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瑶族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与习俗,300多个分支在婚俗方面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瑶族是一个崇尚自由婚俗的民族,与黎族在婚俗方面有些类似,比如黎族中的牙印深浅测爱意,瑶族也有类似的活动,即咬手背,而且咬的轻重也有不同的说法。下面主要介绍瑶族别具情趣的婚俗风情。
串情人与咬手背
秋收过后,蓝靛瑶族的未婚青年大都要背着米去串情人。一伙同性别青年按事先约定来到一个瑶家山寨,该寨的异性青年则备下酒菜款待。款待还有仪式,先是客人即兴唱起山好水好主人好的赞词。然后双方在唱中交流感情。盛宴间眉来眼去对准了对象,就成对成双地到寨子外边,尽情地倾吐心中的爱慕之情。于是按祖先留下的规矩,要情郎往爱妹的手上咬一口,再由爱妹朝情郎手上还一嘴,咬这一口还有许多讲究,咬重了说是狗咬;咬轻了,表达不了对情人的爱。这一口还必须往手背上,咬手背又不得咬着凸起的骨节处。假若咬的规模位置都合规定入情理,被咬的伤口发炎化脓、表示恋人的情意已经溶入对方的肌体和血液里。再加上互往手上拴了红、蓝丝线(男给女拴蓝或黑丝线,女给男拴红丝线),这对恋人就可以等着良辰吉日成亲了。
茶山瑶的婚礼
茶山瑶在接亲的日子中,一不吹唢呐,二不抬花轿,三不打锣鼓放鞭炮。而是男方派房族兄弟四至六人,半夜点火把去接新娘。接亲的这天晚上,女方家里每一重门都点上一盏油灯(茶山瑶的房屋深而长,一般都有三四重门)照着接亲房族。新娘早已梳妆打扮好,等候接亲。当男方房族兄弟进屋向女方父母贺喜、道谢,吃罢“领情饭”之后,便把新娘接走。陪同新娘出嫁的有新娘房族姐妹四至六人。
新娘到新郎家,堂屋早已摆好酒席,酒席很简单,只有一只鸡和两三斤猪肉。全家老少和送新娘的双方同族兄弟姐妹,陪新郎新娘欢欢喜喜进餐,老人讲乐话,后生家敬酒,表示祝贺新婚。进餐完毕,婚礼也就结束了。当太阳升上东山,新娘新郎扛着锄头双双下地劳动。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昨天夜里,寨里又添了一对新婚夫妇。
独特的坐歌堂
瑶族的婚礼程序,独具特色,尤以“坐歌堂”最为别具一格。
传统伴嫁分为两步,新娘出嫁前两晚坐歌堂伴嫁,叫“伴小嫁”;出嫁前夕伴嫁坐歌堂,称“伴大嫁”。入夜开始,通宵达旦,上半夜唱耍歌,下半夜唱长歌,第二天黎明时,跳伴嫁舞,之后新娘开始哭嫁。伴嫁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或嬉笑逗耍,或传播历史、生产知识,或歌唱风俗人情,但主要还是围绕妇女生活和出嫁而唱,如赞姐妹、颂姐、女离娘、哭嫁妆、怨爹娘、骂媒人、做媳难、童养媳苦、分离歌、送别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轮唱、合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哭唱、骂唱等。伴嫁舞多是生产劳动动作的升华,如把盏、香火、走马、划船、卖酒、推磨、娘喊女等。
“坐歌堂”是在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以新娘和伴嫁姑娘为一方,以新娘的嫂嫂、婶娘和已出嫁的姐妹为一方,互相对歌。对歌分说郎、道情、盘歌三部分。“说郎”由婶、嫂一方提问,新娘一方回答新郎的人品、外貌及恋爱经过。
“道情”是对歌的中心。双方运用大量的比喻、双关等手法,回忆共同相处的美好岁月,表示依依惜别之情。父母兄嫂在“道情”中,把如何待人接物,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处理好婆媳、夫妻关系等唱给新娘听,新娘都一一作答。这实际是新娘离家前,长辈对她进行礼仪教育。新娘也可以对父母兄嫂提意见,无论多尖锐,父母兄嫂也不能发脾气。这些都可以说是瑶家的好传统,也是瑶家母女恩爱、姑嫂和睦的重要原因。
延伸阅读
瑶族盘王节的传说
传说高王来侵,平王出榜招贤,谁斩下高王的首级,就把公主嫁给他。龙犬盘听到了,摘下金榜,渡海来到高王身边。一天,盘趁高王醉酒,咬下高王的头献给平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娶了三公主为妻。后来,盘想变成人,便叫公主把它放到蒸笼里蒸七天七夜,公主照办。蒸了六天六夜,公主担心蒸死丈夫,偷偷揭开盖子看,盘果真变成了人,只因不足七天七夜,故头上和小腿上还有许多毛未脱落,后来就用布带把头和小腿裹起来。盘变成人后,平王派他到会稽山为王,号称盘王。 但在一次猎中不幸身亡,瑶族人民在这一天以此来表示对盘王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