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月为孟冬,十月一日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生者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就买来五色彩纸,剪成衣服形状,在十月初一的晚上去亲人的坟墓上祭奠烧化。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宗的习俗。十月初一,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冥衣更是不可缺少。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烧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寒衣节、祭祖节。冬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寒衣节的传说
民间传说,秦代江南松江府的孟姜女,千里寻找被强行服役、修筑长城的丈夫范杞良。秋去冬来,孟姜女历尽艰辛,来到长城,得知丈夫已经屈死,被埋在城墙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她找到了丈夫的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
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故事传到民间,百姓深受感动。此后每到十月初一这天,众人便焚化寒衣,代孟姜女祭奠亡夫。此风日盛,逐渐形成了追悼亡灵的寒衣节。后来人们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上坟烧纸送寒衣
古时,在十月初一的前一天,由家长率领儿孙们到祖坟添土。添土不用筐篓,要用衣服兜着,兜的土越多,族里人丁越兴旺。节日当天,则由族长带领家族中的男姓,抬着食盒、大方桌和丰盛的供品(20至30个大碗),逐个到坟前祭拜,叫“上大坟”。现已改为一家一户携带少量供品(一般是饺子)“上小坟”了。
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有的还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人们相信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就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为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祀的绝户孤魂野鬼,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
如今,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烧寒衣的习俗已淡化,许多人特别是城里人,只是到坟前默哀或献上一束鲜花,来怀念逝去的亲人。
祭祖烧包袱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也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有的是大烧纸或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有的是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有的是假银元,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有的是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
延伸阅读
寒衣节其他习俗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民间改善生活,山区流行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