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生肖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7400000001

第1章 十二生肖名称的演变

史料记载,二千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十二生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十二生肖的称谓也有所差别,其中蕴含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认知的变迁和各个朝代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

生肖又称属相,在中国,生肖代表年份和人的出生日期。十二生肖一年一种属相,十二年一个轮回。十二生肖由自然界的动物——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十二生肖的名称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从不同历史时期对“十二生肖”的异名别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十二生肖名称发展演变的历史,感受到生肖文化的辉煌灿烂。

汉代及汉代以前的大部分时期,人们往往把动物类统称为“禽”,通常人们生活中所看到的动物都可以称为“禽”。东汉学者王充所著《论衡物势篇》里讲到四相与十二生肖时说“以四兽验之,十二辰之禽效之”,这“十二辰之禽”就是十二生肖。

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对十二生肖名称的提法也开始多了起来。隋代王度在《古镜记》中描述对铜镜铸文中十二生肖图案时将十二生肖称为“十二辰畜”。唐代《事始》一书中又有了“十二兽”的提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和柳宗元在文学作品中多将十二生肖称作“十二神”。当时大部分时期实施的是相对宽松的民族政策,随着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加强,一些少数民族中的生肖文化也逐渐传入了中原地区。据《新唐书回鹘传下》记载:“黠戛斯,古坚昆国也。……以十二物纪年,如岁有寅则曰虎年。”这其中的“十二物”就是十二生肖。

宋朝时,十二生肖的名称大致有“十二虫”和“十二时”两种叫法。苏辙在岁暮守岁之际,感叹星移斗转、岁月易逝,写了一首《守岁》诗:“於菟绝绳去,顾兔追龙蛇。奔走十二虫,罗网不及遮。”诗人自注“是岁壬寅”,古时楚人称虎为“於菟”,“於菟绝绳去”表示“虎”年将尽。可见,“十二虫”指的就是十二生肖。宋代李溥在《五代会要》中将十二生肖称为“十二时”:“文武官及庶人丧葬,三晶已上明器九十事,四神十二时在内。”

到了清代,又有了“十二辰禽象”的称谓。李光地等奉旨编纂的《星历考源》一书卷二中云:“十二辰禽象: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我们较为熟悉的“十二相属”的叫法,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列有一条,题名就为“十二相属起于后汉”。

民国期间,还有“十二支神”的提法,当时出版的《中国明器》中认为东汉十二生肖画像砖是“后来明器中十二支神所本”,十二支神即十二生肖。

以上十二生肖不同的称谓之中包含着历代文化发展的轨迹,蕴藏着民间风俗的历史变迁,更深载着传统生肖文化的无穷奥秘。从十二生肖名称的演变中可以看到生肖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中国民族语言的发展历程。

延伸阅读

十二生肖的分类

根据十二生肖的来源以及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把十二生肖分为三个大的类别:第一类是已被人类驯化的“六畜”,即牛、羊、马、猪、狗和鸡,它们是人类早期为了生存或其它目的而驯养的,占十二种动物的一半。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六畜兴旺”代表着人丁兴旺、吉祥美好的愿。第二类是野生动物中为人们所熟知的,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动物,它们是虎、兔、猴、鼠和蛇,其中有人们所敬畏的虎和蛇;也有人们所厌恶、所忌讳但却依赖人类生存的鼠;更有人们所喜爱的兔和猴。第三类是中国传统的象征性的吉祥物龙,龙是集许多动物特性于一体的“人造物”,是人们想象中的灵物,代表着富贵和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