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700000067

第67章 寿诞之礼

古人云:“寿是五福之首。”由于人们对长寿的祈盼和追求,很早就形成一整套祝贺寿诞的风俗。每逢老年人的寿辰,晚辈要带着食品、寿幛、寿联等寿礼,前去祝寿。而在这其中,也有颇多的禁忌。

民间举办寿诞仪礼大多只限于老人和小孩,老人“做寿”,小孩“过生日”。寿诞对于老人尤其重要,因此在这中间颇有讲究。

传统的寿诞

老人50岁以上,开始在诞辰日举办庆祝活动,逢十称大寿,如“五十大寿”、“六十大寿”、“七十大寿”等。寿诞多由晚辈操持。作寿前要向至亲好友发请柬,发放日期一般在作寿的前三日,否则为失礼。民谚:“三日为请,二日为叫,当天为提来。”亲友接到请柬,便准备寿礼届时前往,俗称“拜寿”。主人还要大摆寿宴,宾客痛饮,有的还请来堂会,增加喜庆气氛。

寿诞前一天,庆寿之家先要设寿堂。寿堂一般在堂屋正厅,屋内张灯结彩,正面墙壁中间悬挂中堂图画,男寿多为南极仙翁,女寿多为瑶池王母,或八仙庆寿、或百寿图、或红纸书一大金色寿字。中堂两边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祝福语句的对联。墙下放礼桌,桌上陈寿桃、寿糕、寿酒等,两边两只红蜡烛。桌前地上铺设红毡或花席,以备后辈人行礼。

寿诞这天,儿孙、亲友们带着蛋糕、肉类、酒、茶及其他礼品来为老人祝寿。老人穿戴一新居于首座,接受晚辈跪拜,分赠“寿钱”。拜寿毕,开筵席。儿孙、亲友们一一敬酒,祝老人健康长寿。老人吃长寿面,取“绵长”之意,以祝寿星延年益寿。筵毕,向四邻分赠寿包、金团。

出嫁的女儿为表示对父母寿诞的重视,父母66岁寿诞之时,女儿送上一块肉,肉要切66块,意取“六六大顺”的吉言;父母77岁寿诞,女儿送只老母鸡;父母88岁寿诞,女儿送只鸭。老人六旬后,每逢数九寒天,出嫁的女儿都要送一只鸡或鸭,用以“抚劳”,每逢闰月年,出嫁的女儿要为父母送闰月鞋袜或衣料。

寿诞禁忌

民间祝寿,相关的禁忌颇多。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据说圣人孔子只活到73岁,亚圣孟子84岁时去世,迷信说法这两年是“损头年”,老人很难平安度过这两道坎,所以老人的年龄忌说73和84,如有人问及寿龄,必少说一岁或多说一岁,避开这两个年岁,相应的也就没有73岁和84岁的寿辰。

民间忌讳说百岁,认为百岁是人寿命的极限,到了百岁也就是活到头了。逢百岁时多数仍说99岁(久久无限长之意)。做寿还有“做九不做十”之俗,逢十的整寿必须提前一年祝寿,也称“做九头”,如“六十大寿”要提前到59岁生日时庆贺,“八十大寿”要在79岁时举行。这是因为方言“十”与“死”的发音相近,犯忌;而“九”与“久”音同,吉利。一般做寿忌间隔,一旦开始做寿必须年年连做,不能间断,否则再次庆寿时就成为“断头生”。

参加祝寿活动的服饰宜选用色调明快、含有吉庆之意的红、黄等色,切忌穿全黑、全白的服装,也忌穿黑白相配的服装。送礼时要注意一些老人家忌讳的东西,不能送梨,因为“梨”与“离”谐音,意喻分离;不要送伞,“伞”与“散”谐音;不能送鞋,“鞋”与“邪”谐音,不吉利;不能送灯,“灯”与“蹬”谐音,老人也很忌讳。

祝寿活动结束时,主人家有时会适当地赠给客人一些回礼,俗称“敬福”。对此,祝寿者应拒绝收受。

延伸阅读

长寿面的传说

相传,汉武帝崇信鬼神又相信相术。一天与众大臣聊天,说到人的寿命长短时,汉武帝说:“《相书》上讲,人的人中长,寿命就长,若人中1寸长,就可以活到100岁。”坐在汉武帝身边的大臣东方朔听后就大笑了起来,众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对皇帝无礼。汉武帝问他笑什么,东方朔解释说:“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岁,人中1寸长,彭祖活了800岁,他的人中就长8寸,那他的脸有多长啊。”

众人听了也大笑起来,看来想长寿,靠脸长长点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个变通的办法表达一下自己长寿的愿望。脸即面,脸长即面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这种做法又演化为生日吃面条的习惯,称之为吃“长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