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700000024

第24章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素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2006年国务院确定“梁祝传说”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的鲜明主题感染着人们的心灵,以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充满浪漫色彩的故事而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以梁祝传说为题材的其他艺术形式也广为流传,使其成为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梁祝传说

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起读书,祝英台女扮男装,自称“祝九舍人”。梁祝二人性情相投,因而结为兄弟。一同吃饭睡觉,长达三年时间。但是祝英台却从不在他面前脱衣解带,梁山伯对此每有疑惑,祝英台就搪塞过去。学成之后,二人分开,并约定梁山伯两个月后来祝家拜访。英台回到家后,正是石榴花开的时候,兄嫂做主将她许配给大户之家马氏。六个月后,山伯来拜访祝九舍人,才发现英台是女儿身,非常惊异。两人谈及婚事,梁山伯对祝英台颇有爱慕之意,但是得知英台已许配马家,不由得痛悔自己来得太迟,回到家后就相思成疾,不久离开人世,死后埋于安乐村路口。次年英台出嫁时,路过梁山伯的坟墓,忽然狂风四起,结婚的花轿无法前进。祝英台举目观望,见梁山伯飘然而来,她赶紧出了花轿,梁山伯的坟忽然裂开,祝英台跳了进去。送亲的人赶紧拉她的衣服,却只是撕下一段衣带,被撕裂的衣带忽然变成两只美丽的蝴蝶,相互嬉戏着朝天际飞去。

中国爱神庙

梁山伯庙位于宁波城西5公里处的高桥乡邵家渡,是国内唯一一座纪念梁祝“爱情神”的庙宇。庙内供奉着官服的梁山伯和着凤冠霞帔的祝英台,庙前有一段雕着大荷花的石板路,路尽头有一座精巧的石拱桥,叫“夫妻桥”。庙右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合葬墓。庙后为两人的寝殿,仿照卧室布置,宝帐绣榻,明镜香橱,榻前放有男女绣花拖鞋;橱中悬挂梁山伯的袍服冠带和祝英台的罗衣绣裙。庙前的楹联写着:“精忠不二昭千古,大义无双冠五洲。”

相传农历八月二十一日是祝英台殉情的日子,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末年开始,直到现在,每年从八月初开始直到月底,四面八方的水陆香客,络绎不绝地前往庙中进香,尤其是青年男女更是成群结队烧香许愿,并在墓地绕行一周。以符合古老相传的一句俗谚:“若要夫妻同到老,梁祝坟上绕一绕。”

文化价值

梁祝传说自1600年前的晋代形成以来,主要流传于宁波、上虞、杭州、宜兴、济宁、汝南等地,并向中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流传辐射。在流传的过程中,各地人民又不断丰富发展传说的内容,甚至还兴建了众多以梁祝传说为主题的墓碑和庙宇。此外,梁祝传说还流传到朝鲜、越南、缅甸、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影响之大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实属罕见。

据梁祝传说改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各种文学艺术作品,构成了庞大的梁祝文化系统。

梁祝传说取材于现实生活,又有传奇色彩,悲剧的结局与理想化的结尾达到和谐的统一。它揭露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歌颂了纯真自由的爱情,梁祝故事从女扮男装的传奇事件开始,到后来的反封建主题,是一个重要发展。明清以后,受资本主义因素的影响,市民的个性解放成为一种需求,传说中的反封建思想就越来越强烈,因而也就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喜爱。

延伸阅读

梁祝文化公园

梁祝文化公园地处宁波市

州区高桥镇,为晋代梁祝墓、庙古遗址所在地。据众多史料记载,梁山伯为东晋人,与祝英台三载同窗,曾为官于浙江宁波县(即现今

州区)县令,后因治理姚江积劳病逝,遗命安葬于高桥九龙墟。梁祝文化公园以倡导梁祝爱情为文化内涵,以梁祝故事情节“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化蝶永伴”为主导游线,占地面积300余亩,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爱情主题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