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700000109

第109章 福州脱胎漆器

漆器在中国有7000多年的历史,脱胎漆器有2300多年的历史。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三大传统工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工精细,品类繁多。

福州脱胎漆器是指产地在福州市,产品以布(布胎)、木(木胎)、竹(竹胎)为基料,以漆为主要材料与其紧密结合,采用颜料、蚌、蛋壳、金银箔(粉)、石、玉、贝、骨等为辅助材料,经制胚胎、垸灰、髹漆、研磨推光、装饰等工艺完全手工制作而成的漆器产品,工序达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形成福州独具特色的漆器工艺文化。

福州脱胎漆器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别致,装饰技法丰富多样,色彩明丽和谐,可谓集众美于一体,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郭沫若生前曾作诗倍加赞誉,称赞福州脱胎漆器是“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

历史溯源

福州脱胎漆器的首创者是清代乾隆年间福州府侯官县(今福州市)漆艺人沈绍安(1767~1835)。沈绍安通过对旧匾额的分析,了解了失传已久的汉代“夹纻”技法的基本材料成分,经过不断尝试,将“夹纻”技法还原,并在手法、材料上有所创新,创造了一种新型漆器工艺。

“夹纻”制作技术,源于战国,兴于西汉,魏晋时期走向成熟。寺庙大佛,多用“夹贮”法塑造。首先竖立木柱支架,竹篦绷扎、细麻、稻草、泥土及漆灰糊封,涂上漆泥,塑出骨肉、糙漆、磨光、漆彩漆、贴金饰,开光点睛,完成后把像内木架等重物酌量拆除,减轻重量,以供当年庙会出巡时需要。

“夹纻”技术是佛教造像的重要方式,一直延续了近千年,在唐晚期两度灭佛以后,绝大多数漆艺佛像都被毁坏殆尽,佛教造像的夹纻技术也逐渐衰败,直至失传。目前,中国大陆各博物馆,已经找不到一件明代以前的夹纻造像实物。世界上现存的唐宋时期的“夹贮造像”,是被日本正仓院收藏的8世纪前后制作的实物——“唐代八部神像”。

沈绍安首创的脱胎漆器技法,开创了我国漆艺文化的新面貌,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工艺特点

福州脱胎漆器的最大优点是:光亮美观、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福州脱胎漆器最大特点是:轻。福州脱胎漆器所具有的这些优点、特点,是由其特殊的制作工艺、高超的髹漆技艺所决定的。作为脱胎技艺同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颇为不易,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工艺非常复杂,制作和阴干等十分费时,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数月,成品还需密闭在阴室里很久。

福州脱胎漆器在我国传统的朱、黑等漆色基础上以“真金碾泥为色”,即以真金、真银碾成金粉、银粉作调和料,解决了一般漆色干后变为黝黑、难与其他鲜艳颜料调和的困难,增加了蓝、绿、褐等多种鲜艳的漆色,且漆色经久不变;有的装饰还用上了刻银丝、刻金丝、螺钿、镶嵌等,使脱胎漆器更加精美。

延伸阅读

古代漆器今发现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第三文化层出土的木碗,是新石器时代漆器的代表,该器造型美观,内外都有朱红色涂料,色泽鲜艳,其物理性能与漆相同。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棕色彩绘陶器,经初步试验棕色物质为漆。在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古墓中出土的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约3400—3600年。

战国的漆工史上是一个有重大发展的时期,器物品种及数量大增,在胎骨做法、造型及装饰技法上均有创新。出土战国漆器的地区很广,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彩绘神怪龙蛇及猎乐舞的小瑟,随州曾候乙墓出土的鸳鸯盒,江陵楚墓出土的由蛇蚌鸟兽盘结而成的采绘透雕小座屏,堪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