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700000022

第22章 白蛇传

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在中国传诵千年,历久弥新,其所反映出的对纯真自由爱情的追求,更使之成为中国众多文学艺术作品的源头之一,而白娘子则更成为中国艺术形象中的经典。

《白蛇传》是广泛流传在民间的神话传说,有很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的精品。这个故事所传播的真、善、美的思想,是对至诚爱情的赞颂,是广大民众心中的理想再现,白娘子对爱情的付出和伟大的牺牲精神,更让千百年来无数人扼腕叹息。白娘子为追求爱情而流露出的情意缱绻和个性亮烈,正是这一类民间传说的“精魂”所在。

白蛇传说

在宋朝时的镇江市,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来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给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是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起来,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此而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历史流传

《白蛇传》的故事早期因为以口头相传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与细节。原来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贞被镇压到雷峰塔下就结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产子的情节,还有版本有后来白蛇之子得中状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但这个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在南宋就已经具备了。

《白蛇传》的传说,现存较早的定型文本见《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西湖三塔记》。明代已有人将其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冯梦龙《警世通言》,又将其记录整理,题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至此,故事基本完整,并与杭州西湖、镇江金山寺等地名紧密相连,而不再变更。清代初年黄图的《雷峰塔》(看山阁本),是最早整理、流传的戏曲,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并没有产子祭塔。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可能是陈嘉言父女所作,现存本曲谱已不全),是广为流传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节。

清朝乾隆年间,方成培改编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传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第一卷从《初山》、《收青》到《舟遇》、《订盟》,第二卷是《端阳》、《求草》,第三卷有《谒禅》、《水门》,第四卷从《断桥》到《祭塔》收尾。《白蛇传》故事的主线纲架自此大体完成。而这出戏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时被献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览的招牌,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没有不知道《白蛇传》故事的。清代中期以后,《白蛇传》成为常演的戏剧,而今更是成为荧屏上人们所喜爱的节目。

《白蛇传》的发源地

镇江是《白蛇传》的发源地。现今流传的《白蛇传》故事的基本情节完成,是清代方成培改编的《雷峰塔传奇》,故事中最大的突破是增加了能表现白娘子性格的“水斗”、“盗仙草”等情节,这些重要情节的发展更与镇江有着密切关系。从此,有了“水漫金山寺”之说,既增加了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又表现了白娘子的人情味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故事情节也更明确地体现民众的愿望。

《白蛇传》故事中,多处描绘古城镇江的名胜古迹,如,金山寺、白龙洞、法海洞、保和堂、五条街等,并将这些风景点巧妙地穿插进故事之中,衬托了故事的背景,增加了故事的观赏性、知识性。

延伸阅读

雷峰塔之由来

雷峰塔,原名皇

塔,古人更多地称之为黄

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因为塔建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之上,民间以地名指称,都叫雷峰塔。雷峰是夕照山的中峰,北宋诗人林和靖有《中峰诗》云:“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前村见,秋涛隔岭闻。”可见当时已是悠游赏景的好去处。至于雷峰之名的由来,据《淳临安志》所载,是因旧有郡人雷就筑

所居,故名。也有人考证,中峰又称回峰,回峰之回字旧作雷,后人以形致误,错作雷峰。毛希龄《西河诗话》说:“南屏山前回峰,以山势回抱得名。宋有道士徐立之筑室塔旁,世称回峰先生。”后人将雷峰塔景致称“雷峰夕照”,列为西湖十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