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生肖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7400000025

第25章 栩栩如生的生肖俑

生肖俑是生肖造型艺术中一种很古老的形式,随葬在古墓中的生肖俑被认为是趋吉辟邪的神物,而在民间,生肖泥俑也作为一种传统的习俗被保留了下来。无论对于古代雕塑艺术的研究,还是对于生肖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生肖俑都是一种很好的参照。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十二生肖奉为生命之神,即便死后,也希望能由众神守护,于是便产生了生肖造型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生肖俑。十二生肖俑又称十二支神俑,往往被作为趋吉辟邪的神物随葬于墓中,一般认为墓主是在当时比较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造型艺术,生肖俑比较成熟的造型通常有三种形式:其一,塑为人抱生肖动物(如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的一套生肖俑);其二,塑为人身兽首(如湖南湘阴唐代墓室出土的一套生肖俑);其三,生肖动物趴在人物头顶上。其中,前两种形式造型的生肖俑比较多见。据秦俑的出土以及其他时期墓室文物的发现来看,以十二生肖俑为冥器的葬俗,业界一般认为盛行于隋唐时期。1971年,湖南湘阴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一套生肖陶俑,整十二件,均为兽首人身造型,其形象是身着宽袖袍,中间留有一个可以插物的长形小孔。这十二件生肖俑,分别置放在墓壁四周的小型壁龛内,用来表示方位。

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着的十二生肖陶俑,系出土于湖北武昌周家大湾的隋代文物。这套俑为坐翁怀抱生肖动物的形式,如:丑牛俑,人坐,双手托牛,牛头向左;辰龙俑,人坐,龙搭人肩,人右手持龙尾,左手托龙腹,龙一足显于其胸前,另一足露在其胸侧,龙头在其胸前曲颈张望;巳蛇俑,人坐,双手持蛇头,蛇尾在胸前;申猴俑,人坐,右手抱猴;亥猪俑,人坐,双手抱猪,猪头向右。

此外,在古代还有一种十二时盘,盘四周以十二生肖作为图案。传说,此盘的十二种生肖图形,随时辰的变化而变换图案,转到巳时出现蛇图案,转到午时则出现马的图案。这些生肖俑,显示着古代的殡葬习俗,为研究当时的工艺水平及墓室主人的身份地位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研究当时的服饰以及雕塑艺术提供了可贵的信息。

现如今,在民间依然流传着一些生肖俑的其它形式。在北京有一种叫“兔儿爷”的泥俑,清代《燕京岁时记》中有相关的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骑马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则尺余。”“骑虎兔儿爷”,人们说是卯兔驭寅虎,寓含卯吃寅粮、生活富足有余之意。山东高密聂家庄的泥塑从明朝万历初年就已开始生产,娃娃、禽、兽、虫、鱼等题材都有。直到清朝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由静态发展到会动、会叫、会斗趣的玩艺儿,出现了叫虎、叫鸡、叫猴等。制作时首、尾分为两部分,中间用皮革或牛皮纸连接,内装钢丝弹簧、哨子,用手摇动则会发出鸣叫声。因为这些泥塑是给孩子们玩的,所以有些造型就显得特别夸张,例如泥叫虎的造型:头部非常大,特别是虎口,以显示老虎威风凛凛的百兽之王神态。尾部又设计得特别小,仅在虎腚上露出一段很短的突兀,四肢短而粗。在头部的圆盘中心,留有插哨子的空隙,这样只要按动虎头和虎尾,老虎就会发出响脆的叫声。

延伸阅读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

圆明园兽首铜像,又称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圆明园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铜像。十二生肖像原是在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的扇形水池喷水台南北两岸十二石台上的。南岸分别为子鼠、寅虎、辰龙、午马、申猴、戌狗;北岸则分别为丑牛、卯兔、巳蛇、未羊、酉鸡、亥猪。这些肖像皆兽首人身,头部为铜质,身躯为石质,中空连接喷水管,每隔一个时辰(两小时),代表该时辰的生肖像便从口中喷水;正午时分,十二生肖像口中同时涌射喷泉,蔚为奇观。这些青铜生肖雕像高五十公分,雕刻精细,为清代青铜器中的精品。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十二生肖兽首流失海外,现仅有少量得以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