看法。

“有道理。”刘先生表示同意这一点。

“那么,为什么自己却说成是捡来的呢?”我分析说,“很可能是当官的需要不很强烈,或者叫做‘官’念不强。这又是为什么?昀好的解释只能是:自己认为未必昀适合当官,或者说自己的人生追求未必在此。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它是一个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制约着人的活动积极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弁度,决定着人的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比如,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都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正所谓‘人各有志’。再有,人的能力也存在类型的差异,比如有人的人际能力较好,善于从事社会工作,有人研究能力较强,善于研究工作。所谓‘各有专长’。我们且不论该怎样当一个好官,有一点是肯定的,当官和做学问是两套功夫。做得好学问的人,未必就当得好官。打个比方说,有人种瓜是能手,种豆未必就是行家。一个不适合种豆也不屑为种豆花足够功夫的人,让他在豆田里勉为其难怎么能有好收成?回到你的问题上来,给你带来困惑的就是以‘种瓜’的功夫来‘种豆’。以舞文弄墨做学问的功夫来做官,能做到这份上应该说是很值得庆幸的了,何况你还另外在瓜田里有所收获?这样看来,你的所谓不平衡,只是人家适合种豆并且花了种豆的功夫,自己不适合种豆也没有花足够的功夫。既然如此,人家在豆田里比自己多一份收获,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吗?”

“也是,这样看,真不必有什么不平衡,咱的确没花人家那功夫。”刘先生心中的困惑开始化解,随后像是问我又像是自问,“看来,我不适合‘种豆’了?”

一个社会必须有人“当官”。谁笼统地对“当官”的一概蔑视,是心理的一种不成熟。问题是,在我们根深蒂固的“官本位”的传统文化中,人生的价值取向过于单一了。似乎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尺度,就是看其是否当了官,当了多大的官。在这样的传统文化的冲击下,常常有人把握不好自己,本不适合“当官”的人也走上了这条路。在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观念了:不是任何人都一定要“做官”才能体现其人生价值,“种瓜”与“种豆”,一样都可以收获人生。

我们交流了如上的意思之后,我说:“人在中年,事业正旺,是应该继续发展的。具体到一个人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究竟适合‘种瓜’还是适合‘种豆’,这的确是需要自己好好看清的,特别是年在40的人,更是如此。什么叫‘四十而不惑’?关键是弄明白自己。现在,你能够思考这个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将收获更有意义的人生。你说是吗?”我们的咨询会话虽然结束于一个“问号”,但刘先生已经不再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