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名人精粹(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8300000093

第93章 魏晋著名画家——顾恺之

在中国绘画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当时全国长期战乱,南北对峙,朝代频频更迭,却使学术思想格外活跃,并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作为奠立中国绘画理论基础的“传神论”、“六法论”就是在这一时期提出。在绘画上,被尊为“画祖”的顾恺之和他的卷轴画最具有代表性。

顾恺之(344~405),原名长康,字虎头,出生于晋陵(江苏无锡)一个官僚家庭。年青时作过官,有机会游览各地的名山大川。他性格诙谐,精通诗文,时人称他“才绝、画绝、痴绝”,画史上关于他的轶事有不少记载。

有一年,当时的都城建康城里要修建一座寺庙——瓦官寺,主持和尚因募集不到资金而一筹莫展。这时候来了个贫苦的年青人,说要捐一百万钱。主持僧以为他吹牛,起初不相信。青年人提出要在一面粉刷好的出家的居士)像,可以向前来观看他作画的人征集捐款。就这样,一连三天,观众人山人海,把瓦官寺挤得水泄不通。等到最后,这个年青人为维摩诘点上眼珠的时候,画上的人物就像活了一样,观众的赞叹声、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这时募集的钱早超过了一百万。这个年青的画家就是顾恺之。

顾恺之在绘画上的最大贡献是他的“传神”主张。史书记载,他画人物像,曾数年不点瞳仁,人问缘故,他说:“四肢的美丑,无关于人的奥妙。传神写照,全在眼睛里。”嵇康《送秀才入军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目送归鸿,手挥五弦。”顾恺之从绘画角度总结说:“画‘手挥五弦’容易,画‘目送归鸿’困难。”他认为“目送归鸿”意在象外,要把这种意蕴通过绘画表现出来是十分困难的。

当时有位叫殷仲堪的大人物,一只眼瞎了,顾恺之要给他画像,他死活不干。顾恺之劝他说:“你不用怕。我只画你的瞳仁,然后用飞白的方法拂掠,你的眼睛就会像轻云蔽日一样了。”飞白是书法的一种,笔画中露出丝丝白地,如枯笔书写。顾恺之用这种方法画殷仲堪的眼睛,果然非常有神。

生活中,顾恺之是一个富于智慧、幽默豁达的人,《晋书》说他“好谐谑”。他曾是桓温的幕僚,桓温死后,他去桓温墓地拜谒,作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有人和他开玩笑,问他,以前桓温很看重你,能把你哭桓温的样子描述一下吗?顾恺之答道:“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之后他在殷仲堪手下任职。有一年,他自荆州回江南探亲,殷仲堪送了他一条帆船。结果行至一个叫破冢的地方,遇到风浪,船翻了,所幸没有人员伤亡。他在给殷仲堪的信中说:“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帆船无恙。”他把“破冢而出”寓含的死里逃生和“破冢”这个地方联系在一起,显得机智诙谐。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他留下来的论著有《论画》、《画云台山记》等,主张要形神兼备,更重传神。他提出的“传神论”后来成为中国绘画的基本理论之一。根据记载,顾恺之的作品有70多件,他画过历史故事、神佛、人物、飞禽走兽、山水等。可惜,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三幅卷轴画的摹本了。它们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卷轴画。

延伸阅读

顾恺之为母画像

顾恺之一出世,母亲就离开了人间。父亲原是朝廷命官,因不满官场的腐败,辞官回家写诗作文。顾恺之经常冲进书房问父亲:“人家都有妈妈,我的妈妈在哪里?”禁不住儿子的一再询问,父亲只好以实相告。顾恺之大哭了一场,从此变得沉默寡言,心中只是想着母亲是什么模样,便一次又一次地询问父亲。听了父亲的描述后,他心中有了母亲的身影、脸型,发誓要把母亲的像画出来。他画了一张又一张,可是父亲见了总是摇头:“不像。”他毫不气馁,继续作画。画到第十张时,父亲说:“身材手足有点像。”他欣喜若狂,于是更加用心。不久,他画的像得到了父亲的认可:“像了,像了,只是眼神还不大像。”他继续潜心画眼睛,画了改,改了画,当他又一次把画像送到父亲面前时,父亲惊喜地说:“这是你的母亲。”

这一年顾恺之才八岁。到二十岁时,他已经是著名的画家了。当同行问他曾经拜谁为师时,他回答说:“我的母亲是我心中一直活着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