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700000103

第103章 中国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剪纸作为一种流行于中国民间的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它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

剪纸的由来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西汉。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武帝思念不已,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

剪纸到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在明、清以后广为流传,遍及大江南北。特别是在农村,人们以剪纸来表达吉祥如意的心愿。在春节、结婚时,便把各种寓意祥瑞的剪纸贴在窗格上,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气氛。古老的剪纸以剪刀剪出为主要创作手法,趣味浑朴天然,后来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为精巧。作品取材于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剪纸的构图

剪纸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纸不善于表现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扬长避短,在构图上采用平视构图,即将物体和景象由三维空间立体形象变为二维空间平面形象,通过对表现素材进行大胆取舍,删繁就简,用简练的线条进行概括,使画面重点突出、黑白关系虚实相衬,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民间剪纸的构图思维不受生活惯例、题材内容的局限,将若干形象创造性的组织起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种平面化取物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剪纸的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造型的完整。民间剪纸的构图形式完全摒弃了焦点透视的绘画概念,不但打破了时间、空间、比例关系的限制,而且彻底离开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对称、均衡的形式法则统一画面。同时,民间剪纸也具有一种散点式的构图方法,即将不同素材各自独立,互不交叉,甚至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透视点,而作者又能将这些不同素材合理的安排在同一个平面中。

剪纸的吉祥祝愿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效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俗成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

在民间剪纸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反映生产生活的画面,这些作品有着一个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对主体进行夸大,大大的鱼,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蚕,大大的谷粒等,通过剪纸人们虚构了美好的形象,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来张扬人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以期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并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

延伸阅读

民间剪纸之乡庆阳

在全国众多的剪纸艺术中,甘肃省的庆阳剪纸与众不同,独具一格,堪称庆阳文化“四绝”之首,其构图简洁、明快的形象,显示着古拙质朴的风格,包含着粗奔放的高原气质。在庆阳民间,逢年过节,娶媳嫁女,满月祝寿,农村妇女们都要执剪铰纸,制作各种剪纸花,把居室打扮得五彩纷、红红火火。剪纸在庆阳成了农村妇女美化生活、抒发情感的精神依托。2002年6月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庆阳剪纸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中国民俗学会将庆阳市命名为“民间剪纸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