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700000100

第100章 潮汕传统民居

潮汕民居融汇千百年来潮汕人的智慧,如同山西平窑民屋的粗犷,瑶寨吊脚楼的野趣,江南徽屋的雅致,苏州园林的自然一样,潮汕民居也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如“四点金”、“下山虎”、“四马拖车”。

潮汕传统民居的样式很多,并且喜欢用生动形象的名称来命名,如“四点金”、 “下山虎”、“四马拖车”、“爬狮”等等。

四点金

“四点金”是潮俗独特的村居,旧时只有殷富显达的家庭才能建造。“四点金”建筑格局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而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房间,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柴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边为大厅,两边各有一个大房。

下山虎

“下山虎”房屋的建筑在潮汕农村中较为普遍。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少了两个前房,其余基本一样。“下山虎”因为门路出入不同,因此有开正门和边门的区别。通常中间不开门而只开两边的称为“龙虎门”,也有既开正门又开两边门的。

四马拖车

“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名“四马拖车”。

“四马拖车”整个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有它特殊的功能。头进的“反照”是为了遮挡路人和客人的视线,不致使屋里一览无遗。通廊是主人和来访客人停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南北厅是平时接待客人用的,而长辈们重要的会见和议事则在二进和三进的大厅进行。三进的大厅还设置祖龛供奉祖宗灵位。逢年过节、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国,就要开龛门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别”;家人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绳之以家法,也要开龛焚香,让他在祖宗面前请罪。后库则是供办丧事时停放棺柩的地方。

“四马拖车”的主体建筑的大房由长辈居住,最高长辈一般住在三进的房子,其他房间由小辈居住。磨房、厨房、浴室、厕所等生活用房都集中在左边的火巷。家中遇上办喜事,则各进大厅的禅门洞开。办丧事时更为隆重,不单要卸下“反照”,还要卸下各进的禅门。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撑起帐篷。这样一来,一、二、三就进形成了一个宽敞的大空间,便于进行各种活动。

总的来说,“四马拖车”的主体建筑前低后高,每进递增三级石阶,这样便于突出主要厅堂,更重要的是为了不让前进遮住后进,保证后进的采光。后包是为了保护主体建筑和防盗而设。当然,像这样大规模的房屋,一般人家是无缘问津的。

独特的建筑方式和材料

潮汕地区还保留古老的板筑的建筑方式。原料一般采用红土和砂砾搅拌后筑成墙体,而不用需要耗掉田里好泥土的砖块来筑墙,然后用泥沙和贝壳灰搅拌后涂墙面,也有部分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之前海滨贫民所居就多为这种称为“涂(草)寮”的茅屋,石材则多用于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井圈、梁枋上和石牌桥、石塔、石桥大型建筑物的建造。屋面与屋脊,有通花陶瓷压顶,既可以透风又能压顶防风,还有双层(或三层)青瓦,上层为食七留三,底层食三留七,再压瓦筒,于两瓦之间隔热泄水。

延伸阅读

潮剧文化

潮剧又名潮州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的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